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露
摘要:
植物造景在河流景觀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會單獨存在于河流景觀中,必然要與其他景觀要素之間發生關系。而這種關系又恰恰影響著對植物的選擇。
關鍵詞:植物造景;濱河景觀;植物選擇
濱河區是城市環境和城市文化中敏感的區域,它對于人們來說有一種內在的永恒的吸引力。歷史上,人們常常逐河而居,河流是許多城市文明的發源地。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更新,越來越多的河流被污染,濱河環境急劇惡化,導致人們對濱河環境的治理愈加迫切。濱河綠地對于城市來說尤其重要,濱河綠地具有完善和保護生態環境,美化市容市貌,提供休閑游憩場地的作用,還具有衛生、安全、防護等多種直接功能。植物造景在河流景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可能單獨存在于河流景觀中,必然要與其他景觀要素之間發生聯系。而這種關系又恰恰影響著對植物的選擇。因此,在進行城市濱水景觀建設時,如何尊重濱河關系對相關植物做出選擇,從而保護生態平衡,維持濱河自然景觀風貌成為本文的研究目標。
一、水面對植物選擇的影響
城市河流中的水面一般為不規則的帶狀分布,對于植物景觀的營造稍顯局限,不像湖面那么開闊。一般說來,對于河面比較窄的濱河綠地,如揚州的瘦西湖景區,其植物景觀多從縱觀景來考慮,強調縱向線性空間上植物景觀的變化,如形成桃紅柳綠、海棠花溪等景觀。相對于河面相對較寬的濱河綠地,如北京的潮白河,其植物景觀除了縱觀景,在對岸景上也可以處理的比較豐富,注意色彩搭配、季相變化、林冠線的構圖以及水面倒影的效果。
二、道路對植物選擇的影響
城市濱河綠地中的道路形式基本都是沿河流朝向線形分布,形式都比較簡單,一般分為近水道路與遠水道路兩種類型。近水道路側邊植物多以列植形式出現,植物布局應以中小喬木為主,配以低矮灌木,還應根據綠地的體量而有所區別。遠水道路與河水之間一般以綠地間隔,道路兩側植物布局宜疏密有致,從而使視線收放結合、空間富于變化。另外城市濱河綠地中的道路往往長且單一,這便于植物景觀的統一,然而也很容易陷入單調、乏味之中,為了避免這種單一景觀產生的視覺疲勞,可以考慮在植物種類上作一些變化,如每四五百米變化一種基調植物,或者結合道路出入口或交叉口,出現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植物景觀,形成一種韻律和節奏感。
三、駁岸對植物選擇的影響
植物景觀可以使單調的駁岸發生許多奇妙的變化,城市河流中一般存在兩種駁岸形式:自然式和規則式,針對不同駁岸植物的選擇和種植形式不一樣,其景觀效果也有很大差別。
自然式駁岸是坡度相對較緩主要是針對保持自然狀況下的駁岸。這種駁岸的植被組成包括:沉水植物——浮生植物——挺水植物——草地——灌木——林地。在水流相對較為平緩的區域,可以采用菖蒲、蘆葦、香蒲、水蔥等水生植物;在水流湍急的區段,種植柳樹、楊樹、水杉等喜水林作物。自然式駁岸岸邊的植物最忌同種類、同規格、等距離種植,應配合河岸線的進出,形成層次豐富、疏密有致的景觀。
規則式駁岸是城市河流中最常見的一種駁岸形式,其線條直硬,景觀效果一般比較差。在這種駁岸形式的濱河綠地中,常應用植物材料進行軟化,如在水中種植挺水或浮水植物,如荷花、香蒲、睡蓮等,或者在岸邊種植藤本或蔓性植物,如五葉地錦、迎春等,讓植物的線條打破規則式駁岸的僵硬感。
一些水位變化比較大的城市河流,常常在市區段采用直立式人工駁岸,人工駁岸是在防洪要求較高要求的情況下,采用相對自然的人工處理模式,采用豎向上的硬質景觀河軟質景觀的相互滲透性以及臺階式的分層處理,將駁岸處理成既能滿足基本的防洪強度需求,又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地滿足生態功能的方式。對于這種駁岸,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可適當進行改造,如處理成梯形或復式駁岸,這樣在坡面上可以適當進行植物綠化,如種植草皮、草本花卉或低矮的小灌木等,一方面可以軟化硬質景觀,另一方面如果遇到重大汛情時,后期也便于恢復。
四、建筑小品對植物選擇的影響
城市濱河綠地中的建筑小品一般比較少,在市區的一些濱河綠地中主要是公共服務性建筑及景觀性亭廊等;在近郊及遠郊的城市濱河綠地中,為了最大程度地減少人類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干預,建筑應當進一步弱化。植物造景中,應根據周邊建筑的功能及形式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對于景觀性強的建筑,植物主要采取襯托的形式,一般來說建筑后可種植高大的、顏色單一的背景樹,如國槐、法桐等,建筑側面宜用觀賞性強的植物,如玉蘭、桂花等,而建筑前一般考慮體量矮小的花灌木或草本花卉,如南天竹、杜鵑等,這樣通過植物景觀的營造一方面將建筑主體突出,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軟化了建筑冷硬的邊角。
五、橋對植物選擇的影響
橋在河流景觀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成分,它們形態萬千,有的古樸雅致、有的時尚大氣、有的宛如玉帶、有的形似蛟龍,往往很遠便成為視覺的焦點、畫面的重心,因而對于橋來說,植物景觀常常起到一個襯托及軟化的作用。
相對于緊貼水面的棧橋類,常常配以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蓮、蘆葦、香蒲等,但具體種類視橋的風格和濱河綠地整體風格而定,以豐富水面層次、使橋體與水面的銜接不那么生硬,切忌將植物塞填得過滿;對于跨度不大,體量較小的橋,一般考慮在橋的一端或者兩端種植一些觀賞價值較高的植物,植物的體量要與橋體相協調,橋的基部可用低矮的灌木、藤本或草本進行適量的遮擋,從而起到一定的軟化作用;對于跨度較大的大型橋梁,植物對其起到的景觀作用較弱,一般在橋兩端叢植或群植樹叢,作為一個整體景觀出現。
六、結語
植物造景在濱河綠地中占據重要地位,如何處理好濱河關系對植物選擇的影響將是關鍵。因此,在選擇景觀植物進行設計時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進行植物篩選,同時認真考慮空間與濱河的關系,以營造各種適宜的景觀空間。
【參考文獻】
[1]李尚志.水生植物造景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劉濱誼.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4
[3]郭春華,李宏彬濱水植物景觀建設初探[J].中國園林,2005(04)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