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美,張云霞,史套興,劉 瑋,沃 穎,馬德華
·短篇論著·
駐軍醫院開展對體系部隊呼吸道癥候群監測的探索
李阿美,張云霞,史套興,劉 瑋,沃 穎,馬德華
駐軍醫院;體系部隊;呼吸道疾病;監測
癥候群監測可提供疾病暴發早期的健康相關數據,輔以專業信號檢測方法監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傳染病暴發、流行初期的異常現象[1]。解放軍第三一三醫院地處北方沿海地區,掌握各保障體系部隊大量呼吸道疾病信息資料,是發現呼吸道傳染病異常動態的前沿哨點,其保障的體系部隊在執行寒區訓練、海訓和遠航等任務時,如果預防不當極易導致呼吸系統疾病。為預防和控制呼吸系統疾病在體系部隊的發生和流行,該院對體系部隊開展了呼吸道癥候群監測工作,為防控呼吸道疾病提供科學依據。
長期對體系部隊有計劃、有系統地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發展、動態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等資料,所獲信息及時發送、報告和反饋給體系部隊相關部門,以利于采取適宜的預防、控制等措施。
1.1 呼吸道疾病病例監測 (1)呼吸道癥候群的急性感染表現:發熱(從發病開始有報告和記錄),白細胞數升高、降低或分布異常,寒戰、體溫降低(結合年齡考慮),以上急性感染表現中的任何1項。(2)呼吸道臨床表現:咽部不適、咽干或咽痛,鼻塞、流涕,鼻/咽/喉明顯充血、水腫,咳嗽(新發或咳嗽加重)、咳痰,氣短,聽診呼吸音異常(濕啰音、干啰音、哮鳴音、濁音),胸痛,以上呼吸道臨床表現中的任何1項。(3)肺炎病例:具備上述表現,且胸部X線片提示肺部炎性改變。
1.2 樣本(咽拭子)采集方法 患者坐位,頭后傾,張大嘴,由檢查者用壓舌板固定舌頭。拭子越過舌根到咽后壁及扁桃體隱窩、側壁等處,反復擦拭3~5次,收集黏膜細胞,避免觸及舌、口腔黏膜和唾液。
2.1 野外駐訓 寒區部隊秋冬季野外訓練期間,由于經常處下應激狀態下,官兵上呼吸道正常菌群變化,易發生呼吸道疾病[2]。
2.2 海訓 海訓期間沿海地區氣溫高,官兵體能消耗在,機體免疫力降低,容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感冒居發病首位[3]。
2.3 遠航 遠航期間,因工作、生活環境特殊,如艙室狹小、潮濕、空氣不流通,遠航條件下氣候、時差變化大、體力消耗大、供給相對困難等,艦艇部隊易患呼吸道感染,導致呼吸道傳染病多發。
解放軍第三一三醫院是一所具有隊屬醫院和駐軍醫院雙重職能的綜合醫院,擔負著所在轄區內駐軍的醫療保障任務,醫院設置“一站式”軍人服務診區,具備開展體系部隊呼吸道疾病監測及防控能力。醫院對體系部隊呼吸道癥候群監測工作高度重視,指定醫院感染控制科作為職能科室,負責具體管理,設置了監測信息系統,具有臨床監測和信息收集能力,并獲得駐地市、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技術支持,由市、區CDC進行實驗室檢測和信息反饋。醫院設置監測點和專職護士:設置軍人內科門診分診臺為監測點,便于對患者的有效監測和有針對性地對典型病例進行標本采集;選擇高年資、有高度責任心的護士承擔監測點的相關工作;定崗定人,使采樣技術水平保持常年穩定,減少由采樣水平不一致而引起的誤差[4]。
4.1 標本采集 標本采集是檢測病毒的最基本環節,病毒分離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與標本的采集質量環節[5]。要做好這項工作,需要注意以下以點:(1)有效選擇病例及信息收集。監測醫生或護士發現符合監測標準的患者時,使用統一標準的調查表和送檢單各1份,收集患者的統計學信息、臨床癥狀體征、血常規、臨床生化檢查、影像學檢查、主要治療等,并進行相關標本采集,直至采集到所要求的各類標本份數。(2)建立和完善監測工作流程——操作護士和登記護士工作流程。操作護士,測試體溫,詢問病史,根據“病例定義”選擇病例,咽拭子采集,采樣管信息填寫,核對;登記護士,填寫部隊呼吸道疾病監測登記本,填寫呼吸道癥候群病例信息調查表、發熱呼吸道癥候群標本送檢單(詢問一般信息,必要時監測血壓、脈搏、呼吸,收集檢查結果反饋如血常規、X線片等),核對。(3)獲得部隊患者的配合。在監測診區提供監測相關宣傳冊、宣傳板、圖像,播放視頻等,消除患者的抵觸情緒,取得患者配合。在集中就診日,采樣前與各體系部隊領隊事先溝通,耐心與患者解釋,讓其了解監測的目的和意義。
4.2 標本保存 采樣后的咽拭子頭插入專用微生物傳送管中,傳送管豎立插入試管架,不可橫放或倒置,始終保持咽拭子頭浸泡在保存液中,并置于專用冷藏箱內,盡早進行病毒和細菌檢測。咽拭子標本抵達檢測實驗室前進行病毒檢測的標本,24 h內能進行檢測的可于4℃保存,24 h不能進行檢測的則于-70℃或以下保存。
4.3 標本運送 運送前,由2名護士核對標本信息和采樣登記信息,確定無誤后,填寫標本交接記錄單,將標本放入專用冷藏箱后運送。
