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美
摘 要:淮北市是安徽省乃至黃淮海地區優質高蛋白大豆的重要產區,但多、亂、雜的品種往往造成了大豆單產水平較低,影響了豆農的收益。2013年開展了大豆品種比較試驗,以便篩選出適宜淮北地區種植的優質、高產、抗逆性較強的大豆新品種,為該市及周邊地區大豆品種選擇提供參考。
關鍵詞:淮北市;優質高蛋白大豆;品種比較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9-44-02
大豆作為淮北市的3大糧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6.67萬hm2左右,也是安徽省優質高蛋白夏大豆的主產區之一。但由于種植品種多、亂、雜現象比較明顯,加上豆農的栽培管理技術不規范等,致使大豆單產水平較低,常年單產徘徊在120kg左右,經濟效益較低。為提高淮北市大豆單產水平,篩選出適宜淮北地區種植的優質、高產、抗逆性較強的大豆新品種,筆者2013年開展了大豆品種比較試驗,以便為我市大豆品種選擇提供參考。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大豆品種 試驗品種主要是從淮北地區農資市場和我市育種企業近幾年培育出來的大豆品種中篩選出來的,共17個,分別是徐豆9號、濉科8號、中黃37、徐豆15、皖豆28、濉科928、中黃57、荷豆13、中黃13(ck)、皖宿01-15、濉科9號、合豆3號、中黃42、荷豆12、徐豆14、濉科998和徐豆16。
1.2 試驗點情況 該試驗點安排在淮北市濉溪縣百善鎮現代農業示范區內的安徽柳豐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良繁基地,土地平整,土質為砂姜黑土,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茬為小麥,每667m2產小麥480~550kg。
1.3 試驗設計 17個供試品種隨機排列,不設重復,對照品種為中黃13。每個小區行長33.33m,寬6.00m,小區面積200m2,東西行向,行距25cm,24行區。試驗凈面積3 500m2。
1.4 栽培管理情況 播前旋耕,每667m2底施“15-15-15”復合肥25kg,尿素5kg;6月17日機械精播,每667m2播量5kg;播后澆水1次;播后苗前(6月19日),每667m2用50%乙草胺乳油150g對水50kg進行土壤封閉處理防治1a生禾本科雜草;7月25日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1%甲維鹽乳油1 500倍液噴霧,防治甜菜夜蛾、斜紋夜蛾等蟲害;8月12日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mL+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g+1%甲維鹽乳油50mL對水30kg噴霧,防治豆天蛾、大豆食心蟲、豆莢螟、造橋蟲、蚜蟲和飛虱等蟲害1次;初花期至花期,每667m2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200g對水30kg防治大豆根腐病等病害1次;每667m2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50g對水30kg防治炭疽病1次;8月中旬,因旱情較重,澆水1次;8月中旬~9月中旬,每667m2用98%磷酸二氫鉀200g對水50kg進行葉面噴施3次,每次間隔期10d。
1.5 調查分析方法 (1)調查試驗大豆品種各生育性狀、產量性狀。(2)收獲時,每個品種自最北1行始向南數6行,再自田頭向內截取5m后,再丈量2m取雙行(即取第6行和第7行),數株數,以確定每667m2株數,連續拔取20株,數株粒數,求平均值,經烤種后稱百粒重,計算單產。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物候期分析
2.1.1 氣溫持續偏高 6月中旬~9月下旬平均氣溫比常年高1.7℃,只有9月上旬、下旬低于常年;7月8~13日、8月6~18日分別持續6d和13d的30℃以上的高溫,最高溫度高于35℃;累計積溫3 035.3℃,比常年平均高187.6℃。
2.1.2 干旱少雨 6月中旬~9月下旬降水量346.7mm,比歷年平均少150.1mm;其中,6月中旬~7月下旬持續少雨,降水量137.6mm,比歷年平均少154.9mm;8月5~21日持續17d無雨。
2.1.3 日照充足 6月中旬~9月下旬日照時數794.8h,比常年平均多48.0h。
