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明
摘 要 同伴關系是人際交往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幼兒社會化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同伴交往能力可以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本文通過對農村幼兒同伴交往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提出了培養(yǎng)農村幼兒良好同伴交往能力的教育建議。
關鍵詞 農村幼兒 同伴交往 影響因素
Rural Children Peer Interac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Investigation of Weinan City and Rural-based Peer Interaction Capabilities
LI Yongming
(Wein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Weinan, Shaanxi 714000)
Abstract Fellowship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arly childhood socialization, peer interaction good physical and mental ability to promote overall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mpact factors of rural children, explores and puts forward education suggestions to train rural children's good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rural children; peer interaction; impact factors
1 農村幼兒同伴交往的現狀
1.1 農村幼兒同伴交往首要突出特點就是以自我為中心
大多數幼兒都是家庭中的獨生子女,家長一定程度上的溺愛,導致幼兒在同伴交往過程中,表現出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調查發(fā)現,幼兒在同伴交往過程中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來為人處事,較少關心他人、顧及其他人感受。當自己需要得不到滿足或面對矛盾沖突時,他們往往表現出情緒反應快或過激的特點,甚至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
1.2 幼兒家長的溺愛,同伴交往愿望較低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地區(qū)物質條件得到改善,相應地農村家庭為幼兒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物質選擇,幼兒在熟悉的家庭環(huán)境中活潑開朗,但是突然改變環(huán)境就判若兩人,不愿意與人交往。家長的過度愛護,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幼兒成長的心理交往需求,導致同伴交往缺失。受到過度保護的幼兒,不敢與人交往,不愿意將自己的想法與要求告訴別人,他們的交往意愿慢慢降低。
1.3 幼兒不合群的心理特征導致同伴交往過程中發(fā)生攻擊性行為
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征,幼兒孤僻、任性的性格,會導致幼兒同伴交往過程中不合群,將對幼兒身心健康成長造成不利影響,有些幼兒會出現攻擊性行為。這些幼兒往往表現又比較敏感,不愿意跟人一起玩耍游戲,不會主動與同伴進行合作游戲,有時伴有小心眼、愛鉆牛角尖等情況。如果得不到及時矯正,幼兒可能會形成傲慢、冷漠、暴躁的情緒。
1.4 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發(fā)展城市和農村差異顯著
調查發(fā)現,城鄉(xiāng)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發(fā)展水平不一致,城市幼兒同伴交往能力好于農村。城市和農村在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差異。城市的幼兒在進入幼兒園之前,許多孩子已經接受過托班或早教機構的訓練學習,幼兒在語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親社會性方面都得到了發(fā)展;而農村的幼兒只有從上幼兒園開始才接受系統(tǒng)、正式的教育,無論是語言能力還是社會性發(fā)展方面都比城市幼兒緩慢。
1.5 農村幼兒同伴交往能力性別存在差異
調查發(fā)現,農村幼兒同伴交往能力性別方面,女孩同伴交往能力要好于男孩。比如:女孩比男孩語言能力發(fā)展早、模仿能力突出;女孩親社會性行為發(fā)生頻率高于男孩,較少出現攻擊性行為。幼兒在同伴交往過程中,女孩更愿意提出建議,易于與同伴達成一致;男孩更喜歡讓別人服從自己領導,偏向命令式交往。總之,農村女孩同伴交往能力較強。
