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曉
摘 要:介紹了陳四樓煤礦通過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體系的探索和實踐,創新安全管理機制,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形成了礦井安全生產和高效發展的有力支撐,創造了陳四樓煤礦連續安全生產超4000天的良好安全效果,保證了礦井持續、健康、和諧發展。
關鍵詞:風險預控;管理體系;建設步驟;工作內容;考核獎懲
一、礦井概述
陳四樓煤礦是國家“八五”、“九五”重點建設項目,1997年11月6日建成投產,是河南能源集團永煤公司投產的第一對的現代化生產礦井,2009年核定生產能力450萬t/a, 礦井開拓方式為立井單水平上、下山開拓,開拓水平-440m,目前開采的為二2煤,平均厚度為2.45m,為Ⅲ類不易自燃煤層。礦井正常涌水量585m3/h,最大涌水量1145m3/h。水文地質類型為中等。經鑒定,礦井相對瓦斯涌出量1.26m3/t,絕對瓦斯涌出量10.07m3
/min,為瓦斯礦井,通風方式采用兩翼對角式。目前,礦井總人數為3552人。長期以來,陳四樓煤礦牢固樹立“從零開始、向零奮斗”的安全理念,以安全“五自”管理體系為基礎,積極探索自主管理方式和方法,夯實了安全生產基礎,取得了良好的安全效益[1],截至2014年5月6日已實現連續安全生產4058天,確保了礦井持續、和諧發展。
二、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體系介紹
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體系是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和神華集團于2005年立項,組織中國礦業大學等國內6家研究機構共同研發,在百余個煤礦試點運行并取得較好成效的一套現代科學的煤礦安全生產管理方法。這套管理體系以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為基礎,以風險預控為核心,以不安全行為管控為重點,通過制定針對性的管控標準和措施,達到“人、機、環、管”的最佳匹配,從而實現煤礦安全生產。其核心是通過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明確煤礦安全管理的對象和重點,通過保障機制,促進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和風險管控標準與措施的執行;通過危險源監測監控和風險預警,使危險源始終處于受控狀態。通過神華集團等煤炭企業3年多的試點證明,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體系理念先進、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
三、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按照安監總煤行〔2011〕133號文件“關于學習貫徹《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體系規范》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建立企業安全生產風險預控管理體系的通知》(豫政辦〔2013〕18號)和《關于印發河南省企業安全生產風險預控管理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豫安委辦〔2013〕15號)文件精神要求,陳四樓煤礦列為風險預控管理體系建設的試點單位之一,依托中國礦業大學的科研成果,推廣神華集團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體系,構建并實施具有陳四樓煤礦特色的安全生產風險預控管理體系。
陳四樓煤礦現有的制度管理、主動預防型管理等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有效地保證了礦井的安全生產。在風險預控方面,陳四樓煤礦需要進一步實現風險預控管理的系統化、程序化、標準化和動態化。為了進一步提升陳四樓煤礦安全管理水平,實現以風險預控為核心的安全閉合管理,對危險源進行全面辨識和管控,根據國家、省和集團公司的文件精神要求,建設安全生產風險預控管理體系。
四、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體系建設步驟、工作內容與建設目標
(1)建設步驟。體系建設的總體步驟包括體系調研和參觀考察、礦領導培訓、成立組織機構、召開體系建設動員大會、集中培訓、分組培訓、危險源辨識、現場整治、編制體系文件、體系文件審核、體系試運行、正式運行等步驟。(2)工作內容。基于AQ/T1093-2011《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體系規范》,通過上述步驟,編制涵蓋風險預控管理、保障管理、員工不安全行為管理,生產系統安全要素管理、綜合管理、檢查、審核和評審等體系規范內容的八大體系文件,并通過檢查、審核和管理評審,持續改進和不斷完善。(3)體系建設的目標。安全生產風險預控管理體系建設依據體系規范要求,結合現有的“雙基”考核標準和“五自”管理等管理模式,以“人、機、環、管”協調統一為目標,要求在生產過程中人員無失誤、設備無故障、管理無漏洞,最終實現杜絕已知規律的煤礦生產責任事故發生的目標。
通過體系建設和實施,解決目前煤礦安全管理中的突出問題:通過危險源辨識,明確管理的對象;通過風險評估,明確管理的重點;通過危險源的監測和預警,明確管理的薄弱環節,使危險源始終處于受控狀態;通過標準和流程,明確管理的依據和途徑;通過嚴格考核,解決責任制落實不到位的問題。通過體系建設和實施,達到崗位員工自主風險控制管理的目的,實現煤礦安全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前預控、由被動管理向主動管理的轉變,切實解決煤礦安全管理“管什么”和“如何管”的根本問題。通過體系建設和實施,使員工具備相應的安全知識、安全技能和較強的安全意識,具備較高的安全素質,杜絕人身事故;使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高,具有故障監測和安全防護功能,安全可靠性高;使煤礦災害程度降到最低,生產系統和環節優化;形成以風險預控為核心,持續改進管理模式為基礎的現代安全管理體系。
五、煤礦風險預控管理體系的重要作用
(1)推動了全員參與,將安全責任落到了實處。依據體系設計的一系列考核指標,將各項安全工作責任分解落實到了礦領導、各業務部門和崗位員工頭上,每項安全工作“誰主管、誰主抓、誰負責”分工清楚。(2)提供了一套好的辦法,實現了危險源的全面管控。通過危險源的辨識確定安全管理的對象;通過風險評估確定安全管理的重點;通過管理標準的引入確定安全管理的依據和尺度;通過管理措施的制定確定達到標準的途徑和方法。(3)實現了隱患治理的閉環管理和持續改進。這套體系以
PDCA為運行模式,風險辨識與管理在PDCA循環運行中不斷重復完善,通過危險源監測及時排查隱患,落實整改責任,形成了安全隱患排查、整改、消除的閉環管理的長效機制,使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化和常態化,切實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體系自身也在體系策劃、體系運行、體系考核評審和體系改進的PD
CA循環中,不斷完善,持續改進。(4)注重過程控制,做到了安全管理的關口前移。體系746項考核指標中,過程性指標有482項,占到64.6%,通過風險評估提前想到過程中會發生什么,通過過程控制盡量讓其少發生或者不發生。(5) 簡便實用,便于員工掌握。就某一個具體崗位而言,通過危險源的辨識和風險評估需要管控的危險源只有十幾條,需要重點管控的也就幾條,而且都是工人每天要干的事情,工人比較容易掌握,安全培訓的針對性更強。只要每個員工知道了本崗位的危險源,并嚴格按標準做到了,就能確保安全。(6)體系具有普遍的適用性。風險預控管理體系是針對煤礦行業特點的一套安全管理的方法,適用于不同類型、不同條件、不同規模的煤礦。只不過對于條件復雜的煤礦,危險源的數量要多一些,管控的難度要大一些,但理論和方法是相同的。
結語:通過建立煤礦安全預控管理體系,建設本質安全型礦井,變被動為主動,變事后處理為超前防范;建立安全長效控制機制;讓管理走在事故前面,切實消除事故的發生。煤礦風險預控管理體系強調的是煤礦事故可防、事故風險可控的過程管理, 從管理對象、管理職責、管理流程、管理標準、管理措施, 直至最終的管理目標, 形成了一整套按照自動循環、閉環管理的長效機制。實踐證明,煤礦企業推廣應用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是煤礦提高安全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郝貴,劉海濱、張光德煤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體系[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