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幫宏+宗義湘+李博文
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明確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近期,河北農業大學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調研組以此為主題,調查走訪了四川省崇州市、浦江縣,河北省平山縣、鹿泉市、青縣,上海市松江區,陜西省安康市的旬陽縣、石泉縣等縣市,實地考察了這些典型地區在農業經營體系創新上的具體做法、經驗與成效。
陜西安康陽晨集團的農業企業,生豬產業聯盟與農戶家庭豬場實現了雙贏,探索出了“公司+基地+農戶”有機融合的龍頭企業帶動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陽晨產業聯盟成員涉及產前原料供應企業、生產和技術服務組織、產后加工企業和產品市場供應企業,聯盟企業為農戶提供風險擔保和融資擔保,真正降低了養殖風險;四川崇州土地合作社經營,以土地股份合作為核心,新型的農業科技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品牌服務、農村金融服務4大服務體系為支撐的“1+4”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動了糧食規模生產,促進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開創了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局面;上海松江家庭農場經營,以頂層設計為先導,開展都市“三農”工作的各項創新實踐,家庭農場模式贏得了民心,引領了都市“三農”發展……
盡管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態勢總體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體培育投入不足、成長緩慢,土地約束適度規模難實現、機制不完善、運行不規范,政策落實不到位;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上產前、產后服務體系建設不完整,市場化進程緩慢;同時現有的農業推廣體系作用不到位,政府部門間的監督管理不到位。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一、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需要關注的幾個原則
1.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核心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關鍵任務是促進和引領好規模經營農戶、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及社區性或行業性的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形成和發展。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需要重點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需要積極發展農業經營新型市場主體。
2. 追求規模經濟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動力
新型經營主體通過擴大經營規模,科學組合和集約利用各種生產要素,可以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但規模超過一定程度,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土地產出率有可能出現下降。因此,在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規模經營要適度,不能盲目追求擴大規模。要根據各地資源條件、經營者能力來適當控制規模。如果經營規模過大,超過了經營者自身的能力,需要雇傭大量工人,就會出現勞動監督問題,導致成本增加,就會由原來的規模經濟轉變為規模不經濟,進而喪失家庭經營優勢。
3. 因地制宜是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選擇的原則
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不存在優劣、高低之分。不同類型的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發展實踐中承擔的角色不同,定位不同。要針對各類主體的不同特點,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努力形成各類主體間合作與聯合的組織形態。各地發展經驗表明,農業經營體系的選擇不能一刀切,也不能跟風。在選擇經營主體時要考慮四個方面:農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務農農民收入明顯增加;轉出土地的農民權益得到保障;與當地的經濟社會和農業發展水平相適應。
4. 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離不開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配合與支撐
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對公共產品性質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越來越明顯,而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農業服務供給既存在市場失靈問題,又存在政府失靈問題。各地成功經驗表明,經營主體離不開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有力支撐。
5.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離不開政府的推動與扶持
政府在推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建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促進規模化經營、創新農業經營主體和體系,需要由政府結合當地經濟和農業等條件進行宏觀規劃,并制定相應政策、進行宣傳與推動;其次,由于農民是低收入的群體,促進土地流轉需要保障轉出方和轉入方均能受益,并達成雙方滿意的價格,而雙方的價格缺口需要政府補貼來彌補;第三,由于農業具有弱質性,為了保證經營主體的積極性,需要政府在各生產環節進行資金補貼,并不斷調整農業補貼的投向與結構;第四,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經營主體會遇到來自技術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問題,需要政府對經營主體的技術服務和職業農民培訓發揮作用;第五,規模化農業遇到產前和產后的咨詢、糧食烘儲、銷售和管理等問題,需要政府推動建立多主體、多形式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對其進行幫助。
二、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對策
1. 進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發展規模經營需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探索農村土地“兩權分離”的創新性制度安排,使農戶擁有的承包權最大程度地獲得財產收益,使經營權在更大范圍內流轉,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為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創造條件。鼓勵各地區結合地方經濟、社會和農業發展情況,因地制宜,創新和制定適合本地的農業經營模式,設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規模。
2. 建立服務體系與經營主體配合機制,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
要把握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運行規律,強化利益上的互補,驅動多種服務提供者與其服務對象在長期互動中尋求動態的供需平衡,提高體系運行效率。
首先,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農村商品流通服務、農村金融服務、農村信息服務、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等方面進行制度優化,形成長效機制。
其次,在市場建設方面,一要開拓農村市場,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二要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完善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方式,減免運銷環節收費,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運行效率高的農產品營銷網絡;三要保障農用生產資料供應,整頓和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嚴厲懲治坑農害農行為。
此外,應隨時了解經營主體在各環節的需求,不斷創新服務方式和手段,加快構建公益型服務與經營型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性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調整相關的服務主體、內容與方式,逐漸建立二者高效的協調、合作關系。
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突出并細化對家庭農場的支持
應重點針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及對農民和農業生產具有明顯帶動促進作用的農業企業,加大政策扶持,以促進其快速發展。在增加農業補貼總量的同時,新增農業補貼向這幾類新型經營主體傾斜,強化財政對其購買農機、農業保險的補助力度。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家庭農場在我國各類經營主體中,經營耕地比重最高,在保障糧食安全的目標中起關鍵作用。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并未明確家庭農場的地位,扶持政策也多偏向于其他經營主體,因此,家庭農場扶持政策急待細化和深化。
4. 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抓手,推進農業生產經營職業化
新型農民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力軍。要把培養職業農民作為提升農業勞動者素質的核心任務,以提升農民的科學素養、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為重點,探索培育模式,強化政策扶持,加大培訓力度,造就一支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主體作用發揮明顯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加快推進農民向職業化方向發展,切實解決“誰來務農”的現實難題和“怎樣務農”的深層問題。開展多形式、經常性的職業培訓,健全農業技能持證上崗制度。選擇一批素質較高的農民,通過擴大經營規模,加強專業知識培訓,使之成為專業種養大戶。鼓勵大中專院校畢業生,投資創辦農業實體,吸引和支持高素質人才務農創業。
5. 不斷創新金融支持,突破農業經營體系資金瓶頸
建立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體系。包括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這些機構既相互競爭又互相補充,共同促進農業現代化。為了滿足農業企業技術升級和生產基地建設的需要,農業金融機構要增加中長期貸款業務,以推動優質農業企業快速發展。
要不斷完善農村信貸擔保體系建設。除了發展信用擔保以外,還要發展互助擔保和商業擔保,以分散金融風險。此外,政府應該為土地流轉和用土地抵押融資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證。政府要完善農村保險體系,既要建立農村保險公司,還要大力發展農業擔保公司和農業政策性保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