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珉 彭麗娜 張思強
摘要:非營利組織可以開展營利性活動,但不應以其為首要目的,并且所獲利潤應遵守非分配約束原則。由于我國民間非營利組織缺乏利潤表或類似會計報表,社會公眾無法對其營利性行為是否違背非營利宗旨進行識別,必須借助相關比率進行營利性行為分析。
關鍵詞:民間非營利組織 營利性行為 比率分析
萊斯特·薩拉蒙(Lester Salamon)教授提出的五特征法(組織性、非政府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告訴我們,非營利性是民間非營利組織(以下簡稱“民間組織”)公認的五個基本特征之一,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也提出民間組織經營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取利潤。但面對資源不足的現狀,營利性行為正日漸成為世界各國民間組織獲取財務資源的重要方式,并得到除立陶宛、馬其頓、菲律賓等少數國家以外的絕大多數國家法規的不同程度的認可,中國也不例外。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民間組織的營利性行為,并采取科學的方法識別我國民間組織的營利性行為,以督促民間組織遵守非營利宗旨。
一、民間組織營利性行為的基本特征和原則
正如弗斯頓伯格(1991)所述,“現代非營利機構必須是一個混合體:就其宗旨而言,它是一個傳統的慈善機構;而在開辟財源方面,它又是成功的商業組織。當這兩種價值觀在非營利組織內部相互依存時,該組織才會充滿活力。”也就是說,非營利組織并不是不開展任何營利性行為,而是不以其為首要目的,這是民間組織營利性行為的基本特征。因此,民間組織的營利性行為應遵循如下原則:
(一)非分配約束原則
NPO的一條基本原則,即Henry B.Hansmann(1980)的“非分配約束”原則,也就是說沒有哪個個人對民間組織的盈余有合法的請求權,其營利性行為獲取的收入必須運用于社會服務或組織發展,而非用于組織成員或其他利益相關者分配或變相分配和分紅。這一原則是非營利組織區別于營利性組織的最重要特征,是民間組織開展營利性活動的底線,突破這一底線,民間組織的營利性行為就可能演變為赤裸裸的營利行為,從而改變組織的性質。因此,民間組織的營利性行為可能存在的最大風險就是違背“非分配約束”原則。
(二)盈利率有“度”原則
民間組織營利性行為應當有“度”,即不能完全根據市場化原則確定利潤率,而應當根據公益績效最大化原則謀求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平衡。J·Gregory Dees(1998)的“社會性企業光譜”(Social enterprise spectrum)理論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根據社會性企業光譜,幾乎沒有哪個社會性企業完全處于光譜的兩端,即純粹是慈善性或純粹是商業性,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選擇將兩種因素相結合,以期達到一種高效平衡。民間組織營利性行為的邊界可按如下原則界定:行為動機復雜、追求社會和經濟價值;收費價格為折扣價或者界于免費和付全價之間;從資本提供方獲取低于市場價的資本或捐款與市場利率的結合;勞動力的工資低于市場或者志愿者與專職人員結合;受益人則享受折扣價或者介于免費和付全價之間等。
(三)營利方式與組織使命相關原則
民間組織的營利性行為方式主要有:包含盈利的服務收費、銷售商品、與營利組織合作實現雙贏、對外投資、興辦產業以及向政府銷售公共服務等。當民間組織從事與組織使命相關度低的營利性行為時,社會公眾的敏感程度遠不如組織從事與使命相關度高的營利行為方式強烈,可能的原因是公眾受到的民間組織服務價格較少受到影響,但營利行為方式即使與組織使命完全不相關,組織服務的社會效果也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如“不務正業”可能使組織形象受損,優秀的人才從事與使命相關度低的營利活動,可能使服務質量下降等。因此,應鼓勵民間組織從事與組織使命相關度高的營利方式。例如,歐洲芭蕾舞劇團經常將《胡桃夾子》等高票房演出的收入用于支持藝術性強但不賣座的演出。這一舉措是用來自一個項目的收入資助另一個項目,既堅持了劇團的藝術宗旨,又獲得了可觀的資金支持。由德蘭西街道基金會(Delancy Street Foundation)經營的德蘭西街道餐廳的職員,是由刑滿釋放或戒除毒癮的人員組成的,他們參加了德蘭西龐大的自助計劃,在餐廳里工作是其新生活的一部分。德蘭西餐廳的運作既可以為德蘭西街道基金會獲得經營性的業務收入,也可以解決刑滿釋放或戒除毒癮的人群的就業問題。它們同時滿足了民間組織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核心意義和營利性行為的客觀事實。當然,相關經營原則也不是完美無缺,一是不利于非營利組織通過無關經營活動獲取公益目的所需的財務資源;二是無法排除非營利組織通過相關經營,謀求自身商業利益最大化的可能。因此,必須與盈利率有“度”原則相結合才能保證民間組織的營利性行為符合非營利宗旨。
