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鑾
(榆林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陜西榆林719000)
【國際經貿】
福建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基于協整檢驗與脈沖響應函數
吳建鑾
(榆林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陜西榆林719000)
基于1981—2012年福建省GDP及進出口相關數據,運用協整檢驗和脈沖響應函數對福建省進口貿易、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出口貿易、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三者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長期來看,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均能促進經濟增長;短期來看,出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進口貿易抑制經濟增長,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動態的負反饋修正關系。
對外貿易;經濟增長;協整;脈沖響應
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問題長期以來都是經濟學界探討的熱點問題。學術界關于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存在三種觀點:一種是對外貿易“有利論”,即經濟學家羅卜特遜和R·納克斯于1937年提出的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學說;一種是對外貿易“有害論”,即拉丁美洲經濟學家普雷維什和辛格所支持的“中心---外圍論”;最后一種是對外貿易“中性論”,即美國經濟學家克拉維斯提出的“貿易是經濟增長的侍女”的觀點,三種觀點的并存使學者們在理論上出現了嚴重分歧。因此,國內外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哈佛大學的杰弗里·薩赫和安德魯·華納通過比較實行對外開放的發展中國家和實行封閉經濟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得出了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結論。國內學者陳家勤(1999)通過對進出口依存度、進口GDP增長彈性的研究得出進口增長對GDP增長有較大促進作用的結論;林毅夫等(2001)通過建立聯立方程組,得出了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具有較大促進作用的結論;石傳玉等(2003)通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得出了短期內出口促進經濟增長、長期內進口與出口共同促進經濟增長的結論。從上述學者的研究結論不難發現:盡管各自選用的方法不同,結論也不同,但可以發現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這一普遍認同的結論。我國幅員遼闊,由于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不同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等都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在不同的省份可能存在不同的數量關系。
雖然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但是大部分學者并沒有從對外貿易結構,即沒有同時考慮進口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而多是局限于把進出口總額看成是一個整體研究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本文認為進口和出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很可能是不一樣的,如果僅用進出口總額一個指標研究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很可能會掩蓋進口或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而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經濟一直保持快速增長態勢,1981年福建省GDP僅為105.62億元,2012年達19701.7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30年間增長了35倍。與此同時,福建省省作為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對外貿易發展迅速,1981年進出口貿易總額僅為10.83億元,2012年達9843.5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30年間增長了173倍,較GDP增長更為迅猛。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對外貿易高速增長的大環境給福建省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然而與之伴隨的貿易環境惡化也對福建省對外貿易發展提出了挑戰。本文旨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運用協整分析和脈沖響應函數等方法將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同時引入到模型中,分析福建省進口貿易、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議。
本文選擇福建省每年的GDP總額作為衡量福建省經濟增長的指標,用符號GDP表示;考慮到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同影響,將年出口貿易總額和年進口貿易總額同時引入模型作為對外貿易的衡量指標,分別用ex和im表示,三個指標單位均為億元人民幣。基于數據可得性,選取樣本數據為1981-2012年的年度數據,數據來源于2013年《福建統計年鑒》。
繪制GDP、ex和im折線圖可看出在樣本區間內GDP、ex和im三個變量均大致呈對數趨勢增長,且2001年我國加入WTO后ex和im的增長更為迅速。為了將數據線性化和消除異方差的影響,根據經驗做法分別對這三個變量取對數,記為lnGDP、lnex、lnim。取對數后的折線圖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lnGDP、lnex、lnim三個變量大致呈線性趨勢,且走勢基本一致,在帶狀區間內波動。

圖1 lnGDP、lnex、lnim對應時序圖
本文實證分析部分使用協整分析和脈沖響應函數對福建省進口貿易、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數量關系進行了分析。
(一)數據平穩性檢驗
計量經濟學的經典模型都是建立在數據平穩性基礎上的,如果對不平穩的數據直接建模會導致出現虛假回歸而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在建模前對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是必要的。本文選取最為常用的ADF檢驗對序列lnGDP、lnex和lnim及其各自的一階差分序列DlnGDP、Dlnex和Dlnim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的平穩性檢驗

