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琨
摘要: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當代大學生面臨著社會多方面的挑戰,同時處于特殊的年齡時期的他們在心理上很容易出現偏差,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而在廣大的大學生中間,存在著一個極為特殊的群體——“貧困生”。這一特殊的群體由于各個方面的原因,使得他們的經濟狀況與普通的同學之間產生了一定的差異,而經濟狀況又恰恰是最容易引發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因此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關注和研究的。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
中共中央、國務院曾經聯合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此政策強調了:“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注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心理咨詢與輔導,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這表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處于重要地位。而貧困生做為高校中心理敏感、精神脆弱的特殊弱勢群體,不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他們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針對貧困生展開的心理健康教育,我認為需要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落到實處
我國高校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今已有近20年歷史。但是很多教師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將二者的概念相混淆,且教學模式固定單一,不能脫離純理論式的課堂教學,忽略了生活中學生真實的內心動態,這種重理論輕調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真正落到實處。同時,擔任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很多都是“半路出家”,隊伍素質參差不齊。要使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真正的發揮作用,就要建設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并有機結合心理咨詢輔導,從而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
二、發揮校級心理咨詢機構作用
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很復雜敏感,做為心理咨詢中心的工作人員應該走出辦公室,走進學生的宿舍,聆聽學生的心聲,積極發現問題。因為但凡有心理問題的同學一般都很自卑,不善言談,不愿意敞開心扉。這就需要我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動去發現他們,找出造成各類心理問題的根源,協助他們一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治療的目的。例如許多貧困生對學校在申請助學金、助學貸款和評選機制方面的許多行為都很抵觸,問卷調查結果表明,70%以上的貧困生提到不希望“貧困生”三個字成為自己的一個標簽,。而學校在處理貧困生評定問題的時候,常常會事先規定好貧困生(特困生)的比例、將獲得資助的貧困生的名單及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公之于眾,在捐贈儀式上,讓獲得資助的貧困生留影等做法,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壓力、自卑抑郁等負面情緒。所以,我們要找到一個既能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效果,又能夠顧及到學生的尊嚴和隱私,使整個資助過程更為科學有效的新模式。例如將競選過程公開透明化,公示過程中注意保護競選者的重要個人信息和隱私,將“曬貧困”變成一個低調、真誠、人性化的評選活動。
三、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形成。面對當前社會環境下校園內滋生的“攀比現象”“高消費現象”和“歧視農村學生”的現象等,學校要做出相應遏制措施。同時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打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以此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還可以幫助貧困生打開人際交往的那扇大門,增強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和集體主義榮譽教育、團隊協作意識,形成良好的班風、校風,營造校園和諧溫馨的文化氛圍。積極鼓勵貧困生參加實踐活動,培養他們實踐能力和服務意識。此外,還可以組織座談會、聯誼活動等,營造一個和諧、互相關愛的氛圍,使貧困生處處感到溫暖、時時感受真情。還可以組織野外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提高團隊活動意識和面對困難的勇氣,且貧困學生往往來自于農村,對野外活動比較擅長,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四、建立一支精明強干敬業的學生工作隊伍
大多數院校的學生工作隊伍都是由輔導員班主任組成,這類崗位一般是由剛進校的年輕教師擔任,這類新進教師也是剛走出校園不久,保有一顆熱情純真的心,一份熱誠的工作心態,與學生很容易拉近關系,成為朋友。但是同時他們年輕經驗不足,缺乏專業的心理理論知識做引導。因此,學生工作隊伍里的教師要適時的進行深造或者培訓,對國家的大政方針要熟悉,在教育的過程中,體現出高度熱情、責任感、人文關懷,使貧困生認識到通過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的,而進入大學就是改變命運的過程,對他們的心理情況及時掌握,并總結有關的解決方案,為以后的工作積累經驗。而輔導員應該經常深入到學生中間,深入課堂、宿舍,把當面交談、E-MAIL、QQ聊天等多種交流方式相結合,了解班上同學們特別是貧困生的心理動態,掌握貧困生的學習情況,充滿愛心、耐心、責任心的去打開每一個貧困生的心門,讓他們直面陽光,對生活充滿希望。對貧困生最關心的就業問題進行“一對一”的專門指導,如指導他們做簡歷,選擇合適的就業單位和崗位,做面試前的準備工作等,并設立專項經費,專門用于幫助解決困難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的費用,有效解決貧困生在就業工作中的疑難問題。
五、發揮學生社團緩解心理壓力的作用
各個高等院校都有各種各樣的社團,團內人員基于共同的愛好集聚在一起,是大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通過參加社團,能夠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增強他們的交際能力等等。在參加社團活動的過程中,貧困生可以積極表現、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質、能力,并可以緩解緊張的學習壓力、生活壓力,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逐步樹立起自信心,是一個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大學生社團活動的積極開展,還能培養貧困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貧困生與其他在校生相比,社會實踐能力相對強一些,因為他們中間很多人可能已經早早的步入社會去打工賺取生活費和學費了,但是這種被動的社會實踐更多的是毫無技術含量的、無的放矢的一種維生手段。但是在大學生社團里,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去進行一些與專業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這對今后踏足社會也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同時積極的參加社團活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淡化心理壓力、增強自信心、改善個體性格的作用。
促進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還構建和諧校園的一個非常具體的工作方向,同時對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需要我們整個社會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支持。如何使得貧困生在經濟獲得援助的同時還能夠保持人格上的尊嚴,保證他們的心理成長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也是考量高等教育人文關懷的一個重要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