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強
摘要:
楚國在我國歷史長河中,文學、藝術、娛樂、科技等方面都達到一定的高峰,成為名副其實的華夏文明的中堅和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對楚國文化進行分析,重點是楚國的服飾文化,并就楚國文化對東漢服飾的影響展開敘述。
關鍵詞:楚國;文化;東漢;服飾
楚國是我國歷史上周朝時期南方的一個諸侯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里,楚國的先人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無數令全世界矚目的光輝楚文化。戰國時期,楚國的文化藝術達到了巔峰,對后世影響源遠流長,尤其是對東漢的服飾文化影響較為深遠。東漢的服飾形成和發展前后共經歷了將近四百年時間,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大背景前提下,漢代的服飾整體表現特征都有相應的區別。東漢服飾的整個發展進程也不是平穩遞進或者直線式的,發展的過程中有相對較為穩定的時候,也有出現轉折或者突變的時候。楚國是追隨包括周初“冠服制度”的“禮治秩序”體系。基于這樣的基礎,楚國服飾的發化和周代的服裝制度有一些相同性,但是楚國服飾又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和其獨特的藝術感染力。雖然在我國整個歷史的服飾變遷中,楚國服飾并不是最具創造力的,但是其對后代的服飾文化影響較大。
一、楚國文化概述
楚文化是由楚地楚族人民所創造的,瑰麗多彩且具有獨特風格的南國文化,在中華民族文明統一的進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從不計其數,珍貴的出土文物中,我們能感受到楚服飾文化傳遞出來的浪漫主義風格及精神。楚文化在形成初期,因其得到自主自由發展,并沒有像中原文化那樣被主流意識所禁錮及干涉,所以其浪漫氣質和原始風味得以流傳,故形成了與中原文化很很大區別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楚文化。鼎盛時期的楚文化作為南方文化的代表,曾與北方的中原漢族文化并駕齊驅,且楚文化下的服飾藝術與中原文化相比,也極具不同特色。首先,情感奔放的楚文化,表現了對生命的強烈熱愛。楚文化圖案中有太陽、火等標識,這些標識充分的展現了對精神自由的渴望和熱愛生命的浪漫主義氣息,這些圖案與當時漆器器皿的邊飾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楚文化中的圖案整體變化多端,更表達出了其所蘊含的多層次的生命意識。其次,鬼神、祭祀等標識也在楚文化的圖案出現。最后,楚文化的服飾藝術也極具特色,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發型及發飾。楚人發型有發髻、撥發、垂髻三種發式。楚墓中發現出土的發笄就與盤髻發式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發笄具有固定發髻和裝飾作用的功能。頭發的疏密在中國傳統的審美意識里是判斷女子健康美貌的標準之一,所以頭發的濃密也是楚女子的追求目標。楚人發髻也體現著楚人愛好幻想,生性豪放的浪漫主義態度。二是衣服。楚文化中的女服非常寬敞華麗,曳地的長裙,衣領斜交著,延結褶疊于背后,腰系白色寬絲帶,服飾的帽子在頷下結帶,圓頂結纓,極具異國風情。不斷發展的楚國紡織業以及和服飾生產相關的手工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楚服飾文化的發展,而這些楚服飾中也在某一個層次上折射出了楚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氣質。
二、楚國文化中的服飾藝術
楚國在建國之初,國弱民貧,地處于偏僻荒蕪之所,且歷經二百多年的諸侯混戰戰爭,待至戰國時期,其已是有百著萬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國。國勢由弱到強的變化,讓此時期的楚人自而然地形成了一種無比信念,楚國人覺得這是“天佑上民”的結果。楚國人作為上天保佑的上等民,他們就自認為自身比其他民族與自然親近溝通更容易,從而讓楚民更加熱愛自己的生命與國家,并覺得自己有權利和能力去擁有享用世間所有的一切美好事物。這點在著名的詩人屈原的作品中,可以窺見一斑,飄忽無定的眾神,邀游九天的飛龍,這些充分表達了屈原本人豐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藝術氣質。處于原始社會的楚人,用著超人豐富的想像力彌補著知識能力的不足,他們幻想自己具有頂天立地的氣魄和勇氣,是火神的子孫。精神生活方面,楚人也散發著濃厚的神秘氣質,這些都表了楚人渴望擺脫各式束縛,自由自在生活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楚人服飾也蘊藏著其內在濃郁的藝術氣質。楚服飾多采用透氣輕薄羅紗,款式修長,并以寬腰帶束腰;衣服彰顯身份并追求舒適感,同時以稍微硬挺的錦作邊線以防止輕薄面料纏身而造成行動上的不便,這些楚服飾獨特的風格,就是由于楚人有著獨特的觀念和審美體驗,更是一種精神上和理想上的對于美的追求的表達。
