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華
河南省扶溝縣包屯高級中學
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學再思考
張保華
河南省扶溝縣包屯高級中學
新課程強調要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和主動性,強調在師生互動中讓學生進行自主研究和合作式學習。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地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關鍵在于實施有效教學,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教學方式,調整教學策略,精選、整合教學內容,培養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精神,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優化教學過程。
新課程;高中地理;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是指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通俗地說,有效教學就是要提高學習效率,將教師教的方法轉化為學生學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方法;就是要提升學習體驗,讓學生樂于學習。
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學要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方面得到協調發展。鑒于目前地理學科地位和特點,要真正落實好課程目標,有賴于教師從教學實踐的層面,認真探求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對課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學,很多老師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了一些再思考。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要注重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的培養,有效的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能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興趣是成就學業的沃土,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巨大動力,它可以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向活躍狀態。教學內容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現實的實例,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師生共同創設一個生動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情境。創設的情境必須具有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滿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自然科學問題。例如,我在《熱力環流》一節的教學中,首先做了一個小實驗:在玻璃罩子里放一盤水和沙子,然后用晶瑩的燈光照射它們,再用溫度計測量沙面和水面的溫度,讓學生觀察溫度的變化和差異,再放一根香,問學生觀察到什么現象?圍繞實驗中的現象來探討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課尾,引入唐代李商隱的詩詞《夜雨寄北》,追問為什么會出現“巴山夜雨”的現象。
教師要由傳授型為主的教學向探究型為主的教學轉變,創設培養自主探究、開放教學的良好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轉變教學觀念,關注高中新課程的教學生成,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過程,它往往是預設與生成的辨證統一過程,傳統教學所追求的是課前精心設計教學程序,課堂教學按部就班,以“案”定教、定學,教師難以發揮教學智慧。真實的課堂往往會出現預設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這就要求課堂教學應在真實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動態生成,既要預設,更要生成,以學定教,達到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
教學內容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前提,是決定著“有效教學”的理想能否兌現為課堂教學實踐的要害因素。教學內容的精選、整合過程中應留意以下幾點:
1.認真鉆研教材。
認真鉆研教材是精選、整合有效教學內容的基礎和前提。分析教材所滲透的地理學思想、方法,體會新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才能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
2.科學使用教材。
新的教材觀強調要按照學生的情況進行教材整合,科學的使用或“再度開發”,要用好、用活、用實教材。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用活,體現在解放思想、勇于創新;用實,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實際和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學得主動、扎實,富有成效。
3.合理整合可利用的地理教學資源。
在“課程資源”視野中,有效教學既包括對教材的“再度開發”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也包括“網絡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的開發與利用;還包括“社區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人生來具有認識外部世界,求知于外部世界的本性,樂于自己去追問,去探索,去創造。培養問題意識就可以順應人的這種本性,從內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里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問題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可能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更不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
地理是一門趣味性、現實性較強的學科,很多地理知識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知識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很多地理現象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來模擬。通過這些多媒體方式可以讓學生很形象地認識地理現象,不再局限于傳統教學中的“口授”。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突出重點、淡化難點,有利于突破時空限制、增大信息量,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地理教師應嫻熟地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根據教學需要適時利用多媒體手段,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