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鳳梅
摘 要:物聯網描繪的是充滿智能的世界,所涉及的行業、領域、技術太寬泛,而其應用模式和場景又過于分散。物聯網成果的規模化生產、市場化推介、項目應用、應用服務等,需要數以百萬計的初中級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承接,職業院校培養物聯網應用人才是必然趨勢。職業院校需要深入了解物聯網技術在本區域的發展,結合院校自身情況,做好專業的定位。
關鍵詞:職業院校;物聯網;定位
2009年8月,溫總理在無錫調研時,提出了把“感知中國”中心設在無錫、輻射全國的構想。2010年3月,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任務。
2010年教育部號召高校建立物聯網專業學科,全國已經有近700所本科院校向教育部申報物聯網相關專業,目前已經有67所本科院校建立了“物聯網工程”或“傳感網技術”等專業(評審基本條件為“211”以及擁有博士站的重點大學)。產業發展,人才先行。物聯網開啟了新的產業革命,數萬億元規模的應用市場需求必然需要百萬計的各類多層次的物聯網工程技術、產品維護及應用人才。職業院校應該根據產業需求,積極推進“物聯網”相關專業建設。針對中職、高職、技師學院等職業院校,應該深入研究本層次物聯網專業人才所應具備的知識、素質和能力,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1 物聯網
1.1 物聯網的美好生活
場景1:下班了,用手機短信發送一條短信,就能讓空調開始預先調整溫度,讓浴缸放好洗澡水,檢測冰箱內的食物份量,如不足則通過互聯網,自動下訂單要求超市按照當天的菜譜送貨。場景2:你在逛超市時,隨意的將電池、口香糖等小件商品放入口袋,看到喜歡的運動鞋就換上,拿上了果汁、面包等各類商品后,就直接可能走出超市出口。此時掃描系統已將你隨身攜帶的商品記錄下來,并在你的電子賬戶上扣去了款項。
1.2 物聯網簡介
2005年11月,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報告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其目標就是讓萬物開口說話。其本質體現為:第一,具有互聯網特征,物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第二,具有識別與通信特征,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第三具有智能化特征,由原來的人與人通信,擴展到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通信。其實與互聯網相比,物聯網實際上只是多了一個底層的數據采集環節,大致是四類數據的采集:電子標簽顯示身份,傳感器捕捉狀態,攝像頭記錄圖像,GPS進行跟蹤定位。
1.3 物聯網的典型案例
國外成功典型案例:美國一個偏遠小鎮種植橘子,普經一度因橘子染病,而大大影響收成。后來果農在每棵橘子樹上安裝數據采集器,將溫度、干燥等數據匯總到PDA上,然后由PDA發送給研究機構,最后由研究機構分析數據,找出了問題所在,隨后將問題及解決方案發送回果農手中,果農甚至不需要了解這些數據的意義,就很快地解決了這一次橘子危機,在此物聯網的作用凸現無遺。國內成功典型案例:溫州天正集團的帶網線端口智能電表,能收集電表的運行狀況,通過電表上的網線端口與通訊網絡連接,使用戶在手機、電腦上就能接收和查看電表信息。
1.4 物聯網發展
物聯網的發展需要經歷四個階段:2010年之前電子標簽和傳感器被廣泛應用在物流、銷售和制藥領域;2010-2015年實現物體互聯;2015-2020年物體進入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體進入全智能化。在規模性、流動性條件的保障下實現4A(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化通信。
2 物聯網涉及的重要技術
物聯網實現了對物體的智能識別、跟蹤、定位、監控和管理,他由傳感器(SENSOR)/攝像頭、無線射頻(RFID)、無線傳感網(WSN)、全球定位系統(GPS)、互聯網(INTERNET)等構成。在物聯網的體系結構中,支撐物聯網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射頻識別(RFID)技術、傳感器技術、傳感器網絡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等。
2.1 RFID技術
可識別高速運動體并可同時識別多個標簽,操作快捷方便,也無須人工干預,可以在各種惡劣環境中工作。例如:身份識別(中國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公共交通管理(不停車收費ETC)等。
2.2 傳感器技術
能感受規定的被測量,并按照一定的規律轉換成可用輸出信號的器件或裝置,有溫度傳感器、紅外傳感器、位移傳感器等。例如:全自動洗衣機、紅外夜視探測、人造衛星的遙感遙測等。
2.3 傳感器網絡技術
大量的靜止或移動的傳感器以自組織和多跳的方式構成的無線網絡,其目的是協作地感知、采集、處理和傳輸網絡覆蓋地理區域內感知對象的監測信息,報告給用戶。例如:小區安全監控,滅絕危險或珍貴動物的跟蹤監護等。
2.4 網絡通信技術
是指通過計算機和網絡通訊設備對圖形和文字等形式的資料進行采集、存儲、處理和傳輸等,使信息資源達到充分共享的技術。例如:GPRS(通用分組無線服務技術)等。
3 浙江省物聯網產業現狀