2.2 生育期個體生長情況分析 大豆苗期遭遇干旱,雖然及時進行了抗旱澆灌,但仍然造成大豆出苗率偏低,整齊度差,長勢弱;花莢期受高溫干旱的影響,部分品種落花落莢現象嚴重,鼓粒期推遲,產量低。出苗率和高溫干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試驗品種的最終產量。個別品種成熟期、產量等也和常年有一定差異。
2.3 品種綜合性狀分析 在本品種比較試驗中,從大豆生長期長短看,各試驗品種熟期均適中,95~105d;從植株高度看,大部分品種株高在50~75cm,高度適中;從株數看,大部分品種每667m2株數在12 000~16 000株,但也有低于10 000株的,如中黃42(9 988株),也有高于18 000株的,如徐豆9號(18 018.9株);從株粒數看,大部分品種平均株粒數在55~90粒,但也有平均株粒數在100粒以上(中黃57,105粒)和低于50粒以下(荷豆12,41.5粒)的品種;從百粒重看,大部分品種百粒重在20g左右,最高為皖宿01-15(24.2g),最低為濉科928(14.8g)。
2.4 產量結果分析 17個試驗品種,9折后實產均在140kg/667m2以上。單產200kg以上的品種有1個,中黃37(205.4kg);單產180~200kg的品種有2個,分別是中黃57(195.3kg)、濉科928(186.0kg);單產160~180kg的品種有8個,分別是徐豆16(179.1kg)、中黃13(178.4kg,ck)、皖豆28(175.1kg)、徐豆9號(172.6kg)、濉科998(171.8kg)、濉科9號(164.9kg)、徐豆15(164kg)、荷豆13(161.7kg);單產160kg以下的品種有6個,分別是中黃42(156.0kg)、合豆3號(152.2kg)、皖宿01-15(147.8kg)、荷豆12(144.3kg)、濉科8號(142.4kg)和徐豆14(142.2kg);單產排在前5位的品種分別是:中黃37(205.4kg)、中黃57(195.3kg)、濉科928(186.0kg)、徐豆16(179.1kg)和中黃13(178.4kg,ck),其中排名前3位的品種單產分別比對照品種增產15.1%、9.5%和4.3%,排名第4位的品種和對照品種產量相當,其他品種單產雖然比對照品種產量低,但在本地遭受嚴重高溫熱害不利氣候的影響下,仍然取得了較好的產量水平(表1)。
3 小結
本試驗因受前期干旱,中期嚴重高溫熱害等不利天氣因素的影響,大豆植株密度、生長量和產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本次試驗的所有品種單產水平均明顯高于本地大田大豆單產水平。由于中黃37、濉科928、徐豆16等品種在本地區種植時,蛋白質含量均在40%以上,為高蛋白大豆品種,因此,推薦高蛋白大豆品種中黃37、徐豆16、濉科928和高產品種中黃57等在本地區種植,種植時,要在穩定株數的前提下,切實采取措施重點攻粒數和增粒重,有利于取得較好的產量。本次試驗的大部分品種均在淮北地區種植多年,雖然有個別品種表現和常年表現略有出入,但仍然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責編:吳祚云)endprint
摘 要:淮北市是安徽省乃至黃淮海地區優質高蛋白大豆的重要產區,但多、亂、雜的品種往往造成了大豆單產水平較低,影響了豆農的收益。2013年開展了大豆品種比較試驗,以便篩選出適宜淮北地區種植的優質、高產、抗逆性較強的大豆新品種,為該市及周邊地區大豆品種選擇提供參考。
關鍵詞:淮北市;優質高蛋白大豆;品種比較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9-44-02
大豆作為淮北市的3大糧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6.67萬hm2左右,也是安徽省優質高蛋白夏大豆的主產區之一。但由于種植品種多、亂、雜現象比較明顯,加上豆農的栽培管理技術不規范等,致使大豆單產水平較低,常年單產徘徊在120kg左右,經濟效益較低。為提高淮北市大豆單產水平,篩選出適宜淮北地區種植的優質、高產、抗逆性較強的大豆新品種,筆者2013年開展了大豆品種比較試驗,以便為我市大豆品種選擇提供參考。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大豆品種 試驗品種主要是從淮北地區農資市場和我市育種企業近幾年培育出來的大豆品種中篩選出來的,共17個,分別是徐豆9號、濉科8號、中黃37、徐豆15、皖豆28、濉科928、中黃57、荷豆13、中黃13(ck)、皖宿01-15、濉科9號、合豆3號、中黃42、荷豆12、徐豆14、濉科998和徐豆16。