二、民間組織營利性行為識別的幾個比率
由于民間組織的財務報告缺乏利潤報表,社會公眾無法對其營利性行為是否違背非營利宗旨進行有效性識別,必須借助相關比率進行營利性行為分析。營利性行為識別的主要比率有:
(一)現金比率
即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應收賬款、應收票據、短期投資等)與全部資產的比率,主要用于判斷某組織是否具有實現公益目標的資金基礎。現金比率高的民間組織,就如同富有的守財奴一樣,寧愿藏起大量現金,也不用它們去實現社會公益目標,違背了志愿公益性原則。而現金比率低的組織就如同信用卡透支的消費者一般,入不敷出,且非流動資產比重偏高,積累資產,謀求自身營利。
(二)資產周轉率
這里的資產周轉率表示民間組織通過營利性行為得到的收入與其所擁有的資產之間的關系,體現了資產使用所提供的服務量(服務量由營利性行為收入體現)。資產周轉率高的民間組織用資產所提供的服務量比資產周轉率低的組織多,體現了該組織服務得到服務對象的充分認可或接受,主要是因為他們遵循了非營利宗旨。而資產周轉率低的民間組織很可能把資產主要用于非流動資產投資而不是提供服務,導致提供非營利服務的流動資產偏少。該比率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民間組織必須與相同的組織進行比較才有意義,與不同類型的組織進行比較所得到的數據對該組織營利性行為的評估不具有有效價值。
(三)非限定性凈資產年增長率
即(非限定性年末凈資產-非限定性年初凈資產)/非限定性年初凈資產。這一指標可以用來判定組織營利是否違背了代際公平原則,比如年凈資產增長率過高,表明民間組織獲取的資源形成過多現金積累或大量投資于該組織基礎設施建設,而沒有服務社會,違背了組織成立的宗旨及其社會目標。
(四)投資收益與收入之比
投資收益是指對外投資所取得的利潤、股利和債券利息等收入減去投資損失后的凈收益與組織收入之比。嚴格地講,所謂投資收益是指以項目為邊界的貨幣收入等,它既包括項目的銷售收入又包括資產回收(即項目壽命期末回收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的價值。民間組織在其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為了實現社會使命,組織可以通過投資來籌集發展所需要的資金,這一比率過大可能預示著組織大量的經營活動與組織使命無關,即使所獲取收益已遵循非分配約束原則,但“不務正業”仍使組織形象受損。
(五)報酬結構
一些民間組織會將部分營利性行為所獲得的收入用來支付員工報酬,有很多人認為民間組織的報酬應該維持低薪水平,但是要想民間組織發展壯大,必須吸引大量的優秀人才,要想長期留住他們,必須有相適應的報酬水平,保證他們可以體面、有尊嚴地生活,但不應該與同一地區企業中職位相當的人獲得相一致甚至更高的報酬。除此之外,民間組織的員工不可將營利性行為獲得的收入用于謀取個人利益而不是慈善目的,倘若濫用職權或中飽私囊,則必須受到相應的處罰以及法律制裁。
(六)支出結構
民間組織的絕大部分支出均應該用在提供社會公益服務方面,如我國基金會管理條例第二十九條規定,公募基金會每年用于從事章程規定的公益事業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總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會每年用于從事章程規定的公益事業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額的8%。基金會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和行政辦公支出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0%。如果某民間組織的管理費用超過上述比例,該民間組織就可能存在為組織自身或為員工營利或變相營利嫌疑,如員工將個人花費用公款報銷。這就要求民間組織的支出結構必須明細化、公開化。
在民間組織營利性行為日漸普遍的情況下,當務之急是尋求能夠對各種營利性行為進行有效性識別的方法。上述比率分析方法只是我們發現民間組織營利性行為的切入點,某種比率過高或過低并不能肯定該組織存在營利性行為,還必須結合會計報告及其他相關指標才能最終確定。
參考文獻:
徐旭川.非營利組織營利行為的成因與規范[J].現代財經,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