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毅 王華 盧波
不同劑量地佐辛復合羅哌卡因用于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效果觀察
孫承毅 王華 盧波
目的研究不同劑量地佐辛復合羅哌卡因用于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麻醉效果。方法上肢手術患者 80 例, ASAⅠ~Ⅱ級, 隨機分為A、B、C、D 組, 所有患者均在超聲引導下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A組注入0.375%鹽酸羅哌卡因20 ml, B、C、D三組患者分別注入0.05 mg/kg、0.1 mg/kg、0.15 mg/kg的地佐辛與0.375%鹽酸羅哌卡因混合液20 ml。注藥后觀察四組患者的麻醉起效時間、痛覺消失時間、鎮痛持續時間, 以及鎮靜程度、惡心嘔吐、皮膚瘙癢、尿潴留發生率。結果四組麻醉起效與痛覺消失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D組鎮痛持續時間明顯長于A、B組(P<0.05), 同時B組長于A組(P<0.05); D組地佐辛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B、C組(P<0.05)。結論0.1 mg/kg地佐辛復合0.375%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可延長鎮痛持續時間, 改善鎮痛效果, 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地佐辛;羅哌卡因;臂叢神經阻滯
臂叢神經阻滯是上肢手術常用的麻醉方法。臨床上常將阿片類鎮痛藥加入局麻藥用于臂叢神經阻滯, 以彌補局麻藥出現的阻滯不全。但阿片類藥物有很多副作用。本實驗將地佐辛復合羅哌卡因用于臂叢神經阻滯, 觀察其鎮痛效果, 并探討其用于臂叢神經阻滯的適宜劑量。
1. 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上肢手術患者80例, 年齡21~55 歲, ASAⅠ~Ⅱ級。 各患者均身體健康, 術前檢查無異常, 無臂叢神經阻滯的禁忌證, 近期未用鎮痛藥。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A、B、C、D 組, 每組20例。各組間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未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 2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吸氧, 開放靜脈通道, 監測心電圖、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所有患者均仰臥位,頭偏向健側, 穿刺部位常規消毒鋪巾后, 在超聲引導下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A 組注入 0.375%鹽酸羅哌卡因20 ml, B、C、D組分別注入0.05 mg/kg、0.1 mg/kg、0.15 mg/kg的地佐辛與0.375%鹽酸羅哌卡因混合液20 ml。所有患者麻醉操作均由同一名麻醉醫生完成。
1. 3觀察指標 注藥后觀察各組麻醉起效時間、痛覺消失時間、鎮痛持續時間、觀察鎮靜程度及惡心嘔吐、皮膚瘙癢、尿潴留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1. 4統計學方法 用SPSS18.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1麻醉起效及痛覺消失時間的比較 麻醉起效時間為自注藥后到患者感覺患肢指間麻木、疼痛減輕或患肢肌力減弱的時間;痛覺消失時間為從注藥開始計時, 到針刺患肢無痛。各組間患者麻醉起效時間、痛覺消失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 2鎮痛持續時間的比較 從痛覺消失開始到患者初次感覺傷口有痛時為鎮痛持續時間。C、D組鎮痛持續時間長于A、B組, B組長于A組, 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鎮痛持續時間C、D組與A、B組比較P<0.05, B組與A組比較P<0.05。