三、楚國文化對東漢服飾的影響
東漢服飾發展是漢代服飾發展的高潮期,這與楚國文化對其影響是分不開的,東漢服飾在繼承了楚服基礎上,隨著社會發展一步步演變發展的。西漢到東西的服飾發展是個持續變化的過程。漢初的服飾是繼承楚國服飾及秦代服飾基礎,對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區域服飾進行整合以后,繼而形成了漢代較為穩定的服飾文化。這種文化一旦發展形成相對穩定的局面,并且被人們所接受,就成為民族的文化分支,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而發展。伴隨著人們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不斷變化,服飾也會隨之進行變化。
西漢和東漢時期,整個服飾發展呈現出兩次飛躍式的發展,這和戰國楚服的影響有莫大的關系。首先是在西漢末期和東漢末期,主要體現為服飾的樣式風格變化。西漢初期的服飾基本是繼承和延續了楚國服飾的樣式形狀,深衣下擺裹束的很緊,特別是裹束的衣服圍繞身體好多圈的深衣,是完全繼承了戰國楚服的形制。但是這類服飾只在西漢初期時,流行了很短的一段時間,到西漢中期時基本就不再出現了。西漢初期的女子發型是以背后或者頭后挽髻為主要形式,也還曾經流行過背后挽髻并且留出一縷頭發的頭發樣式。男子冠式也是繼承了先秦楚冠形式,僅戴冠,除了軍人以外,不見戴巾幘。西漢早期的服飾受楚服影響較深,整體服飾較為簡單樸素,出表現出拘謹和嚴肅、內斂美,但整體的風格稍顯沉悶。到了西漢中期,服飾在初期服飾的基礎上稍有發展和改變。和楚國最大的改變就是,深衣和衣裙下擺沒有像楚服那樣束縛的太緊,對于裹束好多圈的深衣形制基本不再出現,女子的背后挽髻發型也不再現,而主要變成了頭后挽髻。到了西漢晚期,服飾隱約出現了重大變化的苗頭,主要體現為女子的發式出現了頭頂挽髻,這在之前是從未出現的,而服飾的風格也開始以合體作為主流。因此,西漢的晚期是是漢服重要轉折期,也成為漢服發展第一次高潮期。
東漢服飾和西漢服飾相比,其風格則大為不同。到了東漢,其服飾一改西漢的內斂、束裹、拘謹風格,而是轉變成為寬松的、活潑的和自由的風格,對服飾的追求體現出了個性所在。東漢的女子發式全部是在頭頂高髻,而且發髻的樣式也更為豐富,主要有三髻、雙髻和單髻等,發髻的裝飾也很繁雜,諸如插簪花、多笄、包巾、戴勝或者帶布條等,少數貴族的女子還流行起戴假發。男子的發式也多為戴巾幘或者進賢冠,或者巾幘和冠相互組合進行搭配。東漢前期服飾如果還只是在繼承楚服的基礎上得到了一些延伸,那么東漢的后期,其服飾風格就不僅僅是延伸了,而是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改良”。東漢后期,服飾更加的體現出了個性,衣服的衣身及袖子做的特別寬大,服飾種類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因此,東漢末期服飾的發展是漢代服飾發展的第二個高峰。
四、結語
東漢時期是中國漢代服飾走向完善并且正式確立的一個重要時期。東漢服飾的發展與楚國文化息息相關,在歷經楚國服飾和西漢服飾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個性化的改革和發展。因此,東漢服飾的發展和楚國文化息息相關。
【參考文獻】
[1] 張正明. 楚文化史中國文化史叢書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 《后漢書》志十三,3270 頁,中華書局,1965
[3] 黃能馥,陳娟娟. 中國服飾史[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 彭浩. 楚人的紡織與服飾[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5] 徐蕊.漢代服裝色彩的考古學研究[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 社科版) 2011(03)
[6] 趙輝.楚辭文化背景研究[M] .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7]皮道堅. 楚藝術史[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