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璐
(東北財經大學,遼寧大連116023)
【金融市場】
美國金融危機及歐債危機后我國國際收支變化及調節措施
申 璐
(東北財經大學,遼寧大連116023)
自2008年以來,美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相繼爆發,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國際需求降低,出口減少,人民幣升值,通貨膨脹的影響,外國資本的跨境流動等,針對新變化提出積極鼓勵進口,改革匯率制度,調整匯率水平,鼓勵企業“走出去”進行對外投資,有效地管理外匯儲備等調節措施。
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國際收支
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不僅直接影響一國貨幣的對外價格,還決定該國在國際金融領域中的地位與實力,是分析一國對外金融關系和國內經濟狀況的重要依據與工具。
長期以來我國的國際收支呈現如下的結構性特征:1.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持續雙順差,使得國際收支總體順差。2.經常賬戶下貨物的持續順差,是形成經常賬戶持續順差的主要來源。3.雙順差形成了超常快速增長的外匯儲備。4.服務和收入逆差逐年擴大,用貿易順差彌補服務和收入逆差,使得經常賬戶順差大幅下降。5.外商直接投資快速增長,是資本與金融賬戶的巨額順差的主要來源。6.外國在華直接投資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嚴重失衡。7.錯誤與遺漏賬戶的方向發生改變,由借方變為貸方再變為借方。
(一)經常項目差額
我國經常項目常年順差,在2007-2008年迅速增長并且達到頂峰,隨著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2009-2010年經常項目順差大幅回落。而在2009年末歐債危機的爆發,使得我國經常項目順差在2011年繼續回落,雖然2012年有所回升,但已經不能與2007-2008年相比。經常項目的順差主要由貿易差額減少引起的,同時服務差額連年逆差(具體見表1)。
(二)資本和金融賬戶差額
我國資本和金融賬戶常年順差,并且迅速擴大,但這一情況在2012年發生逆轉,2013年繼續順差并且額度進一步擴大。資本和金融賬戶的順差主要由金融賬戶下的外商直接投資創造的,2012年的逆差也由金融賬戶逆差引起,因此金融賬戶值得我們關注(具體見表1)。

表1 2005—2013年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簡表單位:億美元
(三)儲備資產變動額
從表2可以看出,連年的“雙順差”使得我國的外匯儲備大幅增加,金融危機并沒有減少我國的外匯儲備。

表2 2005—2013年我國外匯儲備余額 單位:億美元
(一)國際需求降低,出口減少
經常項目的巨額順差主要是由對外貿易失衡引起的,相比于進口,我國更多的是實施出口導向型政策大力鼓勵對外出口。由于我國產品出口價格低廉,政府又采取出口退稅等政策,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很強的競爭力,因此導致了經常項目的巨額順差。但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陷入低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國居民的消費需求,這直接影響了我國出口額。
(二)人民幣相對升值
美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爆發以后,美國和歐洲各國均采取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美元歐元不斷貶值,人民幣被迫升值。人民幣的相對升值削弱了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進一步抑制了我國產品的出口能力。
(三)通貨膨脹的影響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和勞動力價格上漲的影響,我國出現了持續的通貨膨脹,這使得我國出口企業的成本不斷上升,進而導致出口產品價格上升,競爭力下降,由此經常項目順差降低。
(四)外國資本的跨境流動
我國資本與金融賬戶持續順差,尤其是在美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爆發后,順差增長明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實行吸引外資政策,再加上危機后人民幣相對升值以及我國較高的資產預期收益率,致使近幾年在我國的短期資本十分活躍,最終導致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的持續順差。但在2012年我國資本與金融賬戶短暫地出現了一次逆差,這次逆差的出現主要受到“熱錢”跨境大幅流出影響所致。2012年第一季度,隨著國際市場環境轉暖,“熱錢”跨境流出放緩,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在實體經濟增速趨緩、歐債危機繼續發酵、市場避險情緒上升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下,“熱錢”跨境流出加劇,第四季度歐債危機暫緩,“熱錢”流出規模逐步放緩。資本與金融賬戶在2013年又回歸順差。
我國國際收支的持續“雙順差”是極其不經濟的,“雙順差”使我國外匯儲備大量增加,被動投放了大量的基礎貨幣,帶來了巨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因此,政府必須采取措施調節國際收支情況。
(一)積極鼓勵進口
經常項目的巨額順差主要是由于我國出口過多,進口不足造成的。增加進口可以使我國有效地利用國際資源,解決我國國內資源相對匱乏的問題。尤其是在發達國家企業飽受金融危機困擾之時,正是我國引進其先進技術的大好時機。因此政府要逐步放棄“獎出限入”的政策,減少貿易壁壘,如降低部分商品的進口關稅和簡化商品的進口手續,為增加進口提供便利。
(二)改革匯率制度,調整匯率水平
我國現行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使人民幣匯率對美元有很強的依賴性,影響了我國貨幣制度的獨立性。美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使得人民幣被動升值,并且隨著危機的進一步蔓延,人民幣匯率波動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加快推行浮動匯率制度,對我國國際收支平衡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鼓勵企業“走出去”進行對外投資
政府必須充分認識到企業進行對外投資的必要性,要把對外投資放到和引資同樣重要的地位上來。從表1我們清楚地看到我國的資本與金融賬戶持續順差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外商在華投資造成的,相比之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則顯得不足。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外企業需要大量的資本投資,中國企業應該抓住這個寶貴的機遇,與國外具有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企業進行合作。政府要為企業的對外投資提供審批、融資平臺,為企業提供更多的便利和保障。
(四)有效管理外匯儲備
“雙順差”帶來的巨額外匯儲備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伴隨著美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我國面臨外匯儲備縮水的風險。因此要加強外匯儲備管理,使我國外匯儲備資產多元化,采取組合投資的方式規避外匯儲備縮水風險,并利用外匯衍生品對儲備資產進行保值增值。
[1]聞岳春,張河生.近幾年我國國際收支的新變化[J].銀行家,2012(3).
[2]王月溪.解讀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結構特征、形成動因、調整方向及政策建議[J].管理世界,2003(5).
[3]溫玖.我國國際收支順差問題淺析[J].中國商貿,2012(9).
(責任編輯:張彤彤)
F830
A
2095-3283(2014)09-0098-02
申璐(1990-),女,漢族,遼寧大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和公司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