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農民科技培訓工作,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來支撐,農廣校教師隊伍的建設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是當前農廣校體系建設的一門重要課題,基于此,河北省圍場縣農廣校結合本地實際和農民自身需求,建設師資隊伍。
一、根據圍場縣的特殊性建設師資隊伍
1. 圍繞產業結構需求,建設師資隊伍
圍場縣地處塞北山區,氣候條件差異大、耕地條件差異大,以馬鈴薯栽培、肉(奶)牛養殖、時差蔬菜栽培、玉米為主導產業。圍場縣根據產業需求建設師資隊伍,現有馬鈴薯種植、肉牛養殖、奶牛養殖、蔬菜種植、中草藥種植、玉米種植、市場經紀人等培訓教師247名。
2. 圍繞農民工的需求,建設師資隊伍
圍場縣人均耕地少,大量的富余勞動力滯留在農村,導致圍場縣農業效率低下,有效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關鍵在于提高進城務工農民工的職業技能素質。已經轉移到城市的農民工有相當數量的人難以適應工業化和現代化對從業者技能的要求,只能生活在城市的底層,成為城市的“邊緣人”,無法實現與城市的融合。根據農民工的需求,為提高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素質,讓農民變成農民工,學習一個專業,掌握一項技術,圍場縣農廣校加強了農民工培訓師資隊伍建設,包括建筑業、電工類、服務類等,專、兼職教師隊伍已發展到49人。
3. 圍繞農民創業的需求,建設師資隊伍
讓農民工變成創業者,帶動大批農民工就業。“農家樂”是順應城鄉消費趨勢發展的新興產業,是休閑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圍場縣農廣校聘請具有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經驗的一級廚師、特級服務員、鄉村導游師為農廣校教師,現場講解烹飪、餐桌擺盤等技術要領。為發展“農家樂”旅游,促進農民自主創業,全面提升“農家樂”檔次和服務水平,近年來,圍場縣農廣校對“農家樂”經營業主、廚師和服務員進行免費培訓。培訓采取集中和分片相結合,理論授課和現場操作示范相結合的方式,農廣校教師上門講授“農家樂”安全問題、服務禮儀等知識。通過開展“農家樂”業主創業培訓班,提升了“農家樂”服務水平和技能素質,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優”的特色產業。
4. 根據農民的素質,建設師資隊伍
由于學員的文化素質、技術水平起點差距大,圍場縣農廣校建設了三個層次的農民培訓師資隊伍。一是專家層次。從專業院校、科學院(所)聘請專家,在理論上講授國內、國際的發展前景、發展形勢。如與中國農科院簽訂了長期框架協議。二是專業人才層次,即市、縣專家層次。這個層次是培訓的師資主體,分行業組建馬鈴薯、蔬菜、玉米、食用菌、肉牛、肉雞六個專家服務團,向社會公布專家電話,與新型職業農民互相對接,進行教學指導和跟蹤服務,提高針對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三是鄉土人才層次。分布在各行業領域從事農業活動的專業技術人員、致富能手、能工巧匠、示范大戶等,在本鄉本土傳、幫、帶,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培訓。上述三個層次的師資隊伍,采取動態信息化師資庫管理,分別入庫23人、115人、109人。
二、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師資隊伍的歷史責任感和業務能力
多措并舉著力打造一支熟悉職業農民教育規律和遠程教育特點、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專、兼職教師隊伍。
1. 加強繼續教育,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加強專、兼職教師知識更新培訓,選派骨干教師參加各級培訓,組織專、兼職教師參加中央校以網絡直播形式開展的遠程培訓班學習,使教師真正地達到新形勢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要求。
2. 明確崗位職責,制定激勵機制
制定《專、兼職教師管理辦法》及《工作崗位職責》,每位教師根據崗位職責制定出各自的工作計劃,學校年終進行考核獎勵。
3. 結合培訓基地建設,提高教師實踐能力
建立教師教學實踐制度,每位專職教師到相關培訓基地或新型職業農民生產大戶進行實踐教學活動的時間不得少于一個月。
4. 加強教學理論研討,提高教師科研水平
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進展時段不定期召開專題研討會,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工作方向。同時要求專職教師,在本專業范圍內,每年撰寫本專業或教學崗位論文1篇。教師應不斷地學習和掌握圍場縣重點推廣的農業生產新技術,并在教學培訓中應用。
河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圍場分校
李文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