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宇鈺
【摘要】第三產業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越來越突出,發展第三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內容。而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第三產業的發展要立足區域具體情況,結合區域經濟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第三產業。
【關鍵詞】區域比較優勢 第三產業
一、引言
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的逐步放開,中國經濟不斷增長,發展速度迅猛。林毅夫新結構主義(2001)提出,中國經濟發展要基于比較優勢,而不能超越歷史發展的軌跡,要合理發揮自身優勢,以市場為基礎,政府干預為輔,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而第三產業屬于三大產業中附加值最高的產業。第三產業對經濟有著很大的拉動作用。中國應該在現有的比較優勢條件下,不斷整合區域內的資源,協調經濟的發展,更好地利用第三產業來拉動經濟的增長。
二、中國區域內現有的比較優勢
(一)東部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主要承接了國外加工制造業,主要發揮勞動力比較優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根據赫克歇爾—俄林定理,要素流動最終會導致要素價格等價。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力價格不斷提高,勞動力優勢不斷削弱,而與此同時,國家對東部沿海地區資本的投入也促使了資本的積累,不斷帶動第二產業的發展。市場的開放,與國際的不斷接觸,使得技術流入。而技術流入,帶動了一系列高新產業的發展。而這些產業聚集在一起,使得知識技術不斷交流,信息交易成本低,帶動了科技的創新。現階段,雖然中國第三產業還需要更高層次的發展,但是東部沿海第三產業的發展已經屬于國內的前列。因此東部地區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資本和技術上面。
(二)中西部地區
由于中西部地理位置的原因,與外部對接比東部沿海時間遲,程度低,而早期國家資本主要流入到東部,因此導致中西部地區資本積累不足。而中西部礦產資源豐富,有利于發揮資源稟賦優勢發展制造業。但是資源對于經濟的發展是有限的。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主要集中在技術和制度上。但是在現有的比較優勢基礎上,一方面應該不斷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合理利用發展資源導向性工業,另一方面要利用內陸地區勞動力較東部沿海便宜的比較優勢,承接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待依靠勞動力密集產業拉動經濟。
三、發展第三產業的意義
第三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部門,對于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拉動作用。第三產業的興起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當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民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現代服務業已不僅僅包含傳統的餐飲、修理、零售行業,它還囊括了教育、金融、旅游、文化娛樂及體育運動等行業,可以說是當今世界范圍內涉及面最廣的產業,服務產業的不斷創新與拓展日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正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逐步向工業化后期過渡,大致相當于世界各主要工業發達國家20世紀中期的水平。在這個階段,國民收入和社會勞動力中,第一產業比重日趨縮小, 第二產業比重較穩定,第三產業比重逐漸上升。
與發達國家比較而言,我國第三產業發展還處于不斷提升的階段。就服務貿易而言,發展還處于嚴重失衡的局面,連續12年出現逆差,這既有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擴大開放、進口增加的原因,也反映出比較服務貿易競爭力,中國與主要發達經濟體間存在著明顯差距。從服務業發展規律來看,目前服務業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為70%,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服務業比重則達80%左右;服務出口占世界貿易出口的比重為20%,而我國服務出口占對外貿易出口的比重不足9%。根據商務部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服務貿易逆差從94億美元擴大到221億美元,呈逐年擴大趨勢。
當前國際服務貿易日趨知識化、技術化和資本化,世界服務貿易的部門結構已從以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行業(如旅游、銷售服務等)為主逐步轉向以資本密集型的服務行業(如運輸、電訊、金融等)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行業(如專業服務、計算機軟件、數據處理等)為主。這正體現了世界服務貿易的結構優化趨勢。
對于我國來說,我們的第三產業還不夠發達,而第三產業具有高附加值,低成本,回報期長,影響廣的優勢,發揮第三產業以帶動整體經濟,對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原因。所以應該把第三產業作為縮小區域經濟,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四、如何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發展第三產業
我國目前產業結構還比較落后。生產主要依靠第二產業來拉動經濟。而我國現階段還不能擺脫初級要素稟賦的模式,經濟發展主要還是依靠附加值低的第二產業生產模式。但是在經濟競爭不斷激烈的國際社會,我國應該從世界工廠轉化為世界創造,要需求經濟更高的增長點,這就需要科技創新,不斷發揮第三產業。
但是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發展第三產業要發揮各個區域比較優勢,因地制宜,才能以更快更好的速度發展產業。
對于東部來說,由于地理位置優越,經濟基礎好,信息接觸面廣,傳播快,人力資本積累高,可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如計算機、保險、金融服務等,而對于中西部來說,勞動力優勢比東部沿海大,勞動力豐富且廉價,可以先對接東部沿海的工業,先進行資本積累,再進行不斷創新。而中西部也比較適宜重化工業的科研發展,利用資源稟賦優勢,結合技術創新,不斷提高產成的高附加值。內陸地區一般開發比較少,自然旅游觀光資源豐富,可以開發旅游景點,發展旅游業。
參考文獻
[1]蘆惠.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與極化的時空分析[J].經濟地理,2013.33(6):15-21.
[2]吳炯.經濟轉型視角下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展[J].財經界,2014:32.
[3]宋長鳴.技術水平——產業結構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差異.[J].2011.55(6):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