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河北承德067000)
(一)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規范。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處于本科管理的起始階段,要求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本科財務管理制度,但很多高校的本科財務管理還處在摸索階段,僅在原專科的基礎上,仿照一些本科高校新補充了一些制度,符合自己高校實際的財務管理制度還沒有真正的建立,況且這些新的制度需要一個摸索、制定、試行、出臺的過程。有些陳舊的制度,已經非常不適應財務形勢發展的需要,加上修訂又不及時,不能很好地適應學校本科管理的實際、更好地服務教學科研,甚至有些制度束縛了教學科研的發展。從管理層面來說存在制度不科學、不規范現象,從操作層面上來說制度缺乏可操作性,這些問題在新建本科院校并不少見。
(二)債務沉重,籌資困難,風險控制意識差。絕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建設了新校區,學校辦學條件大幅改善,基本滿足了在校生的日常教學和生活需要,達到了本科辦學的基本標準。但為了新校區建設,很多高校都通過銀行借貸、內部集資、引資等方式,欠下了巨額債務,債務風險凸顯。雖然最近幾年,在各級財政資金的支持下,高校債務得到部分化解,但地方高校資金壓力依然不小,債務風險依然存在。同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設任務依然很重,加之幾年后的本科辦學水平合格評估依然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一些市屬本科高校籌資能力有限,籌資渠道很窄,大量債務不能及時有效化解。一些高校財務管理缺乏風險控制意識,使得學校有限的經費很難滿足正常運轉,大量銀行貸款超過了學校的承受能力,成為了高校發展的隱患。
(三)預算編制和管理粗放。有些學校在預算編制和預算管理中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預算編制前期論證不足。各部門在上報年初預算時,存在“獅子大張口”現象,多報多要,導致財務部門無法甄別“真假”,預算基數“水分過大”。二是因為財務部門沒有獲得真實的預算信息,只有參照去年基數,通過簡單加減法,給出部門預算,使得預算從開始就不準確、不符合實際。三是由于預算不真實、不準確,導致預算追加過多,給預算管理增加了難度,降低了預算的嚴肅性。四是預算管理執行存在隨意性。由于預算編制不科學、不嚴密,漏算現象過多,造成了預算調整、追加過于頻繁。而調整和追加往往存在行政意志和隨意性。五是預算管理的粗放和隨意增加,放大了財務部門的權力,但更大程度上不利于財務部門樹立威信。
(四)忽視財務分析,績效評估缺失。在新建本科高校財務管理的初期階段,基本上還是沿用專科管理的模式,只是仿照一些本科高校新建了一些制度,但十分不成熟。而專科學校的財務管理基本以“報賬型”為主。隨著本科辦學時間的增加,新建本科高校財務管理的“本科意識”逐漸增加,財務制度也隨著完善和成熟起來,那么財務管理也就相應的發生了改變:由“報賬型”逐步向“管理型”、“經營型”、“決策型”過渡。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財務管理的“轉型”過程中,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十分值得注意:那就是忽視財務分析,不重視財務管理的績效分析。一般來說,在日常工作中財務人員大多忙于一般事務,重核算及預決算,對預算執行過程中的具體數據缺乏分析,只是簡單的執行預算,沒有建立預算執行的分析評價系統,對資金的使用效益分析也就談不上了。帶來的后果是:造成經費管理松散,資金使用效益低下,無法擺脫事務性、隨意性的管理態勢。
(五)財會隊伍業務水平參差不齊。隨著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財務管理活動日趨復雜化、多元化,要求財會隊伍的素質和業務能力必須全面提高,財務人員的職業素養、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必須盡快提升。然而,從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財務隊伍構成來看,很多財務人員是由幾個院校(包括專科)的財務人員合并而成的,管理意識和本科管理意識相距甚遠,業務水平也參差不齊,很難適應本科財務管理的需要,這需要一個較長的適應和培訓過程。其整體水平和業務能力的欠缺,導致管理不科學、不規范,管理中容易出現散亂、缺位、漏洞等,從而成為制約地方高校財務管理科學化、規范化的瓶頸。
(一)加強制度建設,提高制度的執行力。2013年1月1日下發的、新修訂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第七十五條明確規定 “高等學校應當根據本制度,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內部財務管理辦法,報主管部門備案”。地方高校應當根據新形勢的要求,不斷進行制度創新,構建有自己特色的財務制度體系。地方高校要結合自己的辦學實際,建立健全內部財務制度,特別是一些重大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監管有序,風險可控,科學規范,避免長官意志和隨意性管理。地方高校財務制度的建設,要以合法性和科學性為原則,既要符合自身實際,又要考慮可操作性。
