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在水稻土主要土種上建立定位監測實驗和選擇代表類型農戶田塊3~5a一輪回跟蹤施肥調查,能較全面了解耕層理化性狀的變化特征和通過施肥調控對耕層養分所起的平衡效果,以致不斷修正區域配方,可以降低測土成本,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準確率和到位率。
關鍵詞:水田;土種;養分動態;太湖縣
中圖分類號 S15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9-87-03
太湖縣位于皖西南邊陲,大別山南麓,是一個以種植水稻為主的山區農業縣,也是首批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縣之一,目前已進入整建制推進省級示范縣之列。該縣自2005年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以來,緊緊圍繞“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導”5個核心環節進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1]。筆者從定位監測點和配方施肥肥效跟蹤農戶田塊調查等數據入手,總結分析太湖縣水田主要土種的養分變化情況,探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對耕層養分產生的平衡效果,為下一步更有效實施該項目提供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定位監測點實驗 根據安徽省土肥總站對耕地質量建設的要求,2009年在太湖縣內面積最大的有代表性的潴育型水稻土上建立了2個定位監測點:一個是國家級監測點,在境內東南圩坂區的新倉鎮南安村砂泥田土種上,代表面積0.8萬hm2;另一個是省級監測點,在境內西北山區的彌陀鎮白洋村麻砂泥田土種上,代表面積0.91萬hm2。2個監測點合計代表面積1.71萬hm2,占全縣水田面積的83.79%。
1.1.1 土樣采集 每年最后一季作物收獲后,用取土鉆按“S”形布點,采集耕層15個樣點混勻,用四分法縮減至1kg左右帶回室內風干備用。化驗微量元素的土樣用特制的木質取樣鏟,保證在混勻、攤涼過程中不接觸金屬、報紙等,以免被污染。
1.1.2 化驗方法 按照《全國耕地土壤監測技術規程》規定的土壤測試方法進行,建點第1、3、5年份化驗耕層全量、速效大量與微量元素等項目,建點第2、4年份只化驗耕層速效大量元素等項目。
1.1.3 種植制度 按照太湖縣水田主要耕作制度安排茬口,其中:山區以稻油與稻肥(閑)輪作,圩坂區以稻油與稻麥(肥、閑)輪作。
1.1.4 栽培管理 每茬作物都選擇當地主推品種,施肥量以目標產量和地力水平來確定,按面積過秤下田、推薦用量(見表1)。施肥技術以“根層養分調控理論”為核心,其中,氮素管理采用把握總量和實時、實地因苗診斷精確監控技術;磷鉀采用恒量監控技術;中微量元素做到因缺補缺[2]。
1.2 配方施肥肥效跟蹤農戶調查 從2005年實施項目開始,我們選擇了3個有代表性鄉鎮隨機抽取100戶農戶進行配方施肥肥效跟蹤調查。按每3a一輪回原則,于2008年、2011年秋收后在原采樣田塊采集耕層混合土樣進行化驗分析,跟蹤配方施肥技術到位率和配方施肥對耕層營養元素變化的影響。采樣、化驗方法、施肥推薦等與定位監測點基本一致。
2 結果與分析
2.1 定位點監測結果 以新倉、彌陀2個監測點為例,對不同年份的耕地養分進行監測,結果見表2、表3。
2.1.1 耕層大量元素的變化 從定位監測數據看:新倉監測點耕層5a陽離子交換量、全P、全K趨于穩定;全N、有機質、堿解N、有效P分別下降了18.81%、12.18%、12.58%和36.36%;速效K、緩效K分別上升了40%和6.53%(表2)。彌陀監測點耕層5a陽離子交換量、全P、全K趨于穩定;全N、有機質分別下降了3.89%和2.43%;堿解N、有效P、速效K分別上升了3.2%、40%和8.33%(表3)。這是由于新倉監測點是采用“穩N、控P、增K”施肥技術,而彌陀監測點是采用“穩N、增P、增K”施肥技術所致,有機質下降是由于有機肥料投入不足造成的,新倉監測點還與稻麥耕制加速有機質分解有關。