2 農村幼兒同伴交往的影響因素
2.1 家庭成長環(huán)境影響幼兒同伴交往的發(fā)展
首先,獨生子女家庭生長的幼兒,在同伴交往過程中,容易出現交往不夠,喜歡獨處,為人處事以自我為中心,較少考慮別人;出現交往過度,攻擊性明顯、蠻橫霸道,活動中不守規(guī)則,交往中缺乏技能和方法,不能很好處理沖突和矛盾。其次,家庭成員的人際交往影響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發(fā)展。父母的人格、情緒等因素都會幼兒同伴交往的發(fā)展產生影響。第三,家庭經濟狀況影響農村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發(fā)展。農村家庭幼兒交往能力低于城市幼兒,農村貧困家庭幼兒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出現拒絕參加需要有實力參加的集體活動,影響了正常同伴交往。
2.2 農村幼兒園對幼兒同伴交往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首先,幼兒園分班制教學組織形式限制了幼兒同伴交往空間的同時,使得不同年齡同伴交往互動缺失,混齡班幼兒交往幾乎沒有;其次,幼兒園教育資源不均,農村公辦園太少,幼兒園空間布局不合理等問題普遍存在,生源配置嚴重滿足不了幼兒活動的需要;第三,農村幼兒園教師教育觀念和行為影響幼兒同伴交往,強調教師的權威性,忽視幼兒交往的平等性需求,輕視輕松舒適的交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2.3 幼兒自身對同伴交往發(fā)展的影響
幼兒自我意識正萌芽時期,大多數幼兒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表現。在生活、游戲活動中不服從老師和家長的約束,在合作合作中,只考慮自己,不顧及同伴的感受。幼兒在同伴交往過程中,認知同伴交往理想化,事事以自我為中心,要求近乎完美,不乏存在交往中唯我獨尊,忽視同伴交往的平等交往性原則。endprint
2.4 同伴對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發(fā)展的影響
在幼兒社會化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模仿成人來發(fā)展,也可以從其他方面,包括向同伴學習,同伴群體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哈里斯的群體社會化理論揭示了同伴群體對幼兒社會化發(fā)展的重要作用。通過同伴群體中群體文化、群體規(guī)則的傳遞,幼兒可以在學會怎樣行事,怎樣認識自己和別人,從而很好地完成社會性。
3 農村幼兒培養(yǎng)良好同伴交往能力的教育建議
3.1 高度重視幼兒同伴交往能力培養(yǎng)
師幼交往活動中,教師負責發(fā)起交往活動,幼兒往往是被動交往者。同時,教師對幼兒同伴之間的交往要不是重視不夠,要不就是對幼兒同伴交往活動做了不恰當地指導介入。而家長沒有充分認識到同伴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作用,沒有放手讓幼兒自己去交朋友、大膽與同伴交往。成人應該真正地站在幼兒健康成長的角度上,減少對他們的約束,讓幼兒在與同伴交往過程中,學會調整、適應和學習,形成愉悅的情感和活潑開朗的性格。
3.2 創(chuàng)設良好的幼兒同伴交往環(huán)境
幼兒園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物質和心理環(huán)境,盡可能地提供混齡班幼兒交往的機會,打破小、中、大班的班級界限,幼兒之間可以自由交往。教師對幼兒同伴交往要采取積極的支持態(tài)度和適當的知道策略,幼兒就能在自由、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會主動與人交往、體驗交往樂趣,并且掌握良好的交往策略、積累好的交往經驗和技巧,為日后的人際交往奠定基礎。家庭中父母要讓幼兒敢說、愛說、有機會說,家中事也都應該讓幼兒知道并適宜地讓幼兒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了幼兒的自信心,還能夠使幼兒學會在同伴交往中怎樣合理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3.3 家園合作教育,共同培養(yǎng)良好的幼兒同伴交往能力
幼兒園通過多種途徑指導家庭教育,引導幼兒參加游戲、勞動、學習等形式的實踐活動,加強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訓練,逐步提高幼兒同伴交往的能力,幫助幼兒獲得與其相符的同伴交往能力。幼兒園要加強與家庭的聯系,做好家長培訓工作,積極支持家園合作,促進家長和幼兒共同成長。鼓勵家長支持幼兒同伴交往,形成家園教育合力,提供幼兒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 林筱泓.淺談幼兒社會性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評論,2002.1.
[2] 李艷菊.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發(fā)展及影響因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