當前,中國“十二五”規劃已經明確提出,發展寬帶融合安全的的下一代國家基礎設施,推進物聯網的應用。物聯網將會在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環境與安全檢測、工業與自動化控制、醫療健康、精細農牧業、金融與服務業、國防軍事十大領域重點部署。浙江在智能電網、節能減排、安防監控、環境監測等領域的物聯網應用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智能電網的本質是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它在開放的系統和共享信息模式的基礎上,整合系統中的數據,優化電網的運行和管理。比如遠程抄表計費、遠程電路通斷控制、線路損耗監測管理、盜電監測、高頻數據采集、分布發電監控和管理等。浙江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是“建設以杭州為核心、嘉興和溫州兩翼為支撐的產業集群”。物聯網的感知、網絡、應用的不同層面,都需要大批元器件。溫州特別是樂清會成為具有核心技術的物聯網關鍵元器件、生產設備提供者。我們應該立足區域經濟,及時跟蹤社會的熱點及時調整專業,挖掘新的可能發展的變業空間。針對區域物聯網技術發展,打造物聯網需要的各層次人才。endprint
4 物聯網專業對人才的需求
物聯網產業鏈主要包括:芯片制造、傳感器制造、設備制造、網絡服務、軟件開發、集成商、服務商等若干環節。
由上表可以看出,物聯網的發展除了需要具有高端知識的頂級人才以外(所占比例較少),物聯網成果的規模化生產、市場化推介、項目應用、應用系統集成、二次開發與應用服務等,還需要數以百萬計的初中級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承接。而各級職業院校的學生就可以承擔起物聯網產業鏈中生產和應用領域中最為龐大的產業基礎型技能型人才集群。
5 物聯網專業培養定位
物聯網是一個多學科交叉、應用復雜的專業領域,因此在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選擇不同方向來進行人才培養。物聯網專業人才可以從以下四個方向培養:物聯網感知設備方向(電子設備知識、數字和模擬電子知識、嵌入式開發知識等);物聯網通訊方向(計算機網絡和通訊相關知識,通訊系統的運行維護與管理,通信設備的安裝、調試和故障排除);物聯網開發和集成方向(物聯網相關知識,系統工程開發和集成);物聯網管理和服務方向(物聯網知識、IT技術、管理知識)。
職業院校物聯網專業應定位在物聯網的應用、使用維護上,稍高水平的最好能夠協助實現二次開發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以應用型、維護型,具備二次輔助開發設計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為目標的物聯網專業。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以工程技術人才為培養目標,具有良好的學習和工作態度,具備基本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可以較系統地掌握物聯網的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能,具備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傳感技術等信息領域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能夠從事智能交通、智能樓宇、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電力等物聯網產業相關行業的系統集成、技術支持、工程設計與施工調試、嵌入式產品開發等工作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職業院校物聯網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從事傳感器與RFID生產、應用與測試,嵌入式系統編程,標準配置套件集成,物聯網組網及典型行業SOA應用服務外包,物聯網網絡組建、系統配置、管理和維護,物聯網應用系統軟件開發,物聯網軟硬件產品銷售,計算機及網絡產品的技術服務等崗位工作。
6 物聯網專業打造
物聯網技術專業在高校的名稱是“物聯網工程”,那么在高職院校可以稱為“物聯網工程應用技術”,在中職學校則可以稱名為“物聯網技術應用”專業。物聯網專業主干技能性課程包括:物聯網行業知識、物聯網技術基礎、電工電子基礎、數字電路、單片機、嵌入式系統及應用、傳感技術與應用、RFID及應用、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庫管理系統、計算機網絡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應用、實用組網技術、可視化程序設計、物聯網組建與管理、網絡工程導論、就業項目實訓(物聯網綜合案例)等,偏重于應用性和實踐性。
職業學校可以嘗試在相關專業(網絡應用、自動化)中引入部分物聯網專業課程,通過引導、積累經驗,為物聯網專業全面鋪開后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可以走校企業合作一體化之路,由面向學科辦專業改為面向物聯網行業崗位技能需求辦專業,及時把握物聯網應用的實際情況,并通過提供社會科技服務作為學校和社會的紐帶,創學校和企業互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郎為民.初識物聯網.《電信快報》,2011年第1期.
