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力元 王樹聲

摘要:
中國古代城市的營造是十分注重山水自然的,古人所謂的“天人合一”也恰好體現在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通過對灌縣古城地理環境的梳理,從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角度,來認識灌縣古城的人居環境,進而從山水格局的角度探索古城人居環境的思想,這對今后人居環境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灌縣古城;人居環境;山水
中國古代城市設計十分注重結合山水環境,通過在大尺度空間中對城市山水格局的營造,建立城市的秩序感和良好的視覺感受,形成特征鮮明的城市空間,起到便生利民、安全保障、人文教化的作用。
一、古城形勝——襟江帶水,西北崇山峻嶺,東南平疇沃野
我國自古國土廣袤、山水眾多。中國歷代古都名城皆位于水陸交通便利之地。只有交通便利,才能促進城市的繁榮和居民生活品質的提高,才能充分發揮城市的政治、經濟職能。《管子-乘馬》提出“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①”“水隨山而行,山界水而止”。在城市與山水和諧共生的前提下,背山面水的城池建設格局是我國城市建設的原始方法。
縣志記載:“灌治傍山依水,其嚴固。天造地設而城隍之建,前代以南北為來往康莊,東西為邊腹鎖鍵。雉堞于沙之洲,版筑于邱之麓,未有高距絕頂者,盛朝因地制宜,依險為固,扼西夷之要沖”②。灌縣古城坐落在群山和平川之間,背靠岷山、玉壘山、盤龍山、文筆山,面朝整個成都平原,雄踞都江堰渠首。山色青翠,林木蔥蔥,江水滔滔,山水城林交融。高低錯落,掩映于水聲山色、叢林綠樹之中。
二、古城要塞——蜀之屏障,川西鎖陰,保障軍事邊陲
中國古代城市設計十分注重結合山水環境,也就是“形勝③”。中國古代城市的選址往往是基于這種整體的“形勝思想”來考慮的。古人選擇在大尺度的空間形態下建立山水格局,將人文思想與儒家禮制融入其中,形成特征鮮明的城市空間,起到安全保障、人文教化的作用。
岷江上游地區自古就是蜀之屏障,沿岷江可直趨成都。松潘、茂墳不穩,則成都震動,全蜀不安。灌縣西北方位有著名的松茂古道,在古代是通往蜀地之外“蠻夷”所在地區的通道,全長近350公里,相當于現今從成都到宜賓的距離之長。而在歷史上,松茂古道因是松潘和茂縣連接成都平原的唯一交通要道而得名,因而也成為古代中國西南的一條經濟大動脈,內地平原和西北境外的物資均通過松茂古道,在灌縣和松潘縣進行集散。同時松茂古道還促進著漢人與境外“蠻夷地區”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松茂古道接壤藏區之后再向外延伸,可以與吐蕃相連,最后直至尼泊爾及印度地區。得益于在歷史上發揮的巨大作用,松茂古道也成為了“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麝香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松茂古道,將商品運送到成都平原,同時也將軍情傳達,現在在古城的玉壘關,就是當年城池修筑,玉壘關是古代屏障川西平原的要隘,其充分利用地形,其營建的目的是為了登高望遠,可放哨巡查敵情。依據地勢建立城池,體現了古人對山水的利用 ,這道關口是在成都平原與川西北高原之間加上的一把鎖,被譽為“川西鎖鑰”,其確立了成都平原的安全性。
三、古城自然資源——天府源頭,福及成都平原,六山一水三分田
自從人類逐水而居, 就開始了與水打交道的歷史。而水利工程的出現,則標志著一直在人水關系中處于被動地位的人開始占據了主動。盡管這種主動后來曾一度打破了人水和諧的平衡關系,但這種人水關系的革命性變化卻是人類主體意識覺醒的必然結果。春秋戰國之際,是中國歷史上生產力大發展、社會大變革和文化空前繁榮的時代,都江堰的創建與傳承,正是以李冰為代表的治水先賢,在總結前人治水經驗的基礎上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則,根據特殊的的地理環境和水流態勢,度勢建堰。古城“因堰建城,因堰而興”。
灌縣西北為山地,東南為成都平原,境內山岳、丘陵、平原呈階梯狀分布,形成了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通過都江堰無壩引水的作用,使得整個成都平原衣食無憂。
四、古城人文——依山面水,坐攬景致風光,抒發山水之情
在中國萬里大地之上,屹立著眾多山峰,縱橫著千萬河流,因此孕育而生的山水文化,也具備了悠久而豐富的多樣性,對中國的城市風貌也產生了千絲萬縷的影響。在古人與山水共存的千百年間,出于古代中國人對大自然最本能的敬畏與尊重,漸漸形成了以山水崇拜形式為主的早期宗教。在此基礎上誕生出的山水文化,造就了異于西方思維方式的獨特創作靈感,山水所激發出中國人對理想的描繪與構建,啟發了無數文人墨客們對融心于山水之間的向往,更影響了古人們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取向,也逐漸產生了對山水文化的審美意識。
古代人在山水美學的影響下,城市景觀從自然山水之中取得佳妙的背景、襯托、層次、輪廓以及借景、對景,從而與自然山水建立呼應關系,突破其有限空間的限定。我國古代水城市著力追求一種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賞心悅目的景觀環境。灌縣古城以城北的玉壘山、文筆山、盤龍山等作為城市的背景與襯托,并形成重巒疊嶂、多層次的天際輪廓線,增加景深與距離感;其次,它以河流水面作為城市前景,形成平遠開闊的視野。
歷代的人居環境都是從山、水、城、人的角度相互考慮,相互影響,由此才建立了古城。所以緊緊圍繞山水格局,地域特色,以人為核心,以山、水、城為骨架的的人居環境是不變的,這不僅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更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
【參考文獻】
[1]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王樹聲.黃河沿岸晉陜歷史城市人居環境營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2006
[3][清]乾隆51 年《灌縣志》
注釋:
①《管子·乘馬篇》.原文:“凡立國都……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
②[清]乾隆《灌縣志》.卷二.原文:“灌治傍山依水,其嚴固。天造地設而城隍之建,前代以南北為來往,康莊東西為邊腹鎖鍵。雉堞于沙之洲版,筑于邱之麓,未有高距絕頂者,盛朝因地制宜,依險為固,扼西夷之要沖,尤為備至。”
③《荀子·強國》:“其固塞險,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