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2014年4月15日,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習近平的主持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成立五個月后在北京召開,標志著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開始正式運行。習近平同志在會上的講話,第一次對中國國家安全的宗旨理念、地位作用、構成因素、實施原則、建設目標等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述。這不僅為下一步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運行奠定了基礎,也為未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是統籌國家安全的最高安全決策機構
世界主要國家幾乎都設有“國家安全委員會”或類似的機構。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就一直關心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問題,但是,卻沒有一個類似發達國家一樣的統籌國家安全的重要協調和決策機構。盡管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于1997年首次提出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動議和方案,但因種種原因未能付諸實施。1981年,中共中央決定恢復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并成立了具體執行和辦事機構“國務院外事辦公室”,但這個機構主要處理對外事務,“安全”特色并不明顯。2000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組建“中央國家安全領導小組”,與“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機構。至此,第一次將“國家安全”理念提升到設立國家領導機制的層面,負責對外事、國家安全工作領域的重大問題作出決策。
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迅速變化,中國國家安全開始面臨全新的問題和挑戰,中國國家安全理念和構成要素都因此而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樣,“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因此,原有的“小組”不僅從名稱上已與國家安全需求不符,從機構和職能上也遠不適應處理和應對日益出現的眾多國家安全問題的需要。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將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習近平同志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目的就是更好適應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建立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體制,加強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領導?!庇纱丝梢?,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是著眼于中國長遠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上肩負著重大的中國歷史責任。
中國國家安全觀是區別他國內涵寬廣的總體國家安全觀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這充分說明,黨中央注意到了中國國家安全形勢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狀況和特點,必須有針對性地加以應對。同時,在安全理念上,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這個首次提出的安全理念,是具有區別他國且內涵寬廣的安全觀?!翱傮w”,既是國家安全內涵范圍之所指,也是國家安全理念之所指。
當今世界處于以民族國家為行為主體構成的無政府狀態,各民族國家以獨立的身份與國際社會交往。但由于地緣位置、政治理念、經濟狀況、軍事實力和宗教文化等存在著較大差異,各民族國家對國家安全的認識有所不同,也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安全觀。而在國際領域,世界主要國家特別是大國,因安全認知上的差異,也提出過具有世界影響的安全觀,諸如集體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綜合安全、系統安全和新安全(或非傳統安全)等。
安全觀事實上是人們對安全認知和思考后形成的安全思維上升至理性層面,用于應對安全問題特別是現實安全問題的安全理念。既是研究安全問題的理論基礎,又是應對安全問題的基本方針。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安全觀就會形成什么樣的安全理論,并形成什么樣的應對安全方法。
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表明我國已經在原有的“中國新安全觀”的基礎上又向前邁進一步,是對其進一步的深化。即在原有的“共同安全”理念下的“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作”,“既維護本國的安全,又尊重別國安全關切”的維護人類共同安全的基礎上,發展為“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在構成要素和具體路徑上,要“必須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對內求發展、求變革、求穩定、建設平安中國,對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贏、建設和諧世界;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富國才能強兵,強兵才能衛國;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總體安全觀有別于很多國家的主要聚焦軍事安全,構成要素更加豐富具體、目標更加完善清晰、路徑更加多元廣泛,可謂“中國新安全觀”的2.0版,且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危機和憂患意識是國家安全的立命之本和行動指南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我們黨要鞏固執政地位,要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要遵循集中統一、科學謀劃、統分結合、協調行動、精干高效的原則,聚焦重點,抓綱帶目,緊緊圍繞國家安全工作的統一部署狠抓落實?!?/p>
應該說,近些年來中國的發展總體而言是較為順利的,綜合國力迅速提高,國家日益強盛,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但是,隨著國家的快速崛起,社會普通民眾對于國家安全面臨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模糊的認識,甚至出現了一些浮躁的非理性民族主義思潮,呈現出危機意識淡漠、對中國實力認識過高和應對危機手段選擇自大的現象。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從當前的國際安全形勢和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看,我國面臨著許多重大安全問題,其中一些問題更是涉及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等重大核心利益。特別是美國“再平衡”戰略的不斷深化,遏制中國的力度不斷加大,中國和平發展戰略機遇期的時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擠壓。加之中國國內改革進入“深水區”,各種社會矛盾十分突出,如何讓中國這艘巨輪順利高速前行,使執政黨的責任和擔子更加艱巨。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睉n患意識歷來是人和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力量來源和應有的行動指南。從國家層面看,國家安全的維護必須在危機和憂患意識下才能更好地實現。以軍事安全為例,沒有憂患意識,就不可能建立起一支“能打仗、打勝仗”的軍隊,就不可能以此來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就不可能成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的屏障和盾牌。因此,早在2500多年前孫子才會說:“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習近平同志明確提出要有憂患意識,同時認為“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要遵循集中統一、科學謀劃、統分結合、協調行動、精干高效的原則”,就是要求要以高度的危機和憂患意識,以科學的態度和高效的機制來建設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提出“聚焦重點,抓綱帶目,緊緊圍繞國家安全工作的統一部署狠抓落實”,就是要科學的方法和專業的路徑加以實施,特別是要摒棄空談和務虛,將國家安全問題的處理落實到實處,發揮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在維護國家安全上的應有作用。而要做到這些,顯然,沒有危機和憂患意識是難以做到的,也難以做得更好。
中國總體安全觀必將為維護中國國家安全和促進國際安全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在紛繁復雜、變化迅猛、安全困境突出的新時期產生的,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國際性、人文性、合作性、綜合性、關聯性、和平性和普遍性。所謂時代性,是指這種安全觀是在新的國內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下應運而生的,是針對當今國內外面臨的諸多安全問題與挑戰而設計的;所謂國際性,是指這種安全觀不僅僅關注中國國內安全,也關注國際安全,即“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所謂人文性,是指這種安全觀是將人的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根本,即“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所謂合作性,是指這種安全觀以合作為手段、以共贏為目標,即“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所謂綜合性,是指這種安全觀既涵蓋了傳統安全,也涵蓋了非傳統安全等多方面內容,即“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所謂關聯性,是指將安全與發展相聯系,互為前提、互為支撐,“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富國才能強兵,強兵才能衛國”;所謂和平性,是指這種安全觀是以和平為目標的,為的是建設人類的和諧家園,即“對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贏、建設和諧世界”;所謂普遍性,是指這種安全觀關注的安全問題幾乎包含了人類面臨的共同安全問題,具有很強的普適性。
從總體上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設立和中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是中國政府作為負責任政府和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應對國內國際安全形勢的科學決策和理論貢獻,既具備內在性、也兼顧國際性,既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也具有明顯的國際普適性。因此,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積極運作,盡管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與挑戰,但中國總體國家安全觀必將滲透于中國國家發展和國際事務中,逐步顯現其應有的功效,為維護中國國家安全和促進國際安全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梁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