[2]陶冶.對浙江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思考.《科技視窗》,2011年第2期(總第366期)上,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課題(2010Z52),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3]譚立容,周波,劉豫東.物聯網主體崗位群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遼寧高職學報》,2011年第6期.
[4]張鐸.物聯網應用之未來超市篇.《物聯網事》,2011年4月第2期總第29期.
[5]姜臘林,王靜,徐蔚鴻.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課程改革研究.《計算機教育》,2011年10月10日,第19期.
[6]李可學.高職院校物聯網應用工程專業建設若干關鍵節點淺析.《福建電腦》,2010年第11期.
[7]曾寶國.高職物聯網工程應用專業課程及實驗室建設架構淺探.《職業教育研究》,2011年6月.
[8]楊從亞.高職物聯網專業建設探索.《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第35期 第31卷,總633期.endprint
4 物聯網專業對人才的需求
物聯網產業鏈主要包括:芯片制造、傳感器制造、設備制造、網絡服務、軟件開發、集成商、服務商等若干環節。
由上表可以看出,物聯網的發展除了需要具有高端知識的頂級人才以外(所占比例較少),物聯網成果的規模化生產、市場化推介、項目應用、應用系統集成、二次開發與應用服務等,還需要數以百萬計的初中級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承接。而各級職業院校的學生就可以承擔起物聯網產業鏈中生產和應用領域中最為龐大的產業基礎型技能型人才集群。
5 物聯網專業培養定位
物聯網是一個多學科交叉、應用復雜的專業領域,因此在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選擇不同方向來進行人才培養。物聯網專業人才可以從以下四個方向培養:物聯網感知設備方向(電子設備知識、數字和模擬電子知識、嵌入式開發知識等);物聯網通訊方向(計算機網絡和通訊相關知識,通訊系統的運行維護與管理,通信設備的安裝、調試和故障排除);物聯網開發和集成方向(物聯網相關知識,系統工程開發和集成);物聯網管理和服務方向(物聯網知識、IT技術、管理知識)。
職業院校物聯網專業應定位在物聯網的應用、使用維護上,稍高水平的最好能夠協助實現二次開發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以應用型、維護型,具備二次輔助開發設計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為目標的物聯網專業。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以工程技術人才為培養目標,具有良好的學習和工作態度,具備基本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可以較系統地掌握物聯網的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能,具備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傳感技術等信息領域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能夠從事智能交通、智能樓宇、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電力等物聯網產業相關行業的系統集成、技術支持、工程設計與施工調試、嵌入式產品開發等工作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職業院校物聯網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從事傳感器與RFID生產、應用與測試,嵌入式系統編程,標準配置套件集成,物聯網組網及典型行業SOA應用服務外包,物聯網網絡組建、系統配置、管理和維護,物聯網應用系統軟件開發,物聯網軟硬件產品銷售,計算機及網絡產品的技術服務等崗位工作。
6 物聯網專業打造
物聯網技術專業在高校的名稱是“物聯網工程”,那么在高職院校可以稱為“物聯網工程應用技術”,在中職學校則可以稱名為“物聯網技術應用”專業。物聯網專業主干技能性課程包括:物聯網行業知識、物聯網技術基礎、電工電子基礎、數字電路、單片機、嵌入式系統及應用、傳感技術與應用、RFID及應用、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庫管理系統、計算機網絡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應用、實用組網技術、可視化程序設計、物聯網組建與管理、網絡工程導論、就業項目實訓(物聯網綜合案例)等,偏重于應用性和實踐性。
職業學校可以嘗試在相關專業(網絡應用、自動化)中引入部分物聯網專業課程,通過引導、積累經驗,為物聯網專業全面鋪開后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可以走校企業合作一體化之路,由面向學科辦專業改為面向物聯網行業崗位技能需求辦專業,及時把握物聯網應用的實際情況,并通過提供社會科技服務作為學校和社會的紐帶,創學校和企業互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郎為民.初識物聯網.《電信快報》,2011年第1期.
[2]陶冶.對浙江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思考.《科技視窗》,2011年第2期(總第366期)上,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課題(2010Z52),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3]譚立容,周波,劉豫東.物聯網主體崗位群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遼寧高職學報》,2011年第6期.
[4]張鐸.物聯網應用之未來超市篇.《物聯網事》,2011年4月第2期總第29期.