2.1.2 耕層中、微量元素的變化 從監測結果看,耕層中量元素有效硫、硅等呈下降趨勢,其中新倉監測點分別下降了14.58%和12%(表2);彌陀監測點分別下降了7.5%和8.11%(表3)。這可能是由于高濃度配方肥的推廣,導致以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為主要補充來源的硫、硅得不到有效補充;微量元素有效B、Zn保持在低位較缺水平,這是由于在因缺補缺時采用了“基施和葉面噴施”相結合的措施,盡可能降低因補施不當造成微量元素在耕層富集造成毒害的風險。
2.1.3 耕層其它性狀的變化 從pH值測定結果看,2個監測點pH值都趨于穩定,表明沒有酸化跡象(表2、3)。從耕層厚度和容重2項指標看,新倉監測點由于機械化作業導致耕層厚度增加了17.65%,容重下降了9.7%(表2);彌陀監測點耕層厚度和容重保持穩定,也沒有出現板結現象(表3)。
2.2 代表農戶跟蹤調查結果 從代表農戶跟蹤調查結果看,江塘鄉黃泥田耕層6a間除全N下降了8.15%外,有機質、堿解N、有效P、速效K、有效Zn、有效B以及pH值均趨于穩定;晉熙鎮砂泥田耕層6a間有機質、全N、堿解N、有效P、有效Zn分別上升了18.49%、10%、12.5%、35.71%、114.13%,速效K下降了18.57%,有效B和PH值穩定;彌陀鎮麻砂泥田6a間除有機質、全N分別上升了6.14%和9.76%外,其他指標均趨于穩定(表4)。這說明,太湖縣三大主要土種耕層養分變化受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到位率的影響,雖沒有達到人為調控的預期平衡效果,但也基本處于穩中向好態勢。與普查數據比較,三大土種耕層有機質、全N、有效P、有效Zn、有效B穩中有升,其中有效P上升最快,達到91.67%~150%;速效K呈下降態勢,達到11.27%~19.74%;pH值穩定。這是由于20a一直沿用土壤普查成果,導致長期重施N、P肥,輕施K肥,補施微量元素肥料而帶來的后果(山區麻砂泥田因受運輸成本的影響,農民施肥水平較低,且很少使用單質磷肥,耕層有效P難以得到補充,故一直處于極低水平徘徊)。跟蹤農戶實際施肥量調查結果見表5。
3 結論與建議
(1)以作物目標產量和地力水平確定施肥種類與數量,以“根層養分調控理論”為核心,開展“調氮、調磷、調鉀、調中、微量元素”等施肥技術服務,則耕層養分含量將向著人為調控的預期轉化,最終達到既滿足持續高產穩產的需要,又不對生態環境構成威脅這一新的要求。
(2)以定位監測施肥實驗與選擇代表類型農戶施肥跟蹤調查(且3~5a一輪回跟蹤采樣)的“點、面”結合的方法,能較全面的了解耕層養分動態,降低測土成本,準確指導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應用。
(3)要不斷修正區域配方,堅定“大配方、小調整”的技術模式,才能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準確率和到位率。區域大配方可直接根據N、P2O5、K2O推薦用量進行計算。例如:低磷低鉀區,一季稻目標產量要達到500kg/667m2,N、P2O5、K2O推薦用量分別為13kg/667m2(基肥占總量的40%為5.2)、5kg/667m2、7kg/667m2(基肥占總量的60%為4.2),則基施配方肥各養分占總養分的比例為0.36∶0.35∶0.29,以45%含量為基準,區域配方可設置為16∶16∶13。則每667m2基施32.5kg配方肥料,再追施尿素17kg、鉀肥4.7kg即可達到上述推薦用量與配比。
(4)有機質提升行動要常態化,這是改善耕層理化性狀最有效的措施,也是發揮配方施肥調控效果的保障措施。
參考文獻
[1]施愛枝,孫炳林,周學軍,等.太湖縣測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農技推廣,2007,12:30-31.
