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莉
摘 要 高校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學生學習生活、心理狀態、精神風貌等多方面的反映。本文從高校流行語的含義出發,對其來源和類型,以及折射出的大學生心理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 高校 大學生 流行語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The Research of Popular Buzzwords in Universities
LANG Li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The buzzwords in universities can reflect to some degree the study and life,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the spiritual outlook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finition, origin and types of the buzzwords. Also, the influence on the psychological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popular buzzwords
1 高校流行語的含義
流行語是一定時期內在一定人群中普遍使用、廣泛流行的話語形式,是一定時期內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習俗及人們心理活動等因素的綜合產物,①并在各種傳播媒介的推動下,普遍盛行的詞、短語、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它既是一定時期社會生活的反映,也是這一時期人們文化心理、社會心態的折射。高校流行語特指一定時期內,在高校校園中廣泛盛行的被大學生群體廣泛使用的語句、詞匯。②這些語句和詞匯涉及高校大學生的方方面面,如生活、學習、愛情、友情、娛樂、消費、就業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群體的普遍心態和精神風貌。因此,透析高校流行語,對于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2 高校流行語的來源及類型
2.1 來自影視
大學生的自由時間相對較多,聽音樂、玩游戲、看電影電視成為課余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不少影視作品、綜藝節目中的經典詞語或另類的語言表達方式常常被青年學生們頻繁使用并加以創造。周星馳電影中一些經典臺詞,如《唐伯虎點秋香》中的“小強”(蟑螂的代名詞),《大話西游》中的“I服了U” 至今流行;電影《瘋狂的石頭》中“我頂你個肺”、《無間道》中的“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武林外傳》中“額滴神啊”常被引用;電視劇《神探狄仁杰》中的“元芳,你怎么看”,熱播劇《甄嬛傳》中的不少臺詞也被廣泛使用,并衍生出各種“元芳體”、“甄嬛體”,因電影《非誠勿擾2》中《見與不見》的朗誦而走紅的“非誠勿擾體”也被加以創造成校園版的“你掛,或者不掛科,命運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臺灣一檔綜藝節目中出現的“hold住”(掌控?。┮辉~,更迅速流行于海峽兩岸青年學生中。此外,韓劇的風靡,使得“大叔”、“歐巴”、“思密達”等詞普及到眾多學生當中,成為大學生們的常用口語。
2.2 來自網絡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以其開放性、即時性、交互性等特點成為近年來最強勢的大眾傳媒。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其中青年學生是中國網民中最大的群體。可以說,網絡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其交流信息、表達情感、了解社會、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要渠道,不少網絡語言和網絡熱詞也因此在大學生中傳播和流行。有表示稱呼的,如“斑竹”(版主)、“LZ”(樓主)、“GG”(哥哥)、“MM”(妹妹或美眉)、“童鞋”(同學)、“小盆友”(小朋友)、“小伙伴”、“偶”(我);有表示態度或心情的,如“頂”、“贊”、“暈”、“汗”、“雷”、“囧”、“槑”;有借用數字或漢子的諧音,如“886”(再見)、“520”(我愛你)、“7456”(氣死我了)、“9494”(就是)、“有木有”(有沒有)、“腫么辦”(怎么辦);以及一些網絡熱詞,如“打醬油”、“高大上”、“奇葩” 、“坑爹”、“給力”、“不明覺厲”等。