1.2 試驗點情況 該試驗點安排在淮北市濉溪縣百善鎮現代農業示范區內的安徽柳豐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良繁基地,土地平整,土質為砂姜黑土,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茬為小麥,每667m2產小麥480~550kg。
1.3 試驗設計 17個供試品種隨機排列,不設重復,對照品種為中黃13。每個小區行長33.33m,寬6.00m,小區面積200m2,東西行向,行距25cm,24行區。試驗凈面積3 500m2。
1.4 栽培管理情況 播前旋耕,每667m2底施“15-15-15”復合肥25kg,尿素5kg;6月17日機械精播,每667m2播量5kg;播后澆水1次;播后苗前(6月19日),每667m2用50%乙草胺乳油150g對水50kg進行土壤封閉處理防治1a生禾本科雜草;7月25日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1%甲維鹽乳油1 500倍液噴霧,防治甜菜夜蛾、斜紋夜蛾等蟲害;8月12日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mL+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g+1%甲維鹽乳油50mL對水30kg噴霧,防治豆天蛾、大豆食心蟲、豆莢螟、造橋蟲、蚜蟲和飛虱等蟲害1次;初花期至花期,每667m2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200g對水30kg防治大豆根腐病等病害1次;每667m2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50g對水30kg防治炭疽病1次;8月中旬,因旱情較重,澆水1次;8月中旬~9月中旬,每667m2用98%磷酸二氫鉀200g對水50kg進行葉面噴施3次,每次間隔期10d。
1.5 調查分析方法 (1)調查試驗大豆品種各生育性狀、產量性狀。(2)收獲時,每個品種自最北1行始向南數6行,再自田頭向內截取5m后,再丈量2m取雙行(即取第6行和第7行),數株數,以確定每667m2株數,連續拔取20株,數株粒數,求平均值,經烤種后稱百粒重,計算單產。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物候期分析
2.1.1 氣溫持續偏高 6月中旬~9月下旬平均氣溫比常年高1.7℃,只有9月上旬、下旬低于常年;7月8~13日、8月6~18日分別持續6d和13d的30℃以上的高溫,最高溫度高于35℃;累計積溫3 035.3℃,比常年平均高187.6℃。
2.1.2 干旱少雨 6月中旬~9月下旬降水量346.7mm,比歷年平均少150.1mm;其中,6月中旬~7月下旬持續少雨,降水量137.6mm,比歷年平均少154.9mm;8月5~21日持續17d無雨。
2.1.3 日照充足 6月中旬~9月下旬日照時數794.8h,比常年平均多48.0h。
2.2 生育期個體生長情況分析 大豆苗期遭遇干旱,雖然及時進行了抗旱澆灌,但仍然造成大豆出苗率偏低,整齊度差,長勢弱;花莢期受高溫干旱的影響,部分品種落花落莢現象嚴重,鼓粒期推遲,產量低。出苗率和高溫干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試驗品種的最終產量。個別品種成熟期、產量等也和常年有一定差異。
2.3 品種綜合性狀分析 在本品種比較試驗中,從大豆生長期長短看,各試驗品種熟期均適中,95~105d;從植株高度看,大部分品種株高在50~75cm,高度適中;從株數看,大部分品種每667m2株數在12 000~16 000株,但也有低于10 000株的,如中黃42(9 988株),也有高于18 000株的,如徐豆9號(18 018.9株);從株粒數看,大部分品種平均株粒數在55~90粒,但也有平均株粒數在100粒以上(中黃57,105粒)和低于50粒以下(荷豆12,41.5粒)的品種;從百粒重看,大部分品種百粒重在20g左右,最高為皖宿01-15(24.2g),最低為濉科928(14.8g)。
