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利
摘 要:阜南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其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適宜種植小麥和大豆,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種植模式以小麥-夏大豆為主。該文從阜南種植環境與麥茬還田的作用入手,從麥茬處理、種子選擇與肥料搭配、機械化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對麥茬夏大豆高產栽培技術進行介紹,以供農民參考。
關鍵詞:夏大豆;高產栽培;麥茬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9-47-02
阜南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其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適宜種植小麥和大豆,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種植模式以小麥-夏大豆為主。但是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小麥越豐收、機械化留下的麥茬越高,給下茬種植大豆帶來的土地處理、麥茬銷毀等困難越多,有的農民采取火燒麥茬的方式解決土地耕種的問題,造成了大量的環境污染和火災隱患,對資源也是極大的浪費。為了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阜南縣的農業工作者深入田間,到一線深入調查,借鑒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通過與專家、學者以及崗站的共同努力,總結出麥茬夏大豆的高產栽培技術,下面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介紹。
1 阜南種植環境與麥茬還田的作用
1.1 阜南種植環境 阜南縣隸屬安徽省阜陽市,有耕地97 867hm2,素有“名優特產縣”、“天然資源庫”之稱,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本地區主要以崗地、坡地、灣地為主,呈“大平小不平”特征。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春季氣溫偏低,秋季氣溫偏高。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有小麥、大豆、薯類等,主要的種植模式為小麥-夏大豆。
1.2 麥茬還田的作用 麥茬還田不僅可以有效的保土保墑,提高土壤有機質和碳氮元素,積累營養,促進地力更新,而且麥秸覆蓋在下茬作物上還能有效提高土壤抗雨板結能力,減少水土流失、促進植株出苗整齊、生長健壯,提高作物的播種質量和穩定增產,實現節本增效,同時還可以減少因秸稈焚燒造成的環境污染,使農業生產良性循環。
2 高產栽培技術
經過試驗,應用麥茬夏大豆高產栽培技術每667m2增產12~15kg,節約成本60元/667m2以上,大豆增產10%,水分、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不僅增加了經濟效益,同時還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2.1 麥茬處理 使用聯合收割機收獲小麥,要求秸稈留茬不宜超過20cm,秸稈粉碎長度不宜超過10cm,如果麥茬處理達不到要求可使用秸稈粉碎機將其繼續粉碎1~2次,然后均勻拋灑在田里。
2.2 種子選擇與肥料搭配 選擇適宜本地區種植的籽粒飽滿、抗病能力強、高產優質的種子,如中黃13號、皖豆24、合豆3號、徐豆16等。在種子播撒之前為提高種子的抗病能力和避免根瘤病的發生,應提前對種子進行處理,將根瘤菌劑用土或水稀釋后均勻的攪拌,10~12h后播種使用。為了避免底墑不足,合理搭配好667m2施種肥的比例,一般以復合肥為主,氮磷鉀的比例為1∶1∶1,每667m2施肥10~15kg。
2.3 機械化播種 播種時間一般在6月上旬至中旬,不宜超過6月15日,在此期間進行播種,越早產量越高。根據地力情況和土質狀況選擇機型,有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SY-2型”播種機、山東大華旋耕播種機、河南豪豐旋耕播種機等。機械化播種可以將種床整備、秸稈地表橫移、排草、播種、施肥、覆土鎮壓、農業噴掃、病蟲害防控、化學調控、除草、秸稈移回覆蓋還田等融為一體。不僅可以減少重復勞動作業、減輕勞動強度,充分利用秸稈資源,避免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同時還可以改善種床條件,增加土壤含水量,使大豆出苗整齊,生長茁壯,加快植株生長發育速度,優化產量構成。在機型選好后要對機器播種的行距、粒距、深度等進行調整,一般3行播種、行距40cm、粒距8~10cm、播種深度在4~7cm、播種量3.5kg/667m2,安排好排種,合理控制播量,避免缺穴,測量好株行距以及施肥的比例,確保深度一致、播種均勻、肥料適宜,同時還應注意農藥噴灑口的噴灑位置和農藥噴灑量的控制。播種機通過作業先將覆蓋在土地上的秸稈和根茬拋灑在機械操作道的一側,并將種子均勻的播撒在土地中,然后在返程作業時將拋灑的麥秸稈拋回覆蓋在播完種的土地上。在操作的過程中應保護好大豆的種粒,避免出現脫皮、損壞等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將種床準備、側深施肥、精密播種、覆土鎮壓、覆秸等多重工序一次性完成。
2.4 田間管理 在大豆進入2~3片復葉期時,應對其進行密度控制,及時間苗、定苗、補苗。在間苗時應挑選小苗、病苗、弱苗、雜苗、疙瘩苗等;如果缺苗應避開暴曬天氣和正午進行移栽補苗。同時在3~4片復葉期時,進行中耕松土除草工作。播種后出苗前可使用都爾、乙草胺等化學除草劑封閉土表;出苗后可根據雜草的類型使用除草劑,禾本科雜草可使用高效蓋草能,闊葉雜草可使用虎威等進行處理。為給大豆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在不同的生長階段進行合理的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增施磷鉀肥補施氮肥,每667m2施土雜肥2 000kg,磷酸二銨10kg,鉀肥15kg。大豆進入復葉期、結莢初期和灌漿期,可補施葉面肥。除草處理在播種后和出苗后各進行1次,以有效控制雜草的生長。大豆進入快速生長期時,為避免植株徒長,可在初花期噴施多效唑進行控制,防止倒伏;如果地力不夠可在大豆進入盛花期時適量增加尿素、磷酸二氫鉀和硼、鋅微肥等,防止肥料不足造成早衰。阜南7~9月降水量較大、太陽光照強,此時正值大豆進入花莢期和鼓粒期,根據氣候的變化合理調整澆灌量,避免造成干旱和水澇。大豆進入開花結莢期時,需要大量的水,應及時補充水份,提高大豆產量。
2.5 病蟲害防治 麥茬夏大豆栽培易發生各種病蟲害,應及時進行防控。常見病害有根腐病、胞囊線蟲病、霜霉病;常見蟲害有蠐螬、豆稈黑潛蠅、蚜蟲、食心蟲、豆莢螟、造橋蟲等。大豆蚜蟲可使用10%蚜虱凈2 000倍藥液噴霧防治;豆天蛾可使用BT粉500倍液或用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或阿維菌素噴霧防治;大豆食心蟲可使用敵敵畏熏蒸或菊酯類農藥、阿維菌素噴霧防治;豆莢螟可使用40%氧化樂果1 500倍或用90%晶體敵百蟲1 000倍液或阿維菌素噴霧防治。銹病、枯萎病、葉斑病、病毒病可使用病毒A加50%托布津或代森鋅,500~600倍液噴霧防治。
參考文獻
[1]曹金鋒,趙雙進,高廣居,等.夏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正交試驗研究[J].大豆科技,2009(1):25.
[2]李洪博.夏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6(1):29-30.
[3]趙俊峰.夏大豆高產栽培技術規程[J].種業導刊,2013(6):17-18.
[4]劉坤俠.麥后夏大豆高產栽培技術[J].大豆科技,2011(6):52.
(責編:吳祚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