4.4 病例監測報告 監測管理人員每日核對、收集、匯總當日監測點的就診總數和呼吸道癥候群病例數,按照不同性質的體系部隊分類登記并保存。
4.5 與市、區CDC的溝通與交流 (1)與市、區CDC和實驗室溝通。主動與CDC技術人員交流信息,互相支持,積極配合各項工作的開展是做好醫院做好監測工作的關鍵保證。通過溝通及時了解體系部隊呼吸道癥候群病原譜監測情況,取得其對醫院監測工作的支持。(2)與體系部隊相關部門溝通。建立“體系部隊呼吸道癥候群監測”綜合信息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和利用。與體系部隊建立常態化聯系,持續為體系部隊防治呼吸道疾病提供技技術支持和科學決策。
4.6 監測工作的質量控制 醫院感染控制科依據監測方案指定專人開展監測工作,定期培訓和考核相關人員,定期檢查和督導監控工作,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表1 2012-2014年體系部隊流感樣病例監測結果
根據以上監測范圍和監測方法,筆者以流感樣病例監測數據為參照,對2012-2014體系部隊流感病毒的監測、分離結果作了總結,見表1。2012-2014年的2個年度中,2013年度(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和2013年度(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采集的流感樣病例咽拭子標本數分別為379、454人次,從中分離的流感病毒陽性數分別為114、151人次,陽性率分別為30.08%、33.26%,2個年度陽性率接近。按季節看,流感樣病例的發病數和分離的流感病毒陽性率較高的是每年1-4月(冬春季),其次是每年7月,符合駐北方地區部隊執行寒區駐訓、夏季海訓、遠航任務的特點。
呼吸道疾病是危害部隊官兵健康的主要疾病[6],合理的監測系統設置是確保監測能力和效率的前提條件。根據得筆者以往的工作經驗,必須充分了解駐地各體系部隊呼吸道傳染病特點、疫情動態與變化規律,建立和完善醫院保障體系部隊呼吸道傳染病病原監測平臺,提高信息共享和利用,加強監測工作的質量控制,才能確保駐地體系部隊呼吸道癥候群監測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從而提高醫院對其所保障體系部隊呼吸道傳染病病原監測能力,為體系部隊防控呼吸道疾病提供科學依據。
本研究是在保證時間分布趨勢類似、人群年齡構成相似的條件下實施的呼吸道監測結果。針對駐軍官兵集體就診時癥候群監測結果不可靠的情況,可以通過判讀以往監測曲線,擇期組成監測分隊下基層進行批量采樣監測。對于體系部隊規模和分布是否合適癥候群監測的問題,筆者建議:可采納多個單位的監測情況,選擇相似的條件,如時間、規模、地理條件、外訓駐地情況等因素進行對比,作為監測的預估,再根據本單位以往的監測情況進行判讀及預測。
[1] 祖榮強,蔡衍珊,秦鵬哲,等.利用綜合醫院門診病例數據開展呼吸道疾病癥候群監測的探討[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0,31(5):554-558.
[2] 馬萍,曾瑩,吳秋梅,等.東北地區部隊士兵應激狀態下上呼吸道菌群變化的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6): 644-646.
[3] 倪敬富,馬忠發,李淑艷.某部海訓期間發病情況分析及防治對策[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02,20(4):304.
[4] 宛紅節.加強管理,做好流感監測哨點醫院工作[J].中國實用醫學,2006,1(6):92-94.
[5] 李小金,謝文.甲型N1H1流感病例排查工作中發熱門診的護理管理[J].全科護理,2012,10(2B):452-453.
[6] 秘淑萍,高東旗.某戰區部隊2001~2010年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分析[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2,24(2):41-43.
R821.89
A
10.3969/j.issn.1009-0754.2014.06.021
2014-09-09)
(本文編輯:施 莼)
100850 北京,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李阿美(工作單位:解放軍第三一三醫院麻醉科)];遼寧省葫蘆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張云霞);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三所(史套興),五所(劉瑋、沃穎);解放軍第三一三醫院感染控制科(馬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