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鳳
摘 要 自從新課改以來,教師們都開始適應應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開始摒棄傳統教學方法當中的機械式接受內容,不與學生溝通互動的方式。而高年級的閱讀教學,則對于教師與學生的溝通相當重要,它需要的是學生對于新生事物的理解,這一課程內容對于學生未來正確世界觀的建立、品德和意志的良善培養,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且良好的閱讀能力能夠促進小學生語文能力水平的綜合提高,這也是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注重提高閱讀教學的重要目的。
關鍵詞 提高能力 小學高年級 閱讀教學 有效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Level of Upper Elementary Reading
SUN Yunfeng
(Changsha Road Primary School, Qingdao, Shandong 266044)
Abstract Since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ers are beginning to adapt to the application of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l, began to abandon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were acceptable mechanical content, not interactive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students. The high-grade reading instruction, the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 it requires students to understand new things, the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in the future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worldview, moral goodness, and will develop, can play a good role. And good reading ability to promote integrated to improve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level of students, which is the primary language education is important to focus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purpose.
Key words improve ability; upper elementary; read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research
1 通過不同的閱讀方式,調動學生產生閱讀興趣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在閱讀能力上已經相對完善,但是正因如此,他們也會產生厭惡閱讀的負面情緒,所以教師必須要尋找方法來調動學生對于閱讀的積極性,使其產生興趣,從而達到提升其閱讀效率的目的。小學語文教材當中所選用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了不同作者所要抒發的思想感情和想表達的寫作意圖。語文學科自身的鮮明特點就充分突出了情景教學的重要性,無論在學習哪一篇文章的中心內容時,都需要讓學生能夠將自己充分融入場景,體會感悟到作者當時的想法,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當學生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寫作氛圍、表達意圖,自然會提高學生對于閱讀學習的興趣,并且能夠產生自己對于文章的理解和看法。此外,教師還可以在閱讀教學的過程當中,依照不同的文章特點和高年級學生特有的心理特點以及其理解能力,描述比喻出內容增加其文章生動性。這里也可以運用到多媒體教學,或者實物教學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在學習課堂內容的同時,增加其語言實際上的主動性,在加深對文章理解的基礎上,還享受到對相關事物審美學習的樂趣。
比如說在小學五年級(人教版)教材中有一篇課文《白楊》,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的方式,為學生們展現一些邊疆的風采,并且播放一些白楊生長的圖像,讓學生了解白楊所處的地理環境。然后,告訴學生們此篇文章采取的借物喻人的道理,并讓學生們自己聯想文中的父親扎根邊疆,為了祖國做出了什么貢獻和犧牲。讓學生自主討論,最終為其講解,祖國建設者如同這白楊樹一樣,即使所處環境偏遠惡劣,也會有心中的信念和大局,堅定不移,筆直矗立。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具備吸引力的,看過這些課件后學生們也可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文章中的氣氛。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學生們在以后的閱讀課程中,就可以學會自己找到中心思想,并且聯想出與此有關的內容,還能夠學會在遇見不明白的問題便要提出疑惑,參與討論找到答案,這樣看來,這種方法是很好的。
2 對學生培養問題意識,使其學會獨立思考
2.1 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時間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不可以提太多問題,畢竟課堂時間有限,如果教師提的問題過多又或者太難,那么學生進行思考就會過慢,并且沒有了討論的時間。往往還沒等到學生進入一個思考狀態的時候,一堂課就接近尾聲了。如果思考時間不夠充足,學生們便沒有辦法對問題和課文中的內容進行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不可能很好地培養問題意識。
2.2 要鼓勵學生們對問題提出質疑
