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和市農委總體工作要求,上海市崇明縣本著“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需求導向、綜合配套”的原則,以“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為宗旨,逐步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初期實踐
1. 成立領導小組,完善培訓組織
為保證培訓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崇明縣成立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領導小組,分管領導任組長,縣政研室、發改委、財政局、人保局、農委主要負責人任組員,總體負責計劃的制訂、措施的落實,統籌出臺相關政策,指導督促培訓工作落實。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作為實施工作的技術支持部門和學員組織部門,協助縣農委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相關工作。根據產業布局和農民實際需求,崇明縣于2013年度,開設了蔬菜、果樹2個班級,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20人。
2. 成立專家組,制定培訓計劃
根據縣政府協調會議精神,崇明縣就農業從業人員文化程度、技能證書、從業類別、生產規模、年收入等進行摸底調研,建立培訓信息檔案,制訂詳細的新型職業農民遴選標準,最終鎖定120名50周歲以下,達到規定的經營規模和產值標準且在行業中具有一定協調組織和指導能力的農業從業人員作為第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員。從培訓師資庫中擇優選聘20多名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技術骨干擔任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導師并組成專家團對學員實施生產技術和經營理念培訓。專家組的組建兼顧專業平衡,量化培訓工作指標,由農民、主管部門、鄉鎮政府實行三方考核。
根據培訓項目15天120學時的要求,制訂培訓計劃。設置公共課、專業課和專家指導服務三個培養階段,并以1︰2︰2的比例安排培訓課時與培訓內容,采取集中培訓、現場指導、跟蹤服務、基地觀摩考察、技能比武相結合的形式,分專業進行培訓。2013年,崇明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主要對象為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公共課以政策性課程為主,采取集中授課與分組討論相結合的方式,由縣農廣校統一組織實施,課程內容涉及農業品牌培育、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營銷實例等。專業課由行業分頭組織實施,以關鍵技術、標準化操作、扶持政策等為主要內容。在培訓內容和具體方法上,結合學員所種植農作物品種的不同和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再進行小組細分,差異化施教。專家指導在各行業細分小組的基礎上實施,由縣農廣校負責督查監管。以企業管理、產品包裝、市場拓展、成本核算等為重點。由一名專業教學管理員和一名技術專家配合負責10~20名學員,開展面對面、小組型現場指導服務,剖析存在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培訓考核綜合運用理論考試、實踐考核和生產經營水平考察等手段。培訓證書明確記載培訓內容、學時數、考試考核結果和培訓機構等,作為將來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的一個重要依據。
3. 加強過程管理,豐富培訓模式
加強過程管理,確保培訓實施。培訓班配備1名班主任、3名輔導員,按班次建立真實、完整、規范的培訓檔案,主要包括培訓計劃、學員臺賬(出缺席情況)、考試考核資料等。公共課以會議紀要方式記錄學員學習情況及反饋意見。學員手冊中詳細記錄教學計劃、教材教案、教師信息、學員分組和課件大綱等。專業課采用學員管理手冊記錄培訓內容、課時、出勤、培訓效果、學員滿意度測評表等內容。專家指導采用記錄臺賬,記載指導時間、地點、內容、意見以及通過專家指導后,學員在生產、管理或營銷等方面取得的實際成效等。
豐富培訓模式,確保培訓效果。目前主要采用三種模式:一是“專家服務團+縣技術員+示范基地(示范社)”模式。由上海市農科院、交通大學等科研院所專家蹲點示范基地(社)指導。二是“以社帶戶,以戶帶戶”模式。通過成熟職業農民的影響力,發揮他們的技術引領作用,如葡萄合作專業聯社王相林已成為林果田間學校主講老師。三是“科技下鄉+入戶指導”模式。農技部門結合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項目,根據生產技術難點編寫通俗易懂的科普讀本,在關鍵農時組織科技下鄉、入戶指導。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
1. 職業農民數量不足,質量不高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向城鎮非農產業轉移,“人走村空”現象愈演愈烈。更為嚴重的是大量新生代青年勞動力“脫農”。經調研,崇明縣農業從業人員僅30317人,其中55周歲以上的占總人數的65.7%,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占72.76%。農村實用人才僅占農業從業人員的2.3%,其中經營型實用人才占40.1%;生產型實用人才占23.8%。職業農民可選數量不足,質量不高。
2. 職業農民培訓層次不夠豐富,培訓能力不足
通過多年的農村勞動力培訓,崇明縣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培訓模式上也有所創新,但現有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缺乏統籌協調,項目分散,圍繞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職業教育培訓和綜合培訓規模不夠,特別是高層次創業培訓缺乏。此外,對培訓對象的需求把握不準、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培訓方式陳舊以及優秀師資匱乏、教學手段落后、實訓基地缺乏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培訓質量和效果上也缺乏科學的考核評估及跟蹤服務。
3. 職業農民扶持政策不明確,學員積極性不高
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重視農業從業人員的職前職后教育及后備農民培養,不少國家通過明確的法規、政策資金引導,鼓勵和支持農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質。如英國,明確規定農場經營合格證書是申請農業開發、設備安裝補助(5600英鎊)的唯一憑證,極大地鼓舞了農民學農務農的積極性。而崇明縣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方面尚處于摸索階段,相關扶持政策還不十分明確,學員的學習積極性未能被充分調動。
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發展對策
1. 改革農業職業教育培訓體制,提高培訓水平
首先,將農業職業教育由專門機構延伸到義務教育的各階段,以加深青少年對農業和農村的認識,激發其務農興趣,擴大職業農民培育的社會基礎。其次,整合農技培訓資源,提高職業培訓效率。農業院校、科研院所、農技推廣部門應以“職業農民培訓工程”為平臺,以提升農民綜合生產技能為核心,整合協調各類培訓資源,形成符合農村實際情況的職業農民培訓體系。教育載體上要充分發揮農村合作組織和農業協會的作用,教育手段上則要突出示范性教育的引領功能。培訓形式上要有所創新,如“就地就近”下鄉進村、進場、進社辦班,“農學結合”分段培訓等。
2. 規范資格認證,推行準入制度, 提升職業農民資格證書的含金量
職業農民資格認定必須明確條件、標準、程序以及認定主體、承辦機構、相關責任等,要重點考慮是否以農業為職業,是否具有一定規模,收入是否主要來自于農業等等。職業資格準入制度應結合三個方面逐步實施。一是與農業技術培訓相結合。把參加農業技術培訓作為基礎條件,提升資格證書的含金量。二是與土地流轉相結合。在政策上明確取得資格證書的職業農民享有土地流轉優先權,為合格的職業農民進行規模化經營奠定基礎。三是與農產品補貼政策結合起來,提升農民獲得資格證書的積極性。
3. 構建政策框架,加大對職業農民的扶持
將現有或即將出臺的扶持政策向經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傾斜,增強政策的吸引力和針對性。一是在土地流轉、基礎投入、金融信貸、稅費減免、信息服務、營銷推廣等方面優先考慮新型職業農民。二是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社會保險、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待遇。三是優先開展科技入戶、科技培訓和掛鉤結對,農業科技項目、農業科技成果優先在新型職業農民中進行試驗、示范、推廣。四是給予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優先派遣。五是優先參加政府主導的市場推介活動。當然,在政策立法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同時還應建立一定的約束機制,使之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上海市崇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陳 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