[2]張福鎖,陳新平,陳清,等.中國主要作物施肥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2:2-5.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摘 要:通過在水稻土主要土種上建立定位監測實驗和選擇代表類型農戶田塊3~5a一輪回跟蹤施肥調查,能較全面了解耕層理化性狀的變化特征和通過施肥調控對耕層養分所起的平衡效果,以致不斷修正區域配方,可以降低測土成本,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準確率和到位率。
關鍵詞:水田;土種;養分動態;太湖縣
中圖分類號 S15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9-87-03
太湖縣位于皖西南邊陲,大別山南麓,是一個以種植水稻為主的山區農業縣,也是首批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縣之一,目前已進入整建制推進省級示范縣之列。該縣自2005年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以來,緊緊圍繞“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導”5個核心環節進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1]。筆者從定位監測點和配方施肥肥效跟蹤農戶田塊調查等數據入手,總結分析太湖縣水田主要土種的養分變化情況,探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對耕層養分產生的平衡效果,為下一步更有效實施該項目提供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定位監測點實驗 根據安徽省土肥總站對耕地質量建設的要求,2009年在太湖縣內面積最大的有代表性的潴育型水稻土上建立了2個定位監測點:一個是國家級監測點,在境內東南圩坂區的新倉鎮南安村砂泥田土種上,代表面積0.8萬hm2;另一個是省級監測點,在境內西北山區的彌陀鎮白洋村麻砂泥田土種上,代表面積0.91萬hm2。2個監測點合計代表面積1.71萬hm2,占全縣水田面積的83.79%。
1.1.1 土樣采集 每年最后一季作物收獲后,用取土鉆按“S”形布點,采集耕層15個樣點混勻,用四分法縮減至1kg左右帶回室內風干備用。化驗微量元素的土樣用特制的木質取樣鏟,保證在混勻、攤涼過程中不接觸金屬、報紙等,以免被污染。
1.1.2 化驗方法 按照《全國耕地土壤監測技術規程》規定的土壤測試方法進行,建點第1、3、5年份化驗耕層全量、速效大量與微量元素等項目,建點第2、4年份只化驗耕層速效大量元素等項目。
1.1.3 種植制度 按照太湖縣水田主要耕作制度安排茬口,其中:山區以稻油與稻肥(閑)輪作,圩坂區以稻油與稻麥(肥、閑)輪作。
1.1.4 栽培管理 每茬作物都選擇當地主推品種,施肥量以目標產量和地力水平來確定,按面積過秤下田、推薦用量(見表1)。施肥技術以“根層養分調控理論”為核心,其中,氮素管理采用把握總量和實時、實地因苗診斷精確監控技術;磷鉀采用恒量監控技術;中微量元素做到因缺補缺[2]。
1.2 配方施肥肥效跟蹤農戶調查 從2005年實施項目開始,我們選擇了3個有代表性鄉鎮隨機抽取100戶農戶進行配方施肥肥效跟蹤調查。按每3a一輪回原則,于2008年、2011年秋收后在原采樣田塊采集耕層混合土樣進行化驗分析,跟蹤配方施肥技術到位率和配方施肥對耕層營養元素變化的影響。采樣、化驗方法、施肥推薦等與定位監測點基本一致。
2 結果與分析
2.1 定位點監測結果 以新倉、彌陀2個監測點為例,對不同年份的耕地養分進行監測,結果見表2、表3。
2.1.1 耕層大量元素的變化 從定位監測數據看:新倉監測點耕層5a陽離子交換量、全P、全K趨于穩定;全N、有機質、堿解N、有效P分別下降了18.81%、12.18%、12.58%和36.36%;速效K、緩效K分別上升了40%和6.53%(表2)。彌陀監測點耕層5a陽離子交換量、全P、全K趨于穩定;全N、有機質分別下降了3.89%和2.43%;堿解N、有效P、速效K分別上升了3.2%、40%和8.33%(表3)。這是由于新倉監測點是采用“穩N、控P、增K”施肥技術,而彌陀監測點是采用“穩N、增P、增K”施肥技術所致,有機質下降是由于有機肥料投入不足造成的,新倉監測點還與稻麥耕制加速有機質分解有關。