2.3 來自外來文化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各國之間的文化交融日益增強,不少外來文化也逐漸滲入到人們的文化生活中。當代大學生對外來語的吸收已不僅滿足于“嬉皮士”、“沙發”這些簡單詞語,而是通過不譯、直譯、音譯等各種方式對外來詞加以創造,形成英漢夾雜、混用等多種形式的語言在校園中流行。有的英語單詞簡單易用而被直接使用,如“happy”(表高興)、“party”(聚會)、“see you”(再見)、“in”(流行、時髦)、“out”(過時)、“high”(表興奮)等;有將外文音譯過來加以表達,如“cool”說“酷”、“show”說“秀”(表演)、“oh yeah”說“歐耶”(表歡呼)、“Think you”說“3Q”(謝謝)、日語的可愛說“卡哇伊”;也有使用英漢夾雜,如“AA制”、“T恤”、“擺pose”、“小case”、“IT人才”、“who怕who”;還有采用英文縮寫,如“女朋友”叫“GF”(girl friend 的縮寫)、“男朋友”叫“BF”(boy friend 的縮寫)、“自己動手”叫“DIY”(do it yourself的縮寫)、“天哪”叫“OMG”(oh my god的縮寫)。endprint
2.4 來自校園生活
學生的主要職責就是學習,“宿舍—教室—食堂”三點一線成為在校大學生們普遍的生活模式。圍繞著校園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也產生了不少流行語,這部分流行語既是高校流行語所特有的,也是當代大學生學習內容、學習態度、生活狀況的真實寫照。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就業壓力,大學生們不但面臨著專業學習的任務,還要面臨著各種等級考試、資格考試,“過級”(英語、計算機等級考試)、“考證”(考取各類證書)、“考研”、“就業”、“雅思”、“托?!钡瘸蔀槌熳爝叺脑~語;反映學習態度的,如“翹課”(有課不去上)、“點名幫我答到”、“蹭課”(沒這門課卻去上)、“掛科”(考試沒通過)、“裸考”(沒復習就參加考試)、“刷夜”、“刷分”;日常生活中,表達情緒的詞如“郁悶”、“糾結”、“我去”, 人長得丑說“長得抽象”或稱“恐龍”,稱學習好的叫“學霸”,反之叫“學渣”,還有賦予一些舊詞以新意的,如“偶像”(嘔吐的對象)、“可愛”(可憐沒人愛)、“特困生”(特別發困、瞌睡的學生)等。
3 高校流行語折射出的大學生心理
語言是人類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高校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等多方面的反映,透過這些流行語,可以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和思想狀態。③
(1)張揚個性的心理。伴隨著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深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的大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沒有經歷過歷史、政治上的動蕩,也沒有經歷過大的經濟波動,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生活環境相對優越,同時,又生活在網絡飛速發展的信息社會,較多地接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因此,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開放、自我意識強烈、個性張揚,不迷信常規和權威,敢于創新,在語言上也仍不循規蹈矩。在高校流行語中,有的采用縮寫,有的采用英漢夾雜,有的運用諧音,有的使用拆詞,或簡潔精練,或形象生動,或詼諧幽默,或調侃自嘲,議題豐富,彰顯個性。
(2)追求時尚的心理。對青年而言,“流行、時尚”是他們的代名詞,對時尚的追求已成為當代青年彰顯青春和陽光的重要特征。同以往各個時代相比,流行時尚對于當代90后大學生來說,更占據著重要地位,流行語作為流行時尚的一部分內容,與時尚因子有著無法切割的聯系,必然受到關注和推崇。當代大學生緊跟時代步伐,接受力強,追求時尚,捕捉流行,無論是流行歌曲中的歌詞,還是經典的廣告語或影視臺詞,無論是簡潔明快的外文單詞,還是流行的港臺方言,都能被他們追逐、模仿或加以創造,在日常交流中廣泛使用。
(3)宣泄壓力的心理。當代大學生生活在物質生活極為豐富的時代,但同時又面臨著學習、就業、人際關系等各種有形的或無形的壓力。面對這些壓力、困惑和煩惱,部分大學生不能有效調節或沒有能力解決,便產生一些負面情緒,而大學生所受的教育和社會的各種規范又限制了他們的任意發泄,于是語言成了他們發泄、減壓的一種途徑和方式。在高校流行語中不乏“郁悶”、“悲催”、“傷不起”等反映情緒低迷的詞,不乏“神馬都是浮云”、“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等表示無奈、失望的語句,還不時充斥著“靠”、“你妹”、“尼瑪”等粗俗的語言,這正是當前部分大學生空虛、迷茫、浮躁心理的折射,也說明當代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問題亟待解決。
注釋
① 楊文全.流行語的界說與初步描寫[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② 張箭.從高校流行語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J].河南社會科學,2011.9.
③ 余逸群.青年時尚的概念、特征與眾生相[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