2.4 產量結果分析 17個試驗品種,9折后實產均在140kg/667m2以上。單產200kg以上的品種有1個,中黃37(205.4kg);單產180~200kg的品種有2個,分別是中黃57(195.3kg)、濉科928(186.0kg);單產160~180kg的品種有8個,分別是徐豆16(179.1kg)、中黃13(178.4kg,ck)、皖豆28(175.1kg)、徐豆9號(172.6kg)、濉科998(171.8kg)、濉科9號(164.9kg)、徐豆15(164kg)、荷豆13(161.7kg);單產160kg以下的品種有6個,分別是中黃42(156.0kg)、合豆3號(152.2kg)、皖宿01-15(147.8kg)、荷豆12(144.3kg)、濉科8號(142.4kg)和徐豆14(142.2kg);單產排在前5位的品種分別是:中黃37(205.4kg)、中黃57(195.3kg)、濉科928(186.0kg)、徐豆16(179.1kg)和中黃13(178.4kg,ck),其中排名前3位的品種單產分別比對照品種增產15.1%、9.5%和4.3%,排名第4位的品種和對照品種產量相當,其他品種單產雖然比對照品種產量低,但在本地遭受嚴重高溫熱害不利氣候的影響下,仍然取得了較好的產量水平(表1)。
3 小結
本試驗因受前期干旱,中期嚴重高溫熱害等不利天氣因素的影響,大豆植株密度、生長量和產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本次試驗的所有品種單產水平均明顯高于本地大田大豆單產水平。由于中黃37、濉科928、徐豆16等品種在本地區種植時,蛋白質含量均在40%以上,為高蛋白大豆品種,因此,推薦高蛋白大豆品種中黃37、徐豆16、濉科928和高產品種中黃57等在本地區種植,種植時,要在穩定株數的前提下,切實采取措施重點攻粒數和增粒重,有利于取得較好的產量。本次試驗的大部分品種均在淮北地區種植多年,雖然有個別品種表現和常年表現略有出入,但仍然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責編:吳祚云)endprint
摘 要:淮北市是安徽省乃至黃淮海地區優質高蛋白大豆的重要產區,但多、亂、雜的品種往往造成了大豆單產水平較低,影響了豆農的收益。2013年開展了大豆品種比較試驗,以便篩選出適宜淮北地區種植的優質、高產、抗逆性較強的大豆新品種,為該市及周邊地區大豆品種選擇提供參考。
關鍵詞:淮北市;優質高蛋白大豆;品種比較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9-44-02
大豆作為淮北市的3大糧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6.67萬hm2左右,也是安徽省優質高蛋白夏大豆的主產區之一。但由于種植品種多、亂、雜現象比較明顯,加上豆農的栽培管理技術不規范等,致使大豆單產水平較低,常年單產徘徊在120kg左右,經濟效益較低。為提高淮北市大豆單產水平,篩選出適宜淮北地區種植的優質、高產、抗逆性較強的大豆新品種,筆者2013年開展了大豆品種比較試驗,以便為我市大豆品種選擇提供參考。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大豆品種 試驗品種主要是從淮北地區農資市場和我市育種企業近幾年培育出來的大豆品種中篩選出來的,共17個,分別是徐豆9號、濉科8號、中黃37、徐豆15、皖豆28、濉科928、中黃57、荷豆13、中黃13(ck)、皖宿01-15、濉科9號、合豆3號、中黃42、荷豆12、徐豆14、濉科998和徐豆16。
1.2 試驗點情況 該試驗點安排在淮北市濉溪縣百善鎮現代農業示范區內的安徽柳豐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良繁基地,土地平整,土質為砂姜黑土,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茬為小麥,每667m2產小麥480~550kg。
1.3 試驗設計 17個供試品種隨機排列,不設重復,對照品種為中黃13。每個小區行長33.33m,寬6.00m,小區面積200m2,東西行向,行距25cm,24行區。試驗凈面積3 500m2。
1.4 栽培管理情況 播前旋耕,每667m2底施“15-15-15”復合肥25kg,尿素5kg;6月17日機械精播,每667m2播量5kg;播后澆水1次;播后苗前(6月19日),每667m2用50%乙草胺乳油150g對水50kg進行土壤封閉處理防治1a生禾本科雜草;7月25日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1%甲維鹽乳油1 500倍液噴霧,防治甜菜夜蛾、斜紋夜蛾等蟲害;8月12日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mL+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g+1%甲維鹽乳油50mL對水30kg噴霧,防治豆天蛾、大豆食心蟲、豆莢螟、造橋蟲、蚜蟲和飛虱等蟲害1次;初花期至花期,每667m2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200g對水30kg防治大豆根腐病等病害1次;每667m2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50g對水30kg防治炭疽病1次;8月中旬,因旱情較重,澆水1次;8月中旬~9月中旬,每667m2用98%磷酸二氫鉀200g對水50kg進行葉面噴施3次,每次間隔期10d。
