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璟+趙秀慧
摘 要 第一輪本科教學評估(2003年-2007年)已經結束,社會各方對評估的討論非常激烈,褒貶不一,就在各方紛紛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卻很難見到高校師生整體性或系統性的聲音,對此筆者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基礎上從評估的三個階段(自評,專家進校考察,整改)來分析高校師生在評估中的話語權是如何缺失的。
關鍵詞 本科教學評估 高校師生 話語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Missing Voice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valuation
ZHANG Jing, ZHAO Xiuhui
(Yunnan College of Business Management, Kunming, Yunnan 650106)
Abstract The first round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valuation (2003 to 2007) has been completed, the parties to discuss the community's assessment of a very intense, mixed, then the parties have expressed their views at the time, but it is difficult to see the whole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r systematic sound, three stages of this author in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from the assessment on the basis of (self-assessment, expert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chool, rectification) to analyze how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right to speak missing in the assessment.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valuation;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rights to speak
話語是主體表達自身思想、情感、態度的主要方式,它代表著一種權力。后現代哲學家福柯認為:“話語是一種權力關系,它意味著誰有發言權,誰無發言權。”“盡管它是一種隱蔽的,表面上無行為人的控制系統,然而它是社會中一種真實的權利。”福柯稱這種權利為話語權。實際上,語言的權力并不是來源于話語符號系統本身,符號系統自產生以來只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的工具。話語中權力的獲得更多的是說話者社會權力和地位在話語符號系統中的折射和反映。①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Weber)則將權威的來源分為三種。其一是傳統的權威,這類權威是統治者根據習俗與傳統,以世代因襲的身份來運用其權威;其二是感召的權威,這類權威來自神圣化的人格吸引力;其三是法理的權威,這類權威反映了當代的科層體制,領導者從其法定職務來發號施令,一切權威都是規章制度所認可的。②本科教學評估是教育部在面對社會質疑教育質量下滑的前提下出臺的一項制度,第一輪本科教學評估(2003-2007)已經結束,社會各方對評估的討論非常激烈,褒貶不一。然而在收集各方觀點的時候,筆者注意到在公開的場合或公開的媒體上所能見到的來自師生對評估的整體性或系統性的聲音比較弱小,教師和學生是整個教學環節的核心,評估到底給教學和學校帶來了什么影響?教學質量的好壞,教學質量是否得到了提高,他們最有發言權,對評估工作成效最符合實際的反饋也應該來自教師和學生,然而,為什么在各方議論紛紛的時候他們卻沉默了?筆者認為主要就是由制度賦予的權威——教育部評估中心,占有了絕對權威導致的。對此,筆者嘗試從評估的三個階段(自評、專家進校考察、整改)來分析高校師生在評估中的話語權缺失。
筆者在試調查后發放了正式調查問卷267份,其中學生問卷217份,教師問卷50份;共回收243份問卷(其中回收學生問卷198份,教師問卷45份)回收率為91.01%;剔除無效問卷14份(其中學生無效問卷13份,教師無效問卷1份)有效問卷共22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5.77%。回收率達到了研究的要求,本文的討論也是在問卷數據分析以及訪談資料整理的基礎上進行的。在自評階段,自評報告是自評階段的一個重要文本,是高校對自身在辦學各方面的自查,同時也是學校要呈現給評估專家的重要文件。然而接受調查的高校教師中表示知道和聽說過學校在評估中有自評報告文本的占了絕大多數,同時,他們當中大多數人認為他們應該參與本校自評報告的撰寫過程,而一半以上的教師認為自己所在學校在撰寫自評報告時沒有收集他們的意見,自評報告完全是由學校迎評相關部門撰寫,只是在撰寫完畢后用網絡或其他形式公布了自評報告的內容。接受調查的學生中,一半以上的人表示根本不知道學校有自評報告,接近70%的人表示他們完全有必要參與學校自評報告的撰寫過程,表達自己的意見,還有接近60%的人表示其所在學校在撰寫自評報告時沒有征詢在校學生的意見。不難看出學校在自評階段就開始為專家進校考評做充分的宣傳和動員工作。比如成立專門的評估辦公室,召開教師大會,動員教職工積極為學校評估做準備工作,召開專門的班主任輔導員會議,要求班主任輔導員把評估對學校的重要性傳達給學生,以及專家進校考評期間學校對學生的要求明確傳達給學生。其背后的原因其實是制度的權威在起作用,因為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會基于學校評估的結果決定學校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甚至會決定學校下一階段的經費分配情況。所以筆者認為自評階段,主要是制度話語權(教育主管部門推動的評估是一項制度)和文本話語權(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評估方案)在起作用,高校師生無從選擇,只能被告知圍繞這些政策和文本來為評估做準備。endprint