如果失敗是建立成功的基石,質疑便是創造思維的基礎。在每一堂閱讀教學的課程當中,教師必須首先要學會為自己的學生們創造一定的場景,這樣學生的思維思路才會變得越發開闊。要讓他們學會多思考、多設想、多提問。只要是不懂的問題,都可以提出來,這樣也能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的思維得到擴展。繼而引導學生們學會將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與分析比較,不僅僅讓學生們學會提出問題,還要學會提高所提出問題的表達準確性,這樣便也可提高其閱讀教學的效率。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學會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此為契機來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探討。特別是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中包含了一些比較具有代表性或啟發性的問題時,教師務必要及時把握住這些問題,帶領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理解與探討,還要學會辯論分析。引領學生在正確的問題上面暢所欲言,是可以擴展學生們的思維,并且能夠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endprint
2.3 引領學生學會自主探究
因為小學生一般對于陌生事物會有很強的好奇心理,所以只要教師加以適當的引導,學生往往是很容易抓住文章的關鍵性問題的。比如說在六年級教材(人教版)中的課文《別餓壞了那匹馬》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就會問:“那匹馬到底在哪兒?”“那個人為什么要告訴文中的我有那匹馬?”“馬草又是什么?”帶著對這些問題的疑惑,是很容易讓學生對閱讀養成期待,學生們覺得閱讀會帶給他們刺激和對新鮮事物的講解。要讓學生學會自主閱讀,并且在閱讀的過程當中,自己從文章中尋找到正確的答案。讓學生明白在《別餓壞了那匹馬》的課文當中,作者是想通過坐輪椅的賣書人口中的善意謊言,來讓當年無錢買書的“我”,可以看到喜愛的書籍,學習到想要的知識。同時還蘊含了人心本善的寓意:從父親讓“我”不要白看書到賣書人的謊言再到碧云的理解配合,這種種人物的心理描寫都展現了人們本性的善良,讓人們不禁為這些美好的心靈而感動。如此引領下來,不僅能讓學生找到自己想要提出問題的最終答案,也能夠鍛煉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3 對學生的課外輔導要進行加強和指導
課外閱讀不僅能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還可以豐富其閱讀自主性。并且課外閱讀也能極大地豐富學生們的知識儲備量,繼而有效實施素質教育。教師也一定要對學生進行指導和督促,適當給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課外書刊來閱讀,并要與學生多多增進感情,探討交流。在曾經的教學模式中,語文教學一直處于相對封閉的教學狀態,學生面對的除了課本和教師那一支粉筆三尺講臺外,再無其他知識來源,學生們開始覺得語文枯燥無味,并且理解困難,然而在新課改之后,教師的傳統觀念被顛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新媒體技術的出現,為高年級閱讀教學提供了很多便利之處。教師們應該把握住現今的優勢,讓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及綜合素質再上一個臺階。
4 拓展學生的想象力可以運用求異思維
由于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這便讓人們從小養成了一種惰性思維。晚輩對于長輩的服從成為萬古不變的真理,如果敢稍有辯駁,就會被指責成不孝順。這個道理同樣也在學校中適用,老師的話不可有半句違逆,不能提出任何不同見解,否則便是非分之想。但是正因為這種傳統思想,使得學生們的思維形成了固定模式,墨守成規,再也沒有個人的見解,這并不是一個好的教育發展趨勢。那么,想要改變這種教育趨勢,我們不妨對這種自古不變的觀念與思維定勢發出挑戰,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去看這些問題,這就需要培養學生們的逆向思維,克服他們的思維惰性,拓展他們的思維。愛迪生當年發明電燈泡的時候,經過了幾千次的失敗實驗,最終依然堅持,獲得了成功。在此之前,并沒有人去想過發明這樣東西,因為以前沒有人這么做,便認為我也不應該這樣做。這也是現如今學生的惰性思維,前人如何指導,后人便如何遵從。所以,應該讓他們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要再對于長輩及教師擁有過多依賴性,凡事無自己的積極主動思維意識,并且缺少積極主動的思維心態。只有當學生擁有自己正確和積極的想法與觀念,才算是教育改革的一個新的突破。
5 注意“讀寫結合”,不要單一地強調閱讀能力
在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還有一個主要內容不可忽略,那就是寫作練筆。自古常言:“讀寫不分家”。所以,定不能忽略寫作練習的重要性。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一直在強調著讀寫結合的重要性,對于這一觀點,葉圣陶先生曾提出看法:閱讀便是理解別人的思想,并能夠加以吸收、消化,使這些內容成為自己知識的過程;而寫作則是對個人內在思想的一種表達,完全是建立在自己所具備的知識基礎之上的,用傾吐和釋放的形式來體現出來,并能夠落入筆端的。所以二者其實是不可分離的,教師應該讓學生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多做一些“課堂練筆”這樣的內容。這樣的課程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還能夠鍛煉其文筆和思維。熟能生巧,時間長了,學生們便可以以寫作促進閱讀,用閱讀來引領寫作,可以做到一舉兩得。
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當中,教師才是課堂的設計者、是學生們理解知識的引路人。那么,要實現在閱讀教學課程中隨文練筆的效果,教師就要給學生們留下思考的空間。并且要選對練筆的時機,在恰當的時間,學生的思維融入進作者文章的時候,此時此刻來練筆才是最好的,讓學生能夠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也可以讓學生從仿寫開始,一點一點從模仿中寫作,找到寫作的開端。隨文而寫,這是為閱讀教學進步發展提供的一個好臺階。
6 結語
進入到小學高年級的階段,學生們已經會和掌控自己的思維。這個時候,教師更應該把握住細節,加以正確的指引,讓學生們的思維得到更好的擴展。新課標也為教師們搭建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改革平臺,讓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學生們也可以在一個更加輕松、活躍、充滿興趣且自主性強的環境中健康地成長學習。也相信教師們可以運用更好的教學方法來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林湘閩.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5).
[2] 孫世梅.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自主探究學習方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