2.1.2 耕層中、微量元素的變化 從監測結果看,耕層中量元素有效硫、硅等呈下降趨勢,其中新倉監測點分別下降了14.58%和12%(表2);彌陀監測點分別下降了7.5%和8.11%(表3)。這可能是由于高濃度配方肥的推廣,導致以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為主要補充來源的硫、硅得不到有效補充;微量元素有效B、Zn保持在低位較缺水平,這是由于在因缺補缺時采用了“基施和葉面噴施”相結合的措施,盡可能降低因補施不當造成微量元素在耕層富集造成毒害的風險。
2.1.3 耕層其它性狀的變化 從pH值測定結果看,2個監測點pH值都趨于穩定,表明沒有酸化跡象(表2、3)。從耕層厚度和容重2項指標看,新倉監測點由于機械化作業導致耕層厚度增加了17.65%,容重下降了9.7%(表2);彌陀監測點耕層厚度和容重保持穩定,也沒有出現板結現象(表3)。
2.2 代表農戶跟蹤調查結果 從代表農戶跟蹤調查結果看,江塘鄉黃泥田耕層6a間除全N下降了8.15%外,有機質、堿解N、有效P、速效K、有效Zn、有效B以及pH值均趨于穩定;晉熙鎮砂泥田耕層6a間有機質、全N、堿解N、有效P、有效Zn分別上升了18.49%、10%、12.5%、35.71%、114.13%,速效K下降了18.57%,有效B和PH值穩定;彌陀鎮麻砂泥田6a間除有機質、全N分別上升了6.14%和9.76%外,其他指標均趨于穩定(表4)。這說明,太湖縣三大主要土種耕層養分變化受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到位率的影響,雖沒有達到人為調控的預期平衡效果,但也基本處于穩中向好態勢。與普查數據比較,三大土種耕層有機質、全N、有效P、有效Zn、有效B穩中有升,其中有效P上升最快,達到91.67%~150%;速效K呈下降態勢,達到11.27%~19.74%;pH值穩定。這是由于20a一直沿用土壤普查成果,導致長期重施N、P肥,輕施K肥,補施微量元素肥料而帶來的后果(山區麻砂泥田因受運輸成本的影響,農民施肥水平較低,且很少使用單質磷肥,耕層有效P難以得到補充,故一直處于極低水平徘徊)。跟蹤農戶實際施肥量調查結果見表5。
3 結論與建議
(1)以作物目標產量和地力水平確定施肥種類與數量,以“根層養分調控理論”為核心,開展“調氮、調磷、調鉀、調中、微量元素”等施肥技術服務,則耕層養分含量將向著人為調控的預期轉化,最終達到既滿足持續高產穩產的需要,又不對生態環境構成威脅這一新的要求。
(2)以定位監測施肥實驗與選擇代表類型農戶施肥跟蹤調查(且3~5a一輪回跟蹤采樣)的“點、面”結合的方法,能較全面的了解耕層養分動態,降低測土成本,準確指導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應用。
(3)要不斷修正區域配方,堅定“大配方、小調整”的技術模式,才能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準確率和到位率。區域大配方可直接根據N、P2O5、K2O推薦用量進行計算。例如:低磷低鉀區,一季稻目標產量要達到500kg/667m2,N、P2O5、K2O推薦用量分別為13kg/667m2(基肥占總量的40%為5.2)、5kg/667m2、7kg/667m2(基肥占總量的60%為4.2),則基施配方肥各養分占總養分的比例為0.36∶0.35∶0.29,以45%含量為基準,區域配方可設置為16∶16∶13。則每667m2基施32.5kg配方肥料,再追施尿素17kg、鉀肥4.7kg即可達到上述推薦用量與配比。
(4)有機質提升行動要常態化,這是改善耕層理化性狀最有效的措施,也是發揮配方施肥調控效果的保障措施。
參考文獻
[1]施愛枝,孫炳林,周學軍,等.太湖縣測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農技推廣,2007,12:30-31.
