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趙恩紅
摘 要:電子商務是商務領域的一場信息革命。所謂科技改善生活,B2C、B2B、C2C等電子商務模式使人們的工作、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我國,一種新興的電子商務模式—O2O模式也正在改變著人們的“打車”生活。
關鍵詞:電子商務;O2O電子商務模式;打車軟件
O2O,全稱Online To Offline,又被稱為線上線下電子商務模式,是繼B2B、B2C之后的一種新型電子商務模式。打車軟件就是非常典型的O2O平臺,線上接單,線下執行。
如何提高出租車運營效率,最大限度利用資源,解決“打車難”,是國家和社會一直關注的問題。由于司機和乘客缺乏及時溝通交流的平臺,信息不對稱,空置的車掃街的情況隨處可見,在上海、北京等眾多大城市,的車空駛率始終在30%上下徘徊。打車軟件就給這些問題帶來了答案,乘客只需在手機上安裝打車軟件,輸入手機號等簡單信息,定位出發地,輸入到達地點即可快速將信息推送給附近的司機,司機查看到附近或者目的地需要打車的乘客即可前往接送。定位于智能打車和生活服務平臺的打車軟件,很好地優化了社會公共資源,相關專家表示,打車軟件作為剛需較強的LBS(地理位置)服務之一,不僅可以成為測試O2O能力和滲透力的工具,也可以為未來更多的O2O業務提供入口。
最初,打車應用軟件的發展勢頭迅猛,2013年以來不足3個月,就有快的打車、嘀嘀打車、搖搖招車、百米等十余個立足于LBS的O2O智能打車軟件出現。從打車軟件用戶來看,已經形成了初步的客戶群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然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一些資金不太雄厚或者市場運作不太好的商家已經退出,打車軟件之間的競爭現在主要在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之間展開。易觀智庫數據顯示,分別投靠于中國互聯網兩大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的快的打車、嘀嘀打車分別占據了打車市場上41.8%、39.2%的份額。從二者市場推廣來看,每家每年的推廣費用至少在數億元人民幣級別,因此,爭奪市場份額的競爭也演變成了比拼“燒錢”能力的競爭,資金力量似乎已經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2月份,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雙方補貼總額已達19億元。在打車軟件補貼活動期間,
2014年春節7天,嘀嘀打車全國單日訂單數突破100萬筆,7天平均日增幅約10%;快的打車全國日均訂單量為128萬筆,單日最高訂單量162萬筆,突破了成立8個月的總訂單量。
目前,隨著競爭格局的改變,兩大競爭對手之間的“燒錢”大戰也接近尾聲。快的打車將補貼由之前的每單10元降為每單5元,嘀嘀隨后將補貼每單隨機減免6—15元……不久的將來,打車補貼終會止步,而沒有補貼的打車軟件,用戶粘性必然會下降。競爭間的熄火,隨之帶來的是對打車軟件未來發展的思考。第一,打車軟件像許多互聯網產品一樣,雖獲得資本和用戶青睞,但是盈利依然顯得有點遙不可及。兩家公司的相關負責人都表示看好其發展前景,但是對于盈利,卻并未形成清晰的構想。初期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等消費者形成習慣后再行收費,這是大多數打車軟件企業的“算盤”,但當用戶被問起當補貼停止的話是否還會繼續使用時,近四成用戶表示不會使用,所以,后期如何維持穩定的客戶群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第二,由于出租車司機需要通過“打車軟件”進行接單交易,就免不了在駕駛的過程中頻繁使用手機,事實上,這種行為已經違反了現行的法律法規。交管部門的統計數據說明,在開車時打電話、發短信發生惡性事故的概率會暴增20多倍。因此愈演愈烈的“燒錢戰”還是引來了政府相關部門的出面,一些地方的交通管理部門已經開始嘗試出臺監管措施。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出租車的絕對數量沒有增加,打車軟件只是讓出租車資源的分配方式發生了變化。有人受益,必然有人受損。在一些人享受到打車軟件便利的同時,其實也加劇了不用軟件者的打車難,許多不會使用手機的人,尤其是老人,面臨著出門更難的困境。
打車軟件贏利模式不清,用戶黏性有待考量,此外又受到政府部門的夾擊,打車軟件的未來稱得上是“四面楚歌”,作為中國的新興市場,面臨以后發展中的眾多問題,這就需要商家拓展更多的用戶需求、探索更多模式的合作。打車軟件可以在用戶的出行上做文章,然而,交通工具的選擇卻成為一個大麻煩,開車者為停車位而煩,擠公交者覺得不太方便,打車又太貴。打車軟件可以與電商、團購、旅游網站合作,以打車換積分的方式來吸引用戶。此外,在打車高峰期,即使有打車軟件也不見得就能坐上的士,此時多數人會選擇拼車,如果打車軟件也能在原有服務基礎上拓展拼車功能,就可以實現規模效應或提高乘車效率,不管是實現規模效應還是提升效率,都可以實現增值,為打車軟件以后更好地發展提供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