[5]姜臘林,王靜,徐蔚鴻.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課程改革研究.《計算機教育》,2011年10月10日,第19期.
[6]李可學.高職院校物聯網應用工程專業建設若干關鍵節點淺析.《福建電腦》,2010年第11期.
[7]曾寶國.高職物聯網工程應用專業課程及實驗室建設架構淺探.《職業教育研究》,2011年6月.
[8]楊從亞.高職物聯網專業建設探索.《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第35期 第31卷,總633期.endprint
4 物聯網專業對人才的需求
物聯網產業鏈主要包括:芯片制造、傳感器制造、設備制造、網絡服務、軟件開發、集成商、服務商等若干環節。
由上表可以看出,物聯網的發展除了需要具有高端知識的頂級人才以外(所占比例較少),物聯網成果的規模化生產、市場化推介、項目應用、應用系統集成、二次開發與應用服務等,還需要數以百萬計的初中級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承接。而各級職業院校的學生就可以承擔起物聯網產業鏈中生產和應用領域中最為龐大的產業基礎型技能型人才集群。
5 物聯網專業培養定位
物聯網是一個多學科交叉、應用復雜的專業領域,因此在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選擇不同方向來進行人才培養。物聯網專業人才可以從以下四個方向培養:物聯網感知設備方向(電子設備知識、數字和模擬電子知識、嵌入式開發知識等);物聯網通訊方向(計算機網絡和通訊相關知識,通訊系統的運行維護與管理,通信設備的安裝、調試和故障排除);物聯網開發和集成方向(物聯網相關知識,系統工程開發和集成);物聯網管理和服務方向(物聯網知識、IT技術、管理知識)。
職業院校物聯網專業應定位在物聯網的應用、使用維護上,稍高水平的最好能夠協助實現二次開發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以應用型、維護型,具備二次輔助開發設計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為目標的物聯網專業。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以工程技術人才為培養目標,具有良好的學習和工作態度,具備基本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可以較系統地掌握物聯網的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能,具備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傳感技術等信息領域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能夠從事智能交通、智能樓宇、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電力等物聯網產業相關行業的系統集成、技術支持、工程設計與施工調試、嵌入式產品開發等工作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職業院校物聯網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從事傳感器與RFID生產、應用與測試,嵌入式系統編程,標準配置套件集成,物聯網組網及典型行業SOA應用服務外包,物聯網網絡組建、系統配置、管理和維護,物聯網應用系統軟件開發,物聯網軟硬件產品銷售,計算機及網絡產品的技術服務等崗位工作。
6 物聯網專業打造
物聯網技術專業在高校的名稱是“物聯網工程”,那么在高職院校可以稱為“物聯網工程應用技術”,在中職學校則可以稱名為“物聯網技術應用”專業。物聯網專業主干技能性課程包括:物聯網行業知識、物聯網技術基礎、電工電子基礎、數字電路、單片機、嵌入式系統及應用、傳感技術與應用、RFID及應用、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庫管理系統、計算機網絡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應用、實用組網技術、可視化程序設計、物聯網組建與管理、網絡工程導論、就業項目實訓(物聯網綜合案例)等,偏重于應用性和實踐性。
職業學校可以嘗試在相關專業(網絡應用、自動化)中引入部分物聯網專業課程,通過引導、積累經驗,為物聯網專業全面鋪開后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可以走校企業合作一體化之路,由面向學科辦專業改為面向物聯網行業崗位技能需求辦專業,及時把握物聯網應用的實際情況,并通過提供社會科技服務作為學校和社會的紐帶,創學校和企業互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郎為民.初識物聯網.《電信快報》,2011年第1期.
[2]陶冶.對浙江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思考.《科技視窗》,2011年第2期(總第366期)上,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課題(2010Z52),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3]譚立容,周波,劉豫東.物聯網主體崗位群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遼寧高職學報》,2011年第6期.
[4]張鐸.物聯網應用之未來超市篇.《物聯網事》,2011年4月第2期總第29期.
[5]姜臘林,王靜,徐蔚鴻.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課程改革研究.《計算機教育》,2011年10月10日,第19期.
[6]李可學.高職院校物聯網應用工程專業建設若干關鍵節點淺析.《福建電腦》,2010年第11期.
[7]曾寶國.高職物聯網工程應用專業課程及實驗室建設架構淺探.《職業教育研究》,2011年6月.
[8]楊從亞.高職物聯網專業建設探索.《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第35期 第31卷,總63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