2. 3鎮靜程度比較 鎮靜評價標準:0級, 無鎮靜, 緊張;1級, 安靜, 合作;2級, 困倦但反應良好;3級, 入睡但易喚醒;4級, 入睡喚醒困難, 但睫毛反射存在。D組與A、B、C組比較鎮靜較深, 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2. 4惡心嘔吐、皮膚瘙癢、尿潴留等不良反應發生的比較D組惡心嘔吐、皮膚瘙癢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組, 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四組均未發生尿潴留。
表1 各組間麻醉起效時間、痛覺消失時間、鎮痛持續時間比較
表1 各組間麻醉起效時間、痛覺消失時間、鎮痛持續時間比較
注:各組麻醉起效時間與痛覺消失時間比較, P>0.05;鎮痛持續時間C、D組與A、B組比較, P<0.05, B組與A組比較, P<0.05
表2 各組間不良反應比較(n)
臂叢神經阻滯是上肢手術的常用麻醉方法。隨著時代的進步, 其麻醉方法及麻醉藥物的選擇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近年來, 人們將阿片類藥物與局麻藥混合以追求更好的麻醉效果, 而在超聲引導下行臂叢神經阻滯, 使得阻滯更加精準、完善。地佐辛是阿片受體激動-拮抗劑, 激動κ受體的同時拮抗μ受體, 具有較強的鎮痛作用, 同時對呼吸抑制作用較輕。κ受體主要分布在大腦皮層、脊髓羅氏膠質區、外周感覺神經元包體與末梢[1]。當藥物注入到臂叢神經時, 地佐辛與外周神經的κ受體迅速結合, 以產生強大的鎮痛作用。Wajima等[2]曾在臂叢神經鞘內和靜脈分別使用阿片類藥物比較鎮痛作用, 發現前者的鎮痛作用更強。而Chawda等[3]用可樂定和腎上腺素分別復合局麻藥行臂叢神經阻滯,發現前者縮短了感覺和運動阻滯起效時間, 且延長了鎮痛時間。局麻藥是通過阻滯鈉離子通道而阻斷神經沖動傳導發揮鎮痛作用, 而阿片類藥物通過結合外周神經元相應受體發揮作用(不排除其通過脊髓水平發揮作用), 二者聯合使用可能是通過協同作用增強鎮痛效果, 延長鎮痛時間。地佐辛在鞘內吸收緩慢也可能是其延長鎮痛時間的主要原因。在本次實驗中, 當羅哌卡因混入地佐辛時, 不同程度的延長了臂叢神經阻滯的鎮痛時間, 增強麻醉效果, 與上述學者的研究結論一致。但本實驗中隨著地佐辛劑量的增加其副作用的發生也相應增加了。學者楊瑞等[4]報道術后硬膜外鎮痛, 當阿片類藥物在硬膜外腔濃度升高, 其副作用惡心嘔吐、瘙癢、低血壓的發生率也明顯增加。以此推斷, 這可能是當鞘內地佐辛濃度升高時, 其不良反應也相應增加的原因。以往臂叢阻滯采用肌間溝針刺尋找異感的方法, 使得藥物擴散不均, 經常出現阻滯不全。本實驗采用了超聲引導多點神經干阻滯,注藥精準, 藥物擴散均勻, 這可能是本實驗中各組間麻醉起效時間與痛覺消失時間比較無顯著差異的原因。
綜上所述, 0.1 mg/kg的地佐辛與0.375%羅哌卡因混合,在超聲引導下用于臂叢神經阻滯可使鎮痛時間延長, 麻醉效能增強, 不良反應發生少, 安全性好, 可推廣使用。
[1] 鄭斯聚. 阿片類藥藥理研究的若干進展.中華麻醉學雜志, 2001, 2(1):59-61.
[2] Wajima Z, Shitara T, Nakajima Y, et al. Comparison of continuous brachial plexus infusion of butorphanol, mepivacaine and mepivacaine-butorphanol mixtures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Br J Anesth, 1995, 75(5):548-551.
[3] Chawda PM, Sharma G. A clinical study comparing epinephrine 200 μg or clonidine 90 μg as adjuvants to local anaesthetic agent in brachial plexus block viasupraclavicular approach. J Anesth Clin Pharma, 2010, 26(4):523-527.
[4] 楊瑞, 秦秦, 張昕, 等. 硬膜外腔羅比卡因的濃度及容量對鎮痛效果的影響.臨床麻醉學雜志, 2004, 20(9):526.
2014-09-12]
523820 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醫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