在專家進校考察階段,筆者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在專家進校考察階段,學校對您是否有與平常不一樣的要求。高校師生的反映是高度一致的。接受調查的教師中,有75%的人表示在專家進校階段,學校對他們有與平常不一樣的要求,比如要求他們穿正裝,戴校徽,甚至上課的風格都有相應的要求;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70.3%的人也表示專家在進校階段,學校對他們有與平常不一樣的要求,比如保持好宿舍的衛生,有訪談對象甚至告訴我學校為了制造出男生宿舍干凈整潔的效果,規定除上課時間外,要求學生全部去圖書館,這樣就可以兩全其美,既保證了宿舍的干凈整潔,也營造出了圖書館利用率高,學校學風好的氣氛。本來要求學生去圖書館自習學習是件好事情,但是僅是在專家進校期間這么要求難免讓人產生懷疑,難怪學生似乎不買賬。同時,被訪談的教師和學生還反映,專家進校前夕,學校都花了很大的力氣搞好校園環境,比如粉刷教學樓的外墻甚至教室的墻壁,教學樓圖書館大廳的花盆不知道什么時候都多起來了,甚至換了新的,再就是打掃衛生,教室、宿舍、校園的主干道,學生們真是沒有少動手,真可謂“人人參與評估”。不少學生表示評估給他們造成了困擾,沒有辦法自主安排時間,打破了他們原來正常的學習生活習慣。于是他們上學校的BBS論壇吐槽,學校怎么能允許學生在專家進校期間發表不利于學校的言論,所以關于評估不好的學生言論都很快會被學校網絡負責部門屏蔽。雖然這是個別學生的行為,但足以說明他們的話語權是被忽略的,在上有學校制度和老師輔導員的說服教育下,他們只好暫時保留自己的意見。老師們其實也是頗有微詞的,只是他們在評估一開始,就參與了學校各種宣傳動員會議,他們深知學校對評估的重視程度和評估對學校的意義,只不過他們的表達方式比學生更理性而已。所以在專家進校考察期間,還是制度權威在起作用,學校領導者從其法定職務來發號施令,學校領導者則要遵從教育部評估中心的制度權威。
在整改階段,首先要關注高校師生對大多數參評學校獲得優秀怎么看待,高校師生對大多數高校在評估中獲得“優”持懷疑的態度,可是誰又在乎他們的看法呢?因為評估的結果都已經公布了,在一片大好聲中結束了。其次,高校師生認為通過評估,學校的硬件建設、辦學條件確實得到了改善,同時教學管理也得到了加強,但是教學質量并沒有多大程度提高。同時,在評估的八個一級指標中,高校師生一致認為師資隊伍,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和教學效果對本科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影響,但除了師資隊伍是可以量化的之外,其他三項指標在短期內根本無法衡量的,即便是可以衡量的師資隊伍,校方是想盡辦法也要使教授、副教授、博士、碩士的比例達到評估的要求,可是他們授課究竟怎么樣,只有學生最有發言權,可是又有誰去管學生們的看法呢?最后,每個學校在評估結束后,專家們都會提出相應的整改意見,高校師生對專家們具體提出了什么整改意見知情嗎?學校到底是如何整改的,高校師生是怎么參與其中的,又有誰去管呢?高校師生倒是一致認為評估結束后,所在學校各方面工作沒有持續改進,恢復專家進校前的狀態,評估只是學校接受了專家們的一次非常態檢查。可是教育部卻在各方講話中指出評估的基本目的已經達到,已接受評估學校的領導們也紛紛表示學校已認真完成了教育部評估中心的要求,高校師生的話語權再次被忽略。正如何苗在其文章《從第四代評價視角看我國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完善》中所指出,高校教師與學生始終充當著為學校評估服務的角色,教師與學生的利益并沒有從評估活動中得到體現。評估的話語權始終掌握在政府手中。在高校中,特別是在本科教學評估中,“人”的缺失,學生這個利益相關者的缺失是較為明顯的。一場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更多的是評估組與學校管理者之間的對話,而教師與學生都是在為學校評估服務。作為對于本科教學水平最有發言權的教師和學生來說,在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評估中,他們只是評估活動的一個配角。評估過程聽不到他們的聲音,甚至中國所有被評估院校的教師和學生集體失語。他們對評估的參與方式不是主動的,而是一種被拋入其中的狀態。甚至可以說,中國大多數的教師與學生對于評估的意識僅僅處在啟蒙的狀態。③
注釋
① 鄭樂平.超越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論新的社會理論空間之建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5.
② 尹小敏.學生話語權缺失的原因及其建構[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2):164.
③ 何苗.從第四代評價視角看我國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完善[J].理工高教研究,2008(1):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