李永 張梅 姚見玉 劉永民
改良小切口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小梁切除術治療開角型青光眼的臨床研究
李永 張梅 姚見玉 劉永民
目的探討改良小切口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小梁切除術治療開角型青光眼的療效。方法將92例(136眼)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觀察組46例(70眼)給予改良小切口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小梁切除術治療;對照組46例(66眼)給予人工晶體植入術+小梁切除術治療, 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視力、散光度及眼壓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改良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人工晶體植入術+小梁切除術治療開角型青光眼具有視力恢復好、眼壓改善明顯等優(yōu)點, 且可避免二次手術所帶來的痛苦。
開角型青光眼;小切口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小梁切除術
青光眼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眼科疾病, 多與白內障共同存在, 且兩者相互作用, 共同影響患者視覺功能[1]。本研究觀察了改良小切口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小梁切除術治療開角型青光眼的臨床療效, 并與人工晶體植入術+小梁切除術治療的療效進行了對比分析, 旨在為臨床治療開角型青光眼提供有利的理論依據, 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6月期間本院收治的92例(136眼)開角型青光眼患者為研究對象, 全部患者均經常規(guī)裂隙燈、房角鏡、眼壓和眼底檢查確診, 均為原發(fā)性開角型青光眼患者, 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3.45±1.21)年, 術前視力均<0.3, 均伴有晶狀體渾濁。根據手術方案不同, 將92例患者進行分組, 觀察組46例(70眼):男24例(37眼), 女22例(33眼);年齡60~79歲, 平均年齡(69.85±6.92)歲;急性患者28例, 慢性患者18例。對照組46例(66眼):男25例(36眼), 女21例(30眼);年齡60~80歲, 平均年齡(69.76±6.85)歲;急性患者29例, 慢性患者17例。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人工晶體植入術+小梁切除術治療, 麻醉方式采用球后麻醉, 麻醉成功后給予間歇、輕柔、長時間壓迫眼球15 min降低眼壓, 角膜清亮后開始手術。在顳上方角鞏膜緣內1 mm處進行前房穿刺, 將房水放出, 鞏膜瓣下置入0.2 mg/ml絲裂霉素(MMC)棉片, 用0.9%氯化鈉溶液進行沖洗, 切穿角鞏膜緣時先在一側切穿1 mm, 繼續(xù)緩慢放出房水, 指測眼壓約在正常范圍, 按預定術式行小梁切除術。縫合鞏膜瓣和球結膜后自前房穿刺口注入平衡液使前房形成, 并可檢查濾過程度和結膜有無滲漏。
觀察組患者均給予改良小切口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小梁切除術治療, 鞏膜瓣改良制作方法:在距角膜緣4 mm處, 用顯微手術刀, 作長5.0 mm, 深1/2鞏膜厚度的鞏膜板層切口, 該切口與角膜緣平行, 兩端向角膜緣方向垂直切開2 mm, 深度為1/2鞏膜厚度。用隧道刀做鞏膜隧道, 頂端越過角膜緣血管網達透明角膜緣內1.0~1.5 mm。用前房穿刺刀穿透鞏膜隧道內口進入前房, 形成長5.0 mm帶瓣的鞏膜隧道切口。前房內注入粘彈劑, 作5.5~6.0 mm直徑連續(xù)環(huán)形撕囊, 水分離, 暴露晶狀體赤道部, 將粘彈劑注入晶狀體核的后房及前房, 旋轉注射針頭, 分離及松動晶狀體核。如果晶狀體核太大, 可將內切口兩端作倒“八”字形向外擴大各0.5 mm, 用晶狀體囊圈伸入晶狀體核的后方, 托出整個晶狀體核, 吸除殘留晶狀體皮質。再次注入粘彈劑于前房及囊袋內,植入PMMA人工晶狀體至囊袋內。置換出粘彈劑, 注入BSS,形成前房。于鞏膜瓣下切除深層鞏膜條帶約3.0 mm×1.0 mm大小, 并在相應部位作虹膜周邊切除, 鞏膜瓣縫合2針。結膜切口兩端各間斷縫合2針。術后常規(guī)典必殊滴眼液滴眼。
1. 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視力、散光度、眼壓變化情況。
1. 4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年齡、視力、散光度、眼壓均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視力、散光度及眼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視力、散光度及眼壓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視力、散光度及眼壓變化情況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視力、散光度及眼壓變化情況
注: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aP<0.05
?
相關研究顯示, 全球約有450萬人因青光眼而導致失明,我國青光眼發(fā)病率約為0.21%~1.64%, 且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 其發(fā)病率有逐漸上升趨勢[2]。因此, 改善青光眼患者視力及視覺狀態(tài), 提高其生活質量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課題。對于原發(fā)性開角型青光眼的治療, 人工晶體植入術+小梁切除術是目前治療此病的主要方法, 雖有一定的短期效果, 但青光眼患者術后往往會加快白內障的形成, 從而再次影響到患者的視覺效果, 往往需再次行白內障摘除術治療[3]。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小梁切除術避免了二次手術給患者造成的痛苦, 減少了多次手術所帶來的并發(fā)癥, 此種術式已在國內逐漸開展, 但作者認為, 要想術后獲得滿意的手術效果, 減少手術并發(fā)癥, 手術方法及操作是關鍵。以往, 由于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切口較大, 其切口縫線深度、跨度及結扎松緊度等原因, 很易引起角膜曲率改變, 使患者術后出現嚴重的散光, 相關研究顯示, 人工晶體植入術的切口越大, 術后散光越嚴重[4]。本研究采用了改良小切口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小梁切除術治療開角型青光眼, 將受傷切口控制在6 mm以內, 避免了角膜緣切口過大而造成的切口縫線的深度、跨度及結扎松緊度等不同, 導致角膜曲率改變而出現嚴重散光的可能性, 且在一個創(chuàng)口下即可完成二個手術。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術后視力、散光度及眼壓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總之, 改良小切口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小梁切除術治療開角型青光眼具有視力恢復好、眼壓改善明顯等優(yōu)點, 且可避免二次手術所帶來的痛苦, 值得臨床借鑒采用。
[1] 張鵬.小切口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白內障臨床分析. 河北醫(yī)學, 2013, 19(7):1018-1019.
[2] 游玉霞, 李建軍. 青光眼濾過術后的白內障發(fā)生率及治療.國際眼科縱覽, 2013, 37(1):4.
[3] 姚克.青光眼白內障聯(lián)合手術需要注意的若干問題.中華眼科雜志, 2013, 49(5):385-388.
[4] 宋國訓, 姜濤, 李慧, 等.小切口非超聲乳化囊外摘除術治療小瞳孔硬核白內障.國際眼科雜志, 2011, 11(5):807-810.
2014-08-19]
改良的小切口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小梁切除治療開角型青光眼的臨床研究(項目編號:20131051010132)
523500 廣東省東莞市企石醫(yī)院五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