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只有師范生領會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從自己言行出發樹立典范,從教后才能對中小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以身示范才能更好的對中小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高師院校通過在各學科中滲透、在實踐中推進、在體系上完善生態文明教育,有力推動高師院校生態文明教育深入開展,使生態文明成為師范生的一種品德,一種習慣,一種修養,一種人文精神并被他們廣泛傳播。
關鍵詞:生態文明;師范生;教育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及教育意義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象征。胡錦濤同志在黨的第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生態文明作為人類迄今最高級、最新型的一種文明形態,是指人類在遵循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相互間和諧發展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所取得的物質制度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也是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生命本體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新發展,它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對于促進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具體的講,生態文明的內涵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價值觀;二是生態系統可持續前提下的生產觀;三是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的消費觀 [1]。通俗的講,生態文明是一種品德,是一種習慣,是一種修養,是一種人文精神并被人們廣泛行動的準則。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 要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并明確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是十八大的突出亮點,也是我們黨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在十七大報告中,“生態文明”一詞出現兩次,用一個小自然段論述,共94個字。十八大報告中,“生態文明”出現了15次,用了7個自然段,共1398個字,并單列一章專門進行論述。從十六大的三位一體到十七大的四位一體,再到十八大的“五位一體”,進一步形成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一是闡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和意義: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二是闡明了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征:“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三是闡明了生態文明的重要地位:“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四是闡明了生態文明的建設目標:“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2]。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要用新思路新舉措來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措施,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和攻堅方向 [3]。學校承擔著思想文化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應該成為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主陣地。建設生態文明要求新的環境教育,新的環境教育又推動大學模式轉變,進行“綠色教育”,創辦“綠色大學”。學校環境教育是我國環境教育的主渠道,高師院校是我國環境教育師資培養和培訓基地。“環境保護,教育先行;環境教育,高師先行”,“惟有了解,才能參與;惟有參與,才能投入;惟有投入,未來才有希望” [4],培養師范生具有自覺的生態文明理念與保護自然生態的良好習慣,使他們成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只有師范生領會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從自己言行出發樹立典范,從教后才能對中小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以身示范才能更好的對中小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這是高師院校對師范生培養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現實意義。
二、高師院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
本次研究采用無記名隨機調查問卷、定向訪談的方式,對不同專業在校師范生做了關于對生態文明重要性的認識、對生態文明的參與度、對生態文明的現狀和滿意度方面隨機調查了13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253份。
調查表明,師范生生態文明含義的認知度不高,對生態文明的概念和內涵不是很清晰;師范生經常從自身利益角度判斷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師范生生態文明知識獲得方式主要是網絡媒體;師范生參與維護生態文明的意識很強烈,但還沒有將這一強烈意識直接轉化為行動;師范生參與維護生態文明的實踐程度不高;師范生在對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原因上更傾向于生態環保意識,解決方法上主張全民積極參與;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措施上主張法律措施,推行綠色消費;師范生認為目前的生態文明教育范圍小、幅度淺、力度小, 教育方法偏于簡單、粗放, 理性說教多、情感體驗少。要進入課堂、深入頭腦、形成習慣還有差距,但積極倡導加強。
值得可喜的是:師范生對目前的生態文明建設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對生態文明的具體措施也積極支持。同時也建議高師院校加強教育工作者的生態文明水平,在師范生專業建設中強化生態文明教育的教育內容并且加強相應的制度保障。
三、高師院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對策
1.在各學科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根據不同的專業,在培養目標、課程建設、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教學大綱的安排上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的滲透,使生態文明教育進入課堂。一方面,可通過開設生態文明教育通識課,講授針對性、實用性強的教育內容。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開發實踐型、活動型課程。
不同的專業可設置不同的課程,如理科:生態學、環境監測與分析環境倫理學、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如文科:生態學、環境法學、生態經濟學、生態倫理學、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通過課程設置,把生態文明教育內容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的滲透各學科,指導師范生在研究中去學習,深刻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幫助師范生建立起新的生態文明價值觀、道德觀和新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較強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參與意識,具有較強的搜集、篩選、概括、應用信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2.在實踐中推進生態文明教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比書本知識更能啟迪人的心靈,更能培養大學生對自然生態的情感,樹立和增強生態文明的信念,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的踐行能力。 [5] 因此,高師院校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在實踐活動中提升師范生的生態文明綜合素質。在師范生中開展的生態文明實踐活動可以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例如:可以組織有關生態文明的主題班會、報告會、講座,開展生態文明知識競賽、攝影、演講、征文、作品設計大賽,充分利用環保節日(植樹節、世界水日、世界氣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開展相關主題教育,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建立相應的生態文明教育網站,進行生態文明的傳播和交流,進行“綠色教育”、創辦“綠色大學”。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生動活潑的生態文明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師范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提高其對環境資源和生態問題的關注力度,從而在高師院校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氛圍,在廣大師范生中傳播生態文明觀念、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增強生態文明意識、提高生態文明踐行能力。
3.在體系上完善生態文明教育
高效、有序的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高師院校必須有專門的組織機構來統籌實施,完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以保證“點”上激活、“面”上推廣。組織機構應由教學管理、學生管理、財務管理、后勤服務等部門組成,以確保生態文明教育的綱要制定、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生態教育評價、經費來源。高師院校生態文明教育辦公室根據實施綱要,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形成層層抓落實、人人都參與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動高師院校生態文明教育深入開展,使生態文明成為師范生的一種品德,一種習慣,一種修養,一種人文精神并被他們廣泛傳播。
[參考文獻]
[1]路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思考[J].理論導刊2010年第9期.
[2]本刊編輯部 .環境教育,任重道遠——首屆全國環境教育發展論壇暨在京召開[J].《環境教育》2013年第Z1期 18-23.
[3]周生賢.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J].求是. 2012年第19期16-19.
[4]周德鋒.關于高師院校非環境專業環境教育課程體系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7年第6期1840—1842.
[5]姜樹萍 趙宇燕 苗建峰 陳芊羽.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路徑探索[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年4期71-74.
基金項目:渭南師范學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07YKS020)
(作者單位:渭南師范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