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承德這座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塞上名城,有一所沒有圍墻的成人教育學校——承德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這朵農村成人教育園中的奇葩,自1981年創建以來,在走過30年的風雨歷程,特別是近幾年的改革創新之后,更加生機勃勃,蜚聲承德,聞名塞北,人們驕傲地把這所學校稱為塞北名城的“小黃埔”。學校幾十年的發展史,無可置疑地寫下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張學東。
一窮二白,成功創出辦學之路
成功的花,人們往往只羨慕她綻放時的明艷。承德市農廣校今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誰能想到在她的發展過程中,凝聚著張學東和學校同仁的多少智慧,多少心血。建校之初,農廣校與農業局的農業推廣站合署辦公,學校只有張學東一個人,一臺收音機,一臺單放機。為了宣傳農業科技知識,張學東背著收音機和單放機到各縣鄉播放。當時許多人對農廣校不了解,經常有人問:“你們農廣校是干什么的,不就是培養農村廣播員的嗎?”在這種情況下,張學東不灰心、不氣餒,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開展農業基礎理論及實用技術培訓上。他要讓老百姓真正了解農廣校是宣傳農業科技知識、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的學校。在他的帶領下,經過多年努力,中專層次先后開設了農村急需的種植、養殖、經濟管理和農業工程等四大門類15個專業,累計招收中專學員17230人,培養“綠證”學員18000人,培訓實用技術26.8萬人次,普訓農村干部群眾78萬人次,由此壯大了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使全市農業技術人員的數量猛增4.5倍,每萬畝耕地擁有的技術力量由2人增加到8人。
“創業艱難百戰多”,中專辦學雖初具規模,但承德市高層次人才還比較缺乏,根據承德市干部隊伍知識結構的需要,1993年,張學東借全國教育體制改革的大好時機,頭腦中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走出去與高校聯合舉辦函授班,從此,張學東踏上了艱難的辦學之路。這年冬天,外面刮著刺骨的寒風,患嚴重腎結石剛剛康復的張學東,不顧家人的勸阻,多次帶著校領導班子進京,到中國農大洽談聯合辦學事宜,當時中國農大的領導對經濟欠發達的承德辦高等成人教育缺乏信心,但張學東和同事并不氣餒。一大早,他們飯都顧不得吃就到農大領導辦公室求見,有時中午只吃一個煎餅果子,在寒風中凍得瑟瑟發抖。精誠所致、金石為開,農大的領導終于被承德人的辦學精神所感動,表態“我們將全力支持承德的發展”。
張學東倡導的與高校聯合辦學的思路,也得到了承德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支持。由此,承德市農廣校成為市政府與中國農大科技教育合作的聯絡單位,張學東毅然擔負起市領導交予的市校科技合作聯絡員的重任。他受市政府委派,來往于市、校之間,溝通聯絡、牽線搭橋,先后促成1994年市政府與中國農大簽訂《科研、教學、開發合作協議書》、1997年簽訂《舉辦研究生層次教育協議書》,進而又與河北工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河北經貿大學等高等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從此拉開了市校合作、開展多層次人才培養的篇章,先后培養大專以上學歷生28074人,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員761名。2005年又與中國農大、北京林大、電子科技大、河北農大合作舉辦農村與區域發展、網絡工程專業碩士班。在上述辦學層次畢業學員中,有500余名學員走上縣處級領導崗位,2000余名學員擔任副科級以上領導職務,成為經濟社會管理的棟梁;有近百名學員晉升為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成為農業科技專家。
2003年以來,為了適應農村富余勞動力異地轉移和就近就地轉移的需要,張學東又大膽探索并實踐了開展職業中專和中等技工班教育的新路子。十年來,累計培養全日制中等技能人才6000多名,并安置在京津青島等都市穩定就業,實現了“就業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片”的社會效益;2009年開始,主持開展涉農專業農民中專教育,培養新農村建設改革發展和科技致富“雙帶頭人”3500名;主持承擔陽光工程培訓,累計培養新型職業農民2.75萬名,為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的提升以及富余勞動力轉移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2009年和2011年分別被中央農廣校領導小組和市政府授予農業廣播電視教育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成為農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的開拓者。