不平穩Dlnim -2.914003 0.0062*lnim -2.7832 0.0723平穩
從表1可以看出,序列lnGDP、lnex和lnim均為非平穩序列,而其一階差分序列都是平穩序列,所以lnim、lnex、lnGDP都是一階單整序列I(1),即滿足協整檢驗的條件,下面討論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二)變量間的協整分析與誤差修正模型
2O世紀8O年代初,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Granger提出了協整概念。協整是指對那些本身非平穩的時間序列變量,如果它們的某種線性組合是平穩的,則這種線性組合反映了變量之間長期均衡關系,即協整關系;在短期內,由于隨機因素的干擾,這些變量可能偏離均衡位置,而誤差修正模型(ECM)則被用來分析長期均衡的偏離程度,并顯示出對于這種偏離的調整信息。協整檢驗常用的方法有E-G兩步法和Johansen檢驗法,本文選用Johansen檢驗法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

表2 變量間的協整檢驗
由表2可知,在5%的水平下,變量lnim、lnex、lnGDP三個變量間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協整方程的表達式如式(1)所示。

從協整方程可以看出:變量lnex和lnim前的系數在5%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對殘差項進行ADF檢驗得出ADF值為-5.389,小于臨界值,說明殘差項是平穩的,進一步說明了協整關系的存在。協整方程表明福建省的進口貿易、出口貿易和GDP之間存在一種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由變量lnex和lnim前的系數為0.735和0.132可以看出:就長期來看,福建省出口貿易、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向變動關系,即出口和進口越多,越有利于GDP增長。出口貿易對GDP的彈性為0.735,即表明福建省年出口額每增長1個百分點,GDP可增長0.735個百分點;進口貿易對GDP的彈性為0.132,進口額每增加1個百分點,GDP可增長0.132個百分點。這說明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較進口更為顯著。
模型(1)的誤差修正模型(ECM)如式(2)所示。

根據誤差修正模型可以求得殘差項εt,對殘差項進行正態性、懷特異方差和LM檢驗,結果表明殘差序列滿足無自相關、正態性和無異方差假定,說明殘差是白噪聲序列。模型中各解釋變量的系數符合經濟意義,這說明兩個模型都具有效性,可用于基本分析。
從模型(2)可以看出,進口貿易增長率的彈性系數為0.044,不顯著,說明本期進口增長率對本期GDP增長率雖然有正的影響但影響效果不顯著;出口貿易增長率的彈性系數為0.092并且顯著,這表明本期出口的增長率對本期GDP的增長率有顯著影響,出口增長率每增長1個百分點GDP增長率則增長0.092個百分點;這更加說明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誤差修正項的系數為負數,這是符合經濟意義的,若上期lnGDPt>ln^GDPt,則本期經濟系統會產生一個負向的作用,若lnGDPt<ln^GDPt,則進行正向修正,修正力度均為0.041,這個負反饋修正作用使得進口貿易、出口貿易和GDP三個變量能夠長期達到均衡狀態。這些修正作用可能來自于政府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和企業等微觀經濟實體對市場反映的總和。
(三)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基于向量自回歸(VAR)模型,為了更好地觀察福建省進口貿易、出口貿易與GDP之間的動態關系,可以考察系統的脈沖響應函數。脈沖響應函數描述的是在隨機誤差項上施加一個標準差大小的新信息(Innovation)沖擊后對內生變量的當期值和未來值所帶來的影響。
從上面分析知模型具有良好的動態結構性質,下面嘗試用脈沖響應函數來識別變量的一個單位的擾動是如何通過模型影響其他變量的。圖2和圖3是基于漸進解析法模擬得到的脈沖響應函數曲線,橫軸代表響應函數的追蹤期(本文選為30年),縱軸代表被解釋變量對解釋變量的響應程度。

