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楠
護理干預在骨科患者疼痛中的應用
張亞楠
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骨科患者疼痛的影響效果。方法98例骨科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9例,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有效護理干預, 觀察兩組患者疼痛情況。結果經(jīng)過不同的護理措施后, 在疼痛各級評定中, 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骨科患者實施護理干預, 對減輕患者的疼痛有重要的意義。
護理干預 ;骨科患者;疼痛護理疼痛是骨科患者的一個共同的臨床表現(xiàn), 患者的第一反應是疼痛[1]。疼痛是大多數(shù)骨科疾病的共有特征, 又是許多骨科疾病的首發(fā)癥狀[2], 所以有效控制骨折患者的疼痛, 對控制機體的有害影響十分重要。針對不同疼痛原因及特點, 采取有效護理干預, 獲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1一般資料 本科2012年5月~2014年4月共收治骨科患者98例, 隨機將病例分為兩組, 即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9例。男60例, 女38例, 年齡17~91歲。其中尺骨骨折10例,肱骨骨折6例, 腰椎骨折25例, 上肢骨骨折合并全身軟組織損傷16例, 股骨頸骨折12例, 脛腓骨骨折7例, 髕骨骨折5例, 骨盆骨折8例, 鎖骨骨折9例。疼痛分級:1級14例, 2級46例, 3級3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疼痛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護理措施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有效護理干預, 具體如下:①掌握疼痛的病理生理特點、疼痛的評估與干預、藥物的作用與不良反應、人文關懷及疼痛控制理論;②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 鼓勵患者說出疼痛的感受并主動尋求幫助;③患肢切口予以冰敷, 協(xié)助患者采取舒適的體位;④鼓勵患者聽音樂、看書等分散注意力;⑤保持病房整齊安靜, 觀察組患者術前48 h及術后第2天給予塞來昔布200 mg (2次/d, 術后6 h 400 mg口服), 氨酚曲馬多1片(3次/d)口服, 連續(xù)使用14 d;⑥治療性觸摸, 如:患者臥床, 護理人員雙手拇指指腹以梳理手法,從右季肋部沿肋間隙方向輕柔地按摩至腋前部, 持續(xù)3~5 min, 放松患者腹部肌肉;再用雙手大魚際肌以輕度力量按摩右側背部5~10 min, 以改善腰背部酸痛, 10~15 min/次, 觸摸治療過程中要根據(jù)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進行力度調節(jié), 同時觀察患者反應, 與患者討論觸摸的效果、感受, 以獲得最佳療效, 也使護理工作由被動轉為主動, 并使其有規(guī)律可循[3]。
1. 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過不同的護理措施后, 觀察組的疼痛分級中(根據(jù)疼痛分級標準[4]進行評價), 1級14例(28.57%), 2級21例(42.86%), 3級14例(28.57%);對照組中2級25例(51.02%), 3級24例(48.98%), 在疼痛各級評定中, 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疼痛控制情況比較[n(%)]
疼痛是患者自身的防御機制, 疼痛可以表示患者受到了損害, 可以成為一種警示, 并有情緒、行為、生理上的反應[5]。作者認為控制好患者的疼痛護理工作, 可以讓患者的疼痛避免對機體產生影響, 這對骨科患者的早日康復很重要。本院2012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骨科患者給予護理干預,結果顯示:疼痛評估及干預、心理護理、物理治療、音樂止痛、治療性觸摸、藥物止痛等綜合作用達到了控制疼痛的良好效果, 值得臨床推廣。
[1] 段磊.護理學基礎.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4:5.
[2] 孫玲.護理干預對骨科病人術后疼痛的影響.全科護理, 2013, 43(10):916-917.
[3] 杜克, 王守志.骨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95:7.
[4] 劉金鳳.260例骨科患者的疼痛護理體會.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09, 3(21):155-156.
[5] 李仲廉.臨床疼痛治療學.第2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435.
2014-06-27]
476200 柘城縣人民醫(yī)院骨科護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