[2]張福鎖,陳新平,陳清,等.中國主要作物施肥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2:2-5.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摘 要:通過在水稻土主要土種上建立定位監測實驗和選擇代表類型農戶田塊3~5a一輪回跟蹤施肥調查,能較全面了解耕層理化性狀的變化特征和通過施肥調控對耕層養分所起的平衡效果,以致不斷修正區域配方,可以降低測土成本,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準確率和到位率。
關鍵詞:水田;土種;養分動態;太湖縣
中圖分類號 S15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9-87-03
太湖縣位于皖西南邊陲,大別山南麓,是一個以種植水稻為主的山區農業縣,也是首批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縣之一,目前已進入整建制推進省級示范縣之列。該縣自2005年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以來,緊緊圍繞“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導”5個核心環節進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1]。筆者從定位監測點和配方施肥肥效跟蹤農戶田塊調查等數據入手,總結分析太湖縣水田主要土種的養分變化情況,探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對耕層養分產生的平衡效果,為下一步更有效實施該項目提供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定位監測點實驗 根據安徽省土肥總站對耕地質量建設的要求,2009年在太湖縣內面積最大的有代表性的潴育型水稻土上建立了2個定位監測點:一個是國家級監測點,在境內東南圩坂區的新倉鎮南安村砂泥田土種上,代表面積0.8萬hm2;另一個是省級監測點,在境內西北山區的彌陀鎮白洋村麻砂泥田土種上,代表面積0.91萬hm2。2個監測點合計代表面積1.71萬hm2,占全縣水田面積的83.79%。
1.1.1 土樣采集 每年最后一季作物收獲后,用取土鉆按“S”形布點,采集耕層15個樣點混勻,用四分法縮減至1kg左右帶回室內風干備用。化驗微量元素的土樣用特制的木質取樣鏟,保證在混勻、攤涼過程中不接觸金屬、報紙等,以免被污染。
1.1.2 化驗方法 按照《全國耕地土壤監測技術規程》規定的土壤測試方法進行,建點第1、3、5年份化驗耕層全量、速效大量與微量元素等項目,建點第2、4年份只化驗耕層速效大量元素等項目。
1.1.3 種植制度 按照太湖縣水田主要耕作制度安排茬口,其中:山區以稻油與稻肥(閑)輪作,圩坂區以稻油與稻麥(肥、閑)輪作。
1.1.4 栽培管理 每茬作物都選擇當地主推品種,施肥量以目標產量和地力水平來確定,按面積過秤下田、推薦用量(見表1)。施肥技術以“根層養分調控理論”為核心,其中,氮素管理采用把握總量和實時、實地因苗診斷精確監控技術;磷鉀采用恒量監控技術;中微量元素做到因缺補缺[2]。
1.2 配方施肥肥效跟蹤農戶調查 從2005年實施項目開始,我們選擇了3個有代表性鄉鎮隨機抽取100戶農戶進行配方施肥肥效跟蹤調查。按每3a一輪回原則,于2008年、2011年秋收后在原采樣田塊采集耕層混合土樣進行化驗分析,跟蹤配方施肥技術到位率和配方施肥對耕層營養元素變化的影響。采樣、化驗方法、施肥推薦等與定位監測點基本一致。
2 結果與分析
2.1 定位點監測結果 以新倉、彌陀2個監測點為例,對不同年份的耕地養分進行監測,結果見表2、表3。
2.1.1 耕層大量元素的變化 從定位監測數據看:新倉監測點耕層5a陽離子交換量、全P、全K趨于穩定;全N、有機質、堿解N、有效P分別下降了18.81%、12.18%、12.58%和36.36%;速效K、緩效K分別上升了40%和6.53%(表2)。彌陀監測點耕層5a陽離子交換量、全P、全K趨于穩定;全N、有機質分別下降了3.89%和2.43%;堿解N、有效P、速效K分別上升了3.2%、40%和8.33%(表3)。這是由于新倉監測點是采用“穩N、控P、增K”施肥技術,而彌陀監測點是采用“穩N、增P、增K”施肥技術所致,有機質下降是由于有機肥料投入不足造成的,新倉監測點還與稻麥耕制加速有機質分解有關。