圖2 lnGDP對lnex一個標準差沖擊的響應
首先,觀察GDP對出口貿易的響應情況,從圖2可以看出GDP對出口貿易的一個標準差擾動的響應在前20年中處于一個正向的波動過程,其經濟意義是出口一個標準差的波動,對其后4年GDP的促進作用呈逐年遞增趨勢,從第8年開始其對GDP的促進作用呈逐年遞減趨勢。盡管GDP在短時期內存在波動,但出口貿易一直促進GDP增長,這一結論進一步支持了協整中出口促進GDP增長的實證分析結果,也說明了出口與GDP之間存在密切的長期關系,其經濟意義在于福建省政府促進經濟發展的目標可以通過實行長期的出口鼓勵政策得以實現。
其次,從圖3可以看出,GDP對進口貿易的一個標準差擾動的響應在前l5年中也是處于一個波動過程,但與出口貿易不同的是在頭3年時間首先產生一個負向的響應,其經濟意義意味著短期內進口產品的增加會導致GDP減少。這是由于進口導致了福建省內資本的外流從而降低了省內GDP。但是可以看到3年后GDP對進口呈正的響應且逐年增加,在第6年達到最大值,其經濟意義是進口的商品和服務是福建省不能生產的,因此進口非但沒有對福建省的生產形成替代效應,相反對這些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有效配置了福建省的資源,進一步擴張了生產規模的,從而促進了GDP增加;也可能是因為進口了高新技術,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了省內經濟發展,從而使GDP增加。然而,不論是高新技術的推廣還是進口資源類產品對本省經濟的帶動作用都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顯現,如圖2和圖3所示一個負的響應后再呈現出正的響應。正的響應在第6年達到最大值后便開始逐年下降,在15年后呈現出比較穩定的正向響應并且持續時間較長。這說明進口貿易與GDP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其政策含義表明福建省政府要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就要保持適當的進口規模和優化進口商品結構。
本文利用福建省1981-2012年的年度時間序列數據,運用協整分析、脈沖響應函數等方法對福建省出口貿易、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福建省出口貿易、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2.長期來看,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但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大于進口的促進作用。3.短期來看,出口促進經濟增長,進口會抑制經濟增長。
基于本文實證分析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1.福建省應該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增強外需對經濟增長拉動的穩定性,堅持以質取勝和多元化發展,在保證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逐步實現出口增長方式由創匯型和數量型向效益型和質量型轉變。2.重視科技興貿的作用,通過出口退稅、品牌認證、金融服務等措施,提高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支持企業不斷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知名品牌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3.在擴大出口的同時注重鼓勵引進高新技術產品,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政府、行業組織應該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充分利用外商投資的產業聯系效應和技術外溢效應,逐步實現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轉變,提升福建省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和國際影響力。4.保持貿易政策的長期性和穩定性,確保進口和出口保持適當規模,以促進福建省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1]陳家勤.我國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與外貿扶持政策調整基本取向[J].財貿經濟,1999(6).
[2]郭捷穎.福建進出口貿易分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5(6).
[3]林毅夫,李永軍.必要的修正—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再考察[J].國際貿易,2001(9).
[4]邱德榮,劉家順.河北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6(5).
[5]石傳玉,王亞菲,王可.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3(1).
[6]許培源,茍娟.1996—2005年福建省出口商品比較優勢的實證分析[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08(11).
[7]約翰斯頓,迪納爾多.計量經濟學方法[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2).
[8]張曉峒.EVIEWS實用指南與案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2).
(責任編輯:陳鴻鵬)
F222.3
A
2095-3283(2014)09-0039-04
吳建鑾(1986-),女,福建三明人,助教,應用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統計理論與方法、貿易經濟等。
榆林學院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3GK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