甘當綠葉,傾心助推市校科技合作
在成功開展合作辦學的同時,張學東并未裹足不前,而是以敏銳的視覺和責任感、使命感,不斷發現和利用農業高校的智力成果資源,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嫁接到本市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大發展和提質升級之中。在他的努力下,先后促成了灤平生態有機豬基地建設、豐寧有機奶產業提質升級、灤平普潤生物獸藥開發、尚亞葡萄酒莊及品鑒中心、中國農大寬城板栗深加工研發中心、壩上生態經濟區域發展規劃等科技合作項目,有效助推了承德市農業主導產業向現代農業方向轉化進程。
張學東始終把開展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服務承德市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科技進步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幾年來,張學東先后從中國農大、河北農大、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等單位合作引進新技術、新成果20多項,累計創造社會經濟效益3億多元,其中,2003年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與北京仲元公司合作研發的植物氨基酸礦質肥和液態肥施肥模式,在承德市蔬菜、果樹上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成為綠色蔬菜生產的關鍵技術之一,該項目2007年獲承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3年從河北農大中國棗研究中心引進的酸棗改接大棗技術已在承德市示范推廣,嫁接優質鮮食大棗60多萬株。過去的酸棗坡,如今已變成農民的致富坡、花果山,成為溝域經濟發展的典型范例。由其主持的“河北月光大棗篩選與推廣”項目獲承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08年主持從河北農大園藝學院引進并示范推廣的曾獲教育部技術進步二等獎、代表國際先進技術和栽培水平的“三優一化”蘋果栽培技術體系已成為承德市蘋果產業升級的技術支撐;親自主持的《“三優一化”蘋果生產技術引進與應用》、《規模化連作菜地健康生態施肥技術及應用》兩個項目于2012年1月獲得河北省科技廳科技成果證書;主持編制的《三優一化蘋果栽培技術》和《河北月光鮮食棗栽培技術》兩個地方標準已由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頒布實施。
忘我工作,無名學校闖出一片天地
盡管腎結石病多次發作,但張學東一直靠藥物維持,帶病堅持工作。因為工作忙,他很少休節假日,更很少照顧家里。每天他都在為農廣校的事業奔波忙碌,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和全部智慧。在張學東的帶領下,一大批科研項目在承德市扎根,市、縣農廣校先后落實科技項目186個,示范項目342個,推廣項目492個,引進新品種154個,其中國家級5個,省級24個,實驗、示范、推廣面積達149.5萬畝。項目的實施,培訓了大批的農民、農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形成了人員素質與項目開發應用的良性循環,走出了一條教學、科研、推廣相結合的路子。
30年風雨,30年耕耘,30年滄桑。眾雁奮飛頭雁領,在張學東帶領下,農廣校全體教職工愛崗敬業,愛校如家,人人講工作,人人講奉獻。經過30多年的不斷創新求索、團結奮進,農廣校實現了辦學層次、辦學專業、招生數量的“三級跳”,由原來的房無一間、地無一垅,一舉發展成為擁有8所縣級分校、幾萬平方米的固定校舍、125名專職輔導教師、189名專兼職教學管理人員、萬名在校生,具有赫赫聲名的學校,多次受到農業部、省農業廳、中央農廣校、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和獎勵。成功探索出一條“以梯次人才培養為宗旨,以學用結合為手段,以科教興市為目的”的貧困山區的成人教育之路。
去年12月,張學東被任命為承德市農牧局黨組書記、局長,新任校長已接過“領頭雁”的接力棒,繼續帶領著學校全體員工,滿懷信心地在承德這片綠色的田野上播種希望,開拓承德市農業廣播電視教育事業美好的明天。
河北省承德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樸玉春 趙靜杰 李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