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衛東
【摘要】工業化和城鎮化相互依存、協調發展是經濟社會和諧的保障。2000~2012年河南省城鎮化和工業化得到迅速發展,但通過計算IU與國際標準比較發現:河南省城鎮化滯后工業化水平,且失衡有加速的趨勢。
【關鍵詞】城鎮化 工業化 協調發展
對河南省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細化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的特點,充實理論界對河南省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的研究,進一步豐富城鎮化領域的理論研究。有利于城鎮化理論研究的深入和理論地域特色的形成,同時也有利于城鎮化發展研究的擴展。“十二五”時期是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黃金期,也是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時期。河南省工業發展,使其在實現中原崛起中發揮支撐的作用,是當前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十分緊迫而關鍵的任務。研究和解決好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問題,是破解長期以來制約河南省工業發展的“瓶頸”,促進城鎮化持續、健康、快速發展,進而推動河南省新型工業化發展。城鎮化的發展不僅極大地推動了工業化進程,又為面向廣大的中小企業構筑了一種有效的空間集聚地域組織模式,并為工業化要素的空間集聚提供了前提保障和基礎條件,而城鎮化的推進又反過來為區域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創造了更為有利的基礎依托。因此,研究河南省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城鎮化與工業化關系的測度
學術界主要使用實際測度和經驗判斷兩種方法測度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的關系。實際測度就是運用標準公式計算或繪制圖表,以此判斷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的關系。錢納里(1965)對90個國家和地區的城鎮化與工業化進行研究,提出了人均GDP是衡量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水平的關鍵指標,并構建了錢納里模型,指出人均GDP與城鎮化和工業化水平成正相關關系。經驗判斷通過經驗統計計算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的關系,并與預先確定的標準比較, 文獻的通過做法是計算IU比值(工業化率與城鎮化率之比)或者NU比值(非農化率與城鎮化率之比),并與國際標準值進行比較,一般IU比和NU比是否接近0.5和1.2反應城鎮化與工業化是否協調。
二、實證分析
本文采用計算IU比值(工業化率與城鎮化率之比)的方法實證城鎮化水平是否與工業化協調發展。理想的城鎮化過程是與工業化同步、協調發展,且相互促進,根據國際標準值法,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協調發展時,IU的值將接近0.5。河南省城鎮化與工業化水平的比較具體情況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城鎮化率低于工業化率,2000~2012年IU值明顯大于0.5,說明從事工業的勞動人口未能集中在城鎮地區,這相對于工業化發展的程度而言,城鎮化是滯后的,表明城鎮化發展不足,總體趨于不協調。2006后年IU值開始大于1,上升趨勢明顯,說明大部分人口滯留于農村地區,未能完成市民化。2008 年IU值達到1.13,主要是由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家加大了投資,導致工業增加值急劇增加,而城鎮化發展水平沒有跟上,強化了工業化和城鎮化失衡趨勢。
表1 河南省2001~2012年城鎮化率、工業化率及IU
三、結論與啟示
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是解決內需不足和“三農”問題的重要保障,但是河南省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的發展,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失衡。確保河南省城鎮化與工業化健康發展需要了解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的現狀和特點,對河南省城鎮化和工業化未來趨勢進行科學預測和判斷,才能提出利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協調發展的有效措施。河南省的城鎮化與工業化在特定的環境下有著特殊的規律。目前河南省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城鎮化水平高與質量低之間的矛盾已嚴重地制約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與工業化是否相互協調已經成為研究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孔凡文,許世衛.我國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關系分析與判斷[J].調研世界,2005(8):45-47.
[2]辜勝阻,易善策,鄭凌云.基于農民工特征的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研究[J].人口研究,2006,30(5):10-14.
[3]張小蒂,王永齊.企業家顯現與產業集聚:金融市場的聯結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10(5):47-53.
[4]施衛東.城市金融產業集聚對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的實證分析—以上海為例[J].經濟經緯,2010(6):132-136.
[5]戴志敏,郭露.江西省物流產業發展與金融集聚適配性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1(5):227-230.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編號:(2013-ZD-015);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編號:(2013-QN-231);河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14A630061);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編號:(2014-GH-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