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怡

摘要:
揚州地理位置屬于江南,地理、氣候都具江南特點,在中國古典園林的劃分中,揚州園林歸屬江南私家園林,由于揚州的地域情況、文化特色、園林主人的身份、園林發展變遷中的一些政治因素等,揚州園林總體承襲了江南園林的秀雅之風,在此基礎上融合了北方園林的元素,別具特色,有著“南秀北雄”的美譽。
關鍵詞:揚州園林;南秀北雄
揚州雖然地處長江以北的位置,但自古就屬于江南,揚州園林也被歸屬到江南園林的大系統內。由于揚州的地域情況、文化特色、園林主人的身份特征、園林發展中的一些政治因素等,揚州園林在江南園林靈秀的基礎上多了部分北方園林的元素,別具一格,集典雅樸實,宏麗奇巧于一身,有著“南秀北雄”的美譽。
“南秀”體現在整體園林充滿著詩情畫意,“煙雨樓閣”,揚州的水色、柳情,園林主人大都崇文尚學,頗具儒學修養,使得園林充滿了書卷氣……揚州園林“雄偉中寓明秀,是健筆寫柔情,是自成一格的。”
而“北雄”的風格則表現在建筑的大尺度和鮮艷的色彩,山水園的北方氣象,宅園的旱園水作,濃厚的徽州風格等。究其主要原因有園林主人——鹽商的富足,并且祖籍很多為徽州;對皇家園林的模仿、帝王的多次臨幸;以及古代便利的水陸交通等因素。
揚州園林“南秀北雄”的風格有它特定的形成背景:
(1)揚州通南貫北的地域特點是揚州園林“南秀北雄”的前提
揚州南臨長江,北接淮水,東近黃海,西接南京,京杭大運河貫穿南北,歷來就是水陸交通樞紐,南北漕運的咽喉。地理位置雖然位于長江以北,可自古便屬于江南,是名副其實的“江北中的江南”。而水陸交通的樞紐地位使南北文化在不斷的碰撞中擦出火花。
(2)揚州的人文特征是揚州園林“南秀北雄”的根源
揚州曾經是中國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還是國際交往、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埠。康乾時期,揚州地區集中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文人學士中的精英人才,書寫了揚州文化史上極其璀璨的一頁。《揚州畫舫錄》載錄道,清初以來活躍在揚州這片經濟文化沃土上的知名學者不下70人之多,所以揚州具有濃郁的文化氛圍,揚州園林才會襲承一貫的“文人園”風格,到處充滿著詩情畫意。
中國古代沒有專門獨立出來的造園家,大多是畫家參與造園。中國古代的造園家與畫家本來是比較難以區分的。陳從周教授說:“著名的造園家,幾乎皆工繪事。”又說:“不知中國畫理畫論,難以言中國園林。”例如大師級人物計成、張南垣、石濤等人就可以說是二者兼有之。大名鼎鼎的“揚州八怪”的繪畫表現的是它非傳統以及大膽創新的一面,揚州園林通古博今,兼收并蓄,以南方園林的秀雅為本,同時還汲取了皇家園林的風格和制式,甚至還把西方的一些建筑樣式也一并拿來,洋為中用,這些皆是“揚州八怪”特立獨行的畫風體現。在這樣一種豐富多彩的人文環境里,揚州園林創造出了屬于它自己獨特的風格,將南方之秀與北方之雄巧妙地融會貫通,其實這本質上也是一種南北文化的融合。
(3)揚州園林主人的特殊身份是揚州園林南秀北雄的主導
揚州在明清時期成為中國最富饒繁華的城市,這其中鹽商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清代揚州的園林達到其歷史上繁榮的高峰期。它的繁榮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鹽商富賈們對文化的巨大熱情和大力支持,由于古代帝王的多次南巡,鹽商富賈們大力鑿山引水,大力造園,以迎合帝王的志趣,這其中更是流傳下了“一夜造塔”五亭橋“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等等的動人傳說。除了競相造園,富裕的商賈們還不惜高價搜集古今書畫工藝品、天下善本書籍,并且購置學田,創辦書院,捐資府學,在他們的亭園內召集畫家、詩人、思想家、書法家、學者舉辦詩文之會,探討交流學術。揚州鹽商的影響力,幾乎遍及到了揚州文化藝術的大大小小各個方面。曾經有人說過,凡是今天的揚州人引以為榮的那些事物,沒有一樣不跟鹽商有關,如果不是當年鹽商喜愛的事物,都是是憑借鹽商的雄厚財力創造出來的。因為有了鹽商的口腹之欲,才產生了揚州菜;因為鹽商的聲色之儒,才產生了揚州戲;因為鹽商家居裝飾的需要,揚州玉器業和漆器業才得到了如此高度的發展;因為鹽商們安居的需求,揚州的造園術和栽培術才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狀態。
總體上來說,江南園林秀雅清逸,講究詩情畫意的意境,而北方園林則造型器宇軒昂,富麗堂皇,顯得莊嚴矚目。而揚州園林將兩者有機巧妙的結合,秀中顯雄,雄中寓秀。這也是它至今自立于中國園林之林的重要原因。
哲人艾略特曾說:一個不能擁有傳統的民族,同樣不能擁有未來。同樣,在進行園林的創作時,是絕對不能忽略傳統的元素的,不然就沒有未來可言。陳從周先生說:“揚州建筑兼有南北地之長,既有北方之雄偉,復有南方之秀麗。因此在建筑形式方面,應該發揮其地方風格,不能夸蘇式之輕巧,學北方之沉重,正須不輕不重,恰到好處。”這一番評論與敘述為揚州園林的發展指明了很好的道路,揚州園林不管是新建還是復建,都應該把握好這一點。才能永遠不失本色,永遠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屹立在中國園林中。
【參考文獻】
[1]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陳從周.說園.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