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紅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國際經貿】
中美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及原因分析
劉 紅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隨著中美經貿合作的不斷深入發展,近年來兩國雙邊貿易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通過對2002—2012年中美貿易商品結構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得知,美國對中國主要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中國對美國主要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雙邊貿易結構呈現互補性,同時在機電產品領域存在一定的產業內競爭。從資源稟賦、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升級等方面闡釋了兩國貿易商品結構變化的原因,并對中美貿易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中美貿易;商品結構;資源稟賦;產業結構
201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達4.16萬億美元,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中美經貿地位的演變不僅關系到中美雙方,對世界經貿形勢也將產生重大影響。據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3年美國貨物進出口額為38457.1億美元,美中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5624.5億美元,占美國進出口總額的14.6%。近十年來,中美雙邊貿易額不斷增長,美中貿易逆差也在不斷擴大,2013年達3184.2億美元,占美國全年貿易逆差的近一半,中國多年來始終保持美國貿易逆差第一來源國。中國作為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雙邊貿易往來頻繁,貿易不平衡加深,貿易摩擦也呈現出不斷加劇的態勢。因此,深入剖析中美雙邊進出口商品結構,對于探索中美貿易不平衡及貿易摩擦加劇的深層次原因、推動雙邊貿易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筆者根據聯合國USCOMTRADE數據庫,對2002-2012年中輸美商品數據進行統計,得出以下結論:
1.2002 -2012年,中輸美出口額前五位的商品大類保持不變,分別為:機電產品;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花、人發制品;賤金屬及其制品;鞋、帽、傘、杖、鞭及其零件;以家具、玩具為主的雜項制品。
2.11 年間,機電產品所占比重不斷提高,由37.47%上升至46.40%,上升幅度較大,出口額占對美出口總額的近一半,是第一大類出口產品;紡織類商品為第二大類出口商品;除機電產品之外的四類主要出口商品所占比重維持在30%以上,但近年來一直呈下降趨勢。
3.出口額排前五位的商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紡織、賤金屬、塑料、橡膠及其制品和家具、玩具等。另一類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如機電產品。中輸美的機電產品主要為通訊設備和家用電器,如手機、便攜式電腦、電視機、收錄音機、微波爐和家用電動器具等,出口產品大多為低科技含量的低附加值產品,高新技術類機電產品所占比重不高。
據美國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中輸美前幾位產品保持不變,其中機電產品所占份額同比增長3.9%,其他幾類產品變化不大(具體見表1)。

表1 2002—2012年中輸美前五位出口產品占比情況(%)
2002年,美輸中出口額排前五位的商品為機電產品、化工產品、運輸設備、光學儀器和塑料、橡膠及其制品。2012年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出口額前五位的商品分別為機電產品、植物產品、運輸設備、化工產品和光學儀器。據美國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美對中出口額前三位商品為機電產品、運輸設備和植物產品,分別占比19.3%、18.9%和14.0%。近年來,美輸中商品結構變化呈現以下特點:1.2002年,美對中出口的機電產品一枝獨秀,所占比重為41.02%,而近年來該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與其他主要出口產品差距已不斷縮小;2.植物產品取代塑料、橡膠及其制品,成為美輸中主要產品;3.2012年的數據顯示,美輸中前五位商品除植物產品外,其他都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

表2 2002—2012年美輸中前五位出口產品占比情況(%)
2002年至今,中美雙邊貿易商品結構總體表現為美國不斷向中國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中國主要向美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呈互補型貿易結構,但仍存在一定的產業內競爭,機電產品是中美雙邊進出口的最主要產品,所不同的是中輸美機電產品份額逐年增長,美輸中機電產品份額逐年下降。探索中美貿易商品結構變化的深層次原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解釋:
1.兩國資源稟賦差異
根據資源稟賦理論,各國生產要素的豐裕程度不同,即存在相對稟賦差異,由此產生的價格差異引致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相對豐裕;美國屬于資本、技術豐裕型國家,這決定了中美貿易互補型商品格局。盡管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增長,但短期內還無法趕上歐美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美兩國的資源稟賦現狀還將維持很長一段時間??梢?,中美雙邊貿易結構總體呈穩定發展態勢。
此外引人關注的是,近年來植物產品一躍成為美輸中的重要產品。這歸根于美國農業機械化、高水平運作,轉基因技術的廣泛應用,從而使得美國農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高,而不能簡單地劃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中美雙邊貿易商品結構還是由兩國資源稟賦所決定的。
2.產業轉移引致雙邊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
產業轉移理論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隨著美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逐漸淘汰了低端機電產品的生產環節,而將相關產業轉移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從而使得雙邊機電產品貿易表現為產業內貿易。
盡管機電產品是中美雙邊貿易的第一大類產品,但中美相互出口的機電產品存在很大差異,美輸中機電產品以大型計算器設備及零部件、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為主,代表當今世界領先技術、工藝、制造水平;而中輸美的機電產品主要以家電產品、輕工業日用品為主。兩國間的機電產品貿易存在一定的競爭,更多表現為互補性。產業內貿易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中美貿易摩擦。
3.伴隨中國產業結構升級,輸美商品結構趨于優化
中輸美主要有兩類產品,一類是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如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另一類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紡織品、輕工業品。如表1所示,對美輸出機電產品比重逐年提高,由37.47%上升到46.40%,而紡織類、家具和玩具類、賤金屬類和鞋、帽類產品出口份額由2002年的37%下降到2012年的31%。盡管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美國市場仍然具有很大優勢,但是近年來來自墨西哥、越南、老撾等國的競爭壓力不斷加劇。在外部競爭壓力增大和內部產業結構升級的新形勢下,中國對美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產品結構趨于優化。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巨大的市場和難以估量的發展潛力,美國作為世界經濟和科技最發達的國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促進兩國貿易持續健康發展,將對世界經濟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梢灶A見的是,中美兩國經濟對彼此的依賴性還將繼續增強,下文對雙邊經貿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1.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經濟陷入低迷狀態,隨著美國經濟復興計劃的實施,2013年以后美國經濟開始出現溫和復蘇跡象。美國國內的失業率開始降低,消費者購買力穩步增強,市場也更加活躍,這為中國擴大對美出口市場份額奠定了更加廣泛的基礎??梢灶A見,今后幾年中美雙邊貿易額還將繼續擴大,與此同時,美中貿易逆差也將繼續擴大。
2.我國經濟水平和科技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短期內還無法徹底改變中美貿易格局,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產品仍將是中國輸美的主要產品,但是不排除少數領域(如通訊設備)生產技術能與美國抗衡。
3.2013 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中美貿易地位發生重大轉變,美國希望繼續保持其貿易強國的地位,會不斷對中國施壓,中美間的貿易摩擦還將隨之增加。
[1]馬萍,師范錚.中美貿易失衡深層次原因分析及中國的應對措施[J].稅務與經濟,2013(2):38-42.
[2]劉紅.中美貿易摩擦的新趨勢及原因分析——基于中美商品結構的視角[J].對外經貿實務,2013(8):41-44.
[3]畢晶.新形勢下美國對外貿易政策走向及中國應對策略[J].國際貿易,2013(5):20-24.
(責任編輯:張彤彤)
F74
A
2095-3283(2014)09-0008-03
劉紅(1977-),女,江西峽江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貿易保護。
本文受2013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貿易商品結構的美國對華貿易救濟演變趨勢研究”(項目編號:2013SJB790029)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