(二)拓展籌資渠道,有效破解籌資瓶頸。地方高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破解籌資瓶頸:一是積極爭取中央、省、市三級財政的政策支持。近幾年各級財政對新建本科高校多有政策支持,如“化債”資金,儀器設備專項資金,生均培養費獎補資金,本科專業建設費,專項科研經費等等,學校要抓住機遇,大力爭取。二是積極爭取市財政落實 “生均培養費達到1、2萬”的政策,目前地方高校真正全部落實此項政策的不多。三是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在食堂等生活設施建設、實驗室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尋求企業的合作和支持,做到雙贏。四是盤活院系經濟,大力支持教師深入企業,幫助企業搞技術攻關,采取以技術入股等方式,取得收入,做到“小河有水大河滿”。五是大力提倡勤儉辦學思想,有錢花在刀刃上,避免資金浪費。
(三)增強理財意識,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地方高校財務管理工作要破除對上“等、靠、要”,對下“關、卡、壓”的現象,從過去簡單的“記賬式”、“核算型”的模式逐步向“管理型”、“經營型”的模式過渡,最大限度地盤活資金,對資金進行有效運作。所謂“經營型”財務,就是說在資金使用上,要最大限度地考慮投入是否能帶來經濟效益,做到錢能生錢。比如,在考慮實驗室建設中,要考慮試驗設備對社會開放,所有實驗中心都要有經營意識,學校要考慮產學研的綜合投入效益,重點支持打造一批適應地方產業發展需要的科研項目,校企結合。校級財務要大力支持各院系,聯合企業做項目,幫助企業技術攻關,在獲取一定報酬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盤活院系經濟,院系強則學校強。
(四)強化績效分析,提高管理水平。地方高校預算執行的過程有時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如責任不清、增減隨意、權利調整、監管缺位等等,大大影響了預算執行的嚴肅性和預算管理的績效發揮。因此,必須加強對預算運行的監督和控制,保證預算按計劃完成。所謂預算績效考核就是對經費支出、產生效果及影響進行評價考核,通俗講就是對預算執行的結果 “追蹤問效”,采取手段以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為主。定期開展預算績效評估,對強化支出管理意識,優化預算支出結構,提高預算支出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隨著地方高校事業的快速發展和辦學規模的擴大,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如教學質量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基本建設、維持正常運轉的任務都十分繁重,而地方高校籌資能力有限,資金供求矛盾突出,這就要求在資金安排使用上,必須堅持既保障重點,又要統籌兼顧的原則。
(五)強化財務風險意識,提高風險控制能力。高校的校園相對來說就是一個小社會,形成了特有的校園經濟。高校的籌資、設備采購、基建招投標等經濟活動,和各種社會組織聯系非常密切,潛藏著巨大的風險。比如銀行貸款,如果可研分析不透,貸款模式設計不合理,貸款額度計算不精確,就會帶來不能按期償還等潛在風險,影響學校事業發展。學校的一些基建項目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完成,設備采購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等方式進行,大型實驗室的建設,可以吸引企業投資,建設共享實驗室等等,以分散財務資金的短期壓力。在財務運行過程中,必須設立資金的“警戒線”,并制定應急預案,做到對風險的絕對控制,有效避免資金鏈斷裂,造成債務危機。
(六)完善內部監管制度,有效發揮內部審計職能。隨著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財務環境日趨復雜化、多元化,要求高校財務必須建立健全科學而合理的監督和管理制度。從預算編制、預算執行、預算調整,到報銷程序、審批制度,到專項資金管理,再到采購和招投標制度等等,都要建立系統、科學、規范的制度,最大程度地避免管理漏洞。要依據《高等學校財務制度》以及國家其他相關政策法規,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及時修訂補充完善學校內部各種財務制度,建立統一領導、集中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財務管理體制和責任制,保障財務管理高效運行。要重視和發揮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審計工作制度,做到定期審計和專項審計相結合,保證學校內部的一切經濟業務不違背國家的法規政策,防止暗箱操作和舞弊行為。對學校財務年終決算要加強監督,對工程預決算、設備采購等重大專項支出,審計工作可以前置,積極參與。要進一步規范審計工作程序,使審計工作規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審計工作是控制財務漏洞和規避財務風險的最后一道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