2.1.2 耕層中、微量元素的變化 從監測結果看,耕層中量元素有效硫、硅等呈下降趨勢,其中新倉監測點分別下降了14.58%和12%(表2);彌陀監測點分別下降了7.5%和8.11%(表3)。這可能是由于高濃度配方肥的推廣,導致以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為主要補充來源的硫、硅得不到有效補充;微量元素有效B、Zn保持在低位較缺水平,這是由于在因缺補缺時采用了“基施和葉面噴施”相結合的措施,盡可能降低因補施不當造成微量元素在耕層富集造成毒害的風險。
2.1.3 耕層其它性狀的變化 從pH值測定結果看,2個監測點pH值都趨于穩定,表明沒有酸化跡象(表2、3)。從耕層厚度和容重2項指標看,新倉監測點由于機械化作業導致耕層厚度增加了17.65%,容重下降了9.7%(表2);彌陀監測點耕層厚度和容重保持穩定,也沒有出現板結現象(表3)。
2.2 代表農戶跟蹤調查結果 從代表農戶跟蹤調查結果看,江塘鄉黃泥田耕層6a間除全N下降了8.15%外,有機質、堿解N、有效P、速效K、有效Zn、有效B以及pH值均趨于穩定;晉熙鎮砂泥田耕層6a間有機質、全N、堿解N、有效P、有效Zn分別上升了18.49%、10%、12.5%、35.71%、114.13%,速效K下降了18.57%,有效B和PH值穩定;彌陀鎮麻砂泥田6a間除有機質、全N分別上升了6.14%和9.76%外,其他指標均趨于穩定(表4)。這說明,太湖縣三大主要土種耕層養分變化受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到位率的影響,雖沒有達到人為調控的預期平衡效果,但也基本處于穩中向好態勢。與普查數據比較,三大土種耕層有機質、全N、有效P、有效Zn、有效B穩中有升,其中有效P上升最快,達到91.67%~150%;速效K呈下降態勢,達到11.27%~19.74%;pH值穩定。這是由于20a一直沿用土壤普查成果,導致長期重施N、P肥,輕施K肥,補施微量元素肥料而帶來的后果(山區麻砂泥田因受運輸成本的影響,農民施肥水平較低,且很少使用單質磷肥,耕層有效P難以得到補充,故一直處于極低水平徘徊)。跟蹤農戶實際施肥量調查結果見表5。
3 結論與建議
(1)以作物目標產量和地力水平確定施肥種類與數量,以“根層養分調控理論”為核心,開展“調氮、調磷、調鉀、調中、微量元素”等施肥技術服務,則耕層養分含量將向著人為調控的預期轉化,最終達到既滿足持續高產穩產的需要,又不對生態環境構成威脅這一新的要求。
(2)以定位監測施肥實驗與選擇代表類型農戶施肥跟蹤調查(且3~5a一輪回跟蹤采樣)的“點、面”結合的方法,能較全面的了解耕層養分動態,降低測土成本,準確指導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應用。
(3)要不斷修正區域配方,堅定“大配方、小調整”的技術模式,才能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準確率和到位率。區域大配方可直接根據N、P2O5、K2O推薦用量進行計算。例如:低磷低鉀區,一季稻目標產量要達到500kg/667m2,N、P2O5、K2O推薦用量分別為13kg/667m2(基肥占總量的40%為5.2)、5kg/667m2、7kg/667m2(基肥占總量的60%為4.2),則基施配方肥各養分占總養分的比例為0.36∶0.35∶0.29,以45%含量為基準,區域配方可設置為16∶16∶13。則每667m2基施32.5kg配方肥料,再追施尿素17kg、鉀肥4.7kg即可達到上述推薦用量與配比。
(4)有機質提升行動要常態化,這是改善耕層理化性狀最有效的措施,也是發揮配方施肥調控效果的保障措施。
參考文獻
[1]施愛枝,孫炳林,周學軍,等.太湖縣測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農技推廣,2007,12:30-31.
[2]張福鎖,陳新平,陳清,等.中國主要作物施肥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2:2-5.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