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艷
肺栓塞老年患者的臨床特點及誤診分析
賈志艷
目的探討老年人肺栓塞的臨床特點及誤診原因。方法73例肺栓塞患者, 對其臨床表現進行為期1個月的臨床觀察, 并分成老年患者組(44例)和非老年患者組(29例)進行對比, 通過在致病原因、用藥治療、臨床表現、誤診原因等多方面進行分析, 找到老年人肺栓塞誤診原因, 證實老年人肺栓塞的主要危險因素是因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及高血壓動脈硬化而引起的。結果老年患者組肺栓塞誤診率高達63.6%, 較非老年患者組51.7%同比增長11.9個百分點, 最易被誤診為肺炎或者是心肌梗死。結論老年人肺栓塞較易被誤診為肺炎或心肌梗死, 從而導致老年人肺栓塞誤診率增高, 此現象需臨床醫生所重視。
老年人肺栓塞; 臨床特點 ;誤診原因
肺栓塞的形成是由于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部動脈及其動脈分支, 造成肺部血液循環出現障礙, 從而發生生理上病變的一種綜合性疾病, 據研究報告表明, 肺栓塞普遍發病群體為老年人, 年齡層面在50歲以上, 其中在50~60歲老年群體中最為常見, 占全部死因的前位, 所以作為臨床醫生,應努力減少因誤診而導致死亡的老年肺栓塞患者, 最大程度上的減少誤診率, 全面的提高自身的診斷水平[1]?,F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 2013年6月~2014年4月期間來本院就診的73例肺栓塞患者中, 老年患者44例, 占60.3%, 其中男21例, 女23例, 年齡55~71歲, 平均年齡63.6歲, 非老年患者29例, 占39.7%, 其中男10例, 女19例, 年齡39~51歲, 平均年齡45.3歲, 全部73例肺栓塞患者中有61例獲得臨床資料, 就發病原因而言:高血壓動脈硬化21例, 下肢靜脈血栓20例, 惡性腫瘤10例, 長期臥床8例, 手術2例。
1. 2臨床表現 輕者出現惡心、抽搐、血尿、嘔吐等現象,重者會出現休克、昏迷現象, 生命瀕危。也可能會出現胸腔積液和肝部增大等現象[2]。
1. 3誤診情況及其分析
1. 3. 1誤診判斷原因 對73例肺栓塞患者的臨床觀察可以得出, 在初步診斷方面, 初步診斷誤診為肺炎或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誤診3例, 心絞痛、肺癌長期誤診者5例, 肺結核1例, 帶狀皰疹1例, 針對于老年患者組與非老年患者組對比得出誤診率可知, 老年患者組比非老年患者組誤診人數高出13例, 誤診主要疾病包括:肺炎、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炎等。
1. 3. 2誤診醫治原因 ①臨床醫生在進行疾病診斷時, 針對具體出現的臨床表現與特征方面, 未考慮到肺栓塞疾病的出現, 在診斷上出現漏洞。②針對患者所體現的具體肺栓塞臨床征兆, 沒有及時的對患者進行相關疾病方面的檢查, 造成確診方面的缺失。③對于患者存在下肢靜脈血栓等高危因素疾病的出現, 未對患者采取及時的預防措施, 致使患者因為病情的持續發展, 導致肺栓塞的形成, 嚴重者危及生命,導致死亡。④臨床醫生對于肺栓塞的危險因素方面的考慮情況缺乏意識形態上的認識, 針對具體的體格檢查報告的審視,無標準規范。
1. 4后續治療及預防 從73例肺栓塞患者的臨床治療及后續預防方面來看, 合理的進行肺栓塞病因方面的判斷, 能夠最大程度上的減少誤診的出現率, 從而保障患者的順利治療,健康出院。同時還應加強對患者在肺栓塞預防方面的重視程度, 保證患者的健康程度。
1. 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73例肺栓塞患者進行為期1個月的臨床觀察,具體臨床表現如下:老年患者組肺栓塞誤診率高達63.6%,較非老年患者組51.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老年患者組較非老年患者組同比增長11.9個百分點, 最易被誤診為肺炎或者是心肌梗死。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比較的結果[n(%), %]
就目前肺栓塞誤診原因大致可以分為肺炎、心肌梗死等方面的誤診, 同時隨著肺栓塞死亡率的逐年遞增, 加強在肺栓塞診斷方面的臨床判斷, 能夠有效的緩解肺栓塞診斷與后續臨床治療上的漏洞, 減少肺栓塞的誤診率[3]。同時, 對于本次進行臨床觀察的肺栓塞病例來說, 老年患者的誤診率較高, 死亡率較高, 基于此現象的出現, 倡導患者積極配合溶栓治療和抗凝治療, 相對于單純的對癥治療方案來說, 在臨床上應更值得被推廣與使用。
[1] 高虹霞. 12例老年人肺動脈栓塞臨床分析. 新疆醫學, 2006(4): 49-50.
[2] 溫偉, 張新超. 50例老年人急性肺栓塞臨床特點分析.中國老年醫學雜志, 2006, 25(6):431-433.
[3] 陳艷明, 王士雯, 陳琪, 等. 老年肺栓塞的臨床特點分析. 中國綜合臨床, 2006, 22(12):46.
2014-07-02]
130021 吉林省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