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兒童同伴交往能力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內容,是兒童最重要的社會交往能力之一。教師應把握兒童同伴交往能力培養目標,落實培養措施,從而幫助兒童擺脫自我中心,增強兒童的情感支持,促進其親社會行為、社會交往能力、社會認知等方面的發展。
關鍵詞:兒童;同伴交往;能力培養;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6-0037-01
兒童是祖國發展的希望和未來,兒童的健康發展和茁壯成長是社會穩定和祖國不斷強大的基礎保證。在兒童的成長經歷中,早期同伴的交流和認知是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對兒童未來心理特點和性格養成起到引導性和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同時,加強兒童時期同伴交往能力,不僅可以提前深化兒童的親社會行為,而且可以提高兒童的社會認知水平。綜上,在兒童時期加強兒童同伴交往能力是關系祖國未來人才建設的重中之重,也是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把握兒童同伴交往能力培養目標
1. 培養兒童交往能力,強化社會親和力
良好的與人交流相處的能力不僅是人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關鍵,而且也是保證人愉快生活的前提。加強兒童時期的同伴交往能力,在兒童時期就培養兒童的親社會思維、提高兒童之間的相互交往能力,一方面可以鍛煉兒童之間的團結合作的意識,提高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夠激發兒童內心對他人的信任,消除自閉而形成兒童內心孤僻狹隘的性格,促使兒童的內心世界向著博愛、團結、互助的健康方向發展。
2. 促進兒童思維、語言的發育
交往是兩個以上的人通過言語或者行為,彼此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針對共同目標而進行的社會性反應,是對思維和語言的一種應用和練習。在兒童時期,注重交往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兒童的思維能力的提升。同時,在進行交流的時候,也需要語言的不斷交流。在交往的整個過程中,交流者之間需要不斷地通過語言和肢體動作來達到彼此領會的目的,并不斷激發彼此之間的思維細胞,既能鍛煉思維能力,又能促進心理和語言的發展。
3. 塑造良好心理性格
兒童時期是人心理成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如果一個人在兒童階段沒有玩伴,總是處于自閉孤獨的成長環境中,就極易形成孤僻、自閉的性格,并會逐漸影響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常形成。如今的大學生都是高素質的精英人才,也是未來社會的棟梁,但是在面對一些挫折或者打擊的時候,卻很容易出現極端的想法。很多的調查顯示,這些大學生在兒童時期普遍缺少與同齡兒童交往和玩耍的經歷,他們在長期自閉、孤僻的童年生活中缺少自我疏導和向他人傾訴的習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獨自閉的性格,很難經受挫折和打擊。
二、落實兒童同伴交往能力培養措施
1. 創造兒童彼此交往相處的環境
培養兒童同伴的交往能力,需要積極為兒童創造適宜同伴之間的交往和相處的外界環境(外界環境包括父母、老師、社會群體的共同作用)。在學校內,教師可以組織兒童之間進行游戲或者活動,鼓勵兒童積極與自己的同伴互相配合、學習。同時,教師也可以開展同伴之間互幫互助的友誼競賽,在激發兒童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同時,讓他們充分理解同伴之間的深厚友誼,體會互相幫助的樂趣,從而促進兒童之間的同伴交往。在家庭中,父母要積極引導孩子正確的做人處事原則,倡導鄰里之間的互幫互助。例如,教師可開展“鄰里鄉親同出游”的活動,在加強鄰里之間的深厚情誼的同時,在兒童的內心深處埋下博愛、善良、互助的種子,促進他們與同伴之間的友好交往。在社會中,要積極倡導言行榜樣,就要求整個社會都有一種寬容、互助的精神狀態,讓正能量始終圍繞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為培養兒童健康交往樹立榜樣。
2. 鼓勵兒童交往,增加兒童同伴交往信心
有些兒童從出生就決定了具有比較活潑、熱情的性格,容易與人相處;有些兒童則有比較靦腆、內向的性格,不太愿意與人交流。兒童本身的性格特點可能與自身的生活背景或者家庭背景等有關,因此,教師要培養兒童的交際交往能力,就要積極了解每個兒童的性格特點和生活環境,然后因材施教。對于比較內向和靦腆的兒童,教師要積極鼓勵,增加他們與小伙伴交流的信心。比如,教師可開展一些互幫互助課外活動,鼓勵兒童積極發言,表達自己內心真實想法,并給予表揚。同時,教師也要教育兒童不要嘲笑他人,要有寬容博愛的心胸。由于兒童的內心都比較善良而且單純,所以教師要在拉近他們距離的同時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快速發展,全民的素質不斷提高,人際交往在整個經濟和文化發展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為了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和人與人之間能夠平等、互助、自由、博愛地相處,加強個人交往能力就顯得越來越重要。而兒童作為社會未來的接班人,培養兒童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和博愛寬容的胸懷是建設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發展、促進中華復興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師在培養兒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同時要注重兒童的內心世界,切不可急于求成、揠苗助長,要采取積極引導的方式培養兒童同伴交往能力,以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和諧進步。
參考文獻:
[1]侯愛民.國內兒童同伴關系的相關研究綜述[J].濱州師專學報,2002(03).
[2]武建芬.幼兒心理理論與同伴交往關系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