1.5 調查分析方法 (1)調查試驗大豆品種各生育性狀、產量性狀。(2)收獲時,每個品種自最北1行始向南數6行,再自田頭向內截取5m后,再丈量2m取雙行(即取第6行和第7行),數株數,以確定每667m2株數,連續拔取20株,數株粒數,求平均值,經烤種后稱百粒重,計算單產。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物候期分析
2.1.1 氣溫持續偏高 6月中旬~9月下旬平均氣溫比常年高1.7℃,只有9月上旬、下旬低于常年;7月8~13日、8月6~18日分別持續6d和13d的30℃以上的高溫,最高溫度高于35℃;累計積溫3 035.3℃,比常年平均高187.6℃。
2.1.2 干旱少雨 6月中旬~9月下旬降水量346.7mm,比歷年平均少150.1mm;其中,6月中旬~7月下旬持續少雨,降水量137.6mm,比歷年平均少154.9mm;8月5~21日持續17d無雨。
2.1.3 日照充足 6月中旬~9月下旬日照時數794.8h,比常年平均多48.0h。
2.2 生育期個體生長情況分析 大豆苗期遭遇干旱,雖然及時進行了抗旱澆灌,但仍然造成大豆出苗率偏低,整齊度差,長勢弱;花莢期受高溫干旱的影響,部分品種落花落莢現象嚴重,鼓粒期推遲,產量低。出苗率和高溫干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試驗品種的最終產量。個別品種成熟期、產量等也和常年有一定差異。
2.3 品種綜合性狀分析 在本品種比較試驗中,從大豆生長期長短看,各試驗品種熟期均適中,95~105d;從植株高度看,大部分品種株高在50~75cm,高度適中;從株數看,大部分品種每667m2株數在12 000~16 000株,但也有低于10 000株的,如中黃42(9 988株),也有高于18 000株的,如徐豆9號(18 018.9株);從株粒數看,大部分品種平均株粒數在55~90粒,但也有平均株粒數在100粒以上(中黃57,105粒)和低于50粒以下(荷豆12,41.5粒)的品種;從百粒重看,大部分品種百粒重在20g左右,最高為皖宿01-15(24.2g),最低為濉科928(14.8g)。
2.4 產量結果分析 17個試驗品種,9折后實產均在140kg/667m2以上。單產200kg以上的品種有1個,中黃37(205.4kg);單產180~200kg的品種有2個,分別是中黃57(195.3kg)、濉科928(186.0kg);單產160~180kg的品種有8個,分別是徐豆16(179.1kg)、中黃13(178.4kg,ck)、皖豆28(175.1kg)、徐豆9號(172.6kg)、濉科998(171.8kg)、濉科9號(164.9kg)、徐豆15(164kg)、荷豆13(161.7kg);單產160kg以下的品種有6個,分別是中黃42(156.0kg)、合豆3號(152.2kg)、皖宿01-15(147.8kg)、荷豆12(144.3kg)、濉科8號(142.4kg)和徐豆14(142.2kg);單產排在前5位的品種分別是:中黃37(205.4kg)、中黃57(195.3kg)、濉科928(186.0kg)、徐豆16(179.1kg)和中黃13(178.4kg,ck),其中排名前3位的品種單產分別比對照品種增產15.1%、9.5%和4.3%,排名第4位的品種和對照品種產量相當,其他品種單產雖然比對照品種產量低,但在本地遭受嚴重高溫熱害不利氣候的影響下,仍然取得了較好的產量水平(表1)。
3 小結
本試驗因受前期干旱,中期嚴重高溫熱害等不利天氣因素的影響,大豆植株密度、生長量和產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本次試驗的所有品種單產水平均明顯高于本地大田大豆單產水平。由于中黃37、濉科928、徐豆16等品種在本地區種植時,蛋白質含量均在40%以上,為高蛋白大豆品種,因此,推薦高蛋白大豆品種中黃37、徐豆16、濉科928和高產品種中黃57等在本地區種植,種植時,要在穩定株數的前提下,切實采取措施重點攻粒數和增粒重,有利于取得較好的產量。本次試驗的大部分品種均在淮北地區種植多年,雖然有個別品種表現和常年表現略有出入,但仍然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責編:吳祚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