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生等
摘 要:該文概述了城市森林的基本概念和功能以及城市森林的研究內容和現狀;分析了城市森林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城市森林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探討。
關鍵詞:我國城市森林;城市綠化;研究概況
中圖分類號 S7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9-119-03
城市是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區域,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空氣、噪音、水質以及土壤等污染問題日益凸顯,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越來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為改善人們愈發不可忍受的城市生態環境,各種城市綠化工程不斷實施,其中“城市森林”的提出和建設已經成為提升城市外在形象、改善城市生活環境的重要途徑。目前,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生態城市建設的浪潮,城市森林作為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已經得到廣泛地關注[1]。
1 城市森林的概念及功能
1.1 基本概念 “城市森林”由美國學者最先提出,是一門發展迅速的新興學科。城市森林指的是在城市地域范圍內的各類型植物構成的植被體系,其具體包括:近郊森林、遠郊森林、植物園、公園、城市綠地、公共綠化等[2]。
1.2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1 生態服務功能 城市森林中的植被能夠吸煙滯塵,可降低城市空氣中固體小顆粒的數量,并通過光合作用降低周圍空氣中CO2的濃度,增加O2的含量[3];夏季城市林草可在吸收太陽光輻射的同時得到降溫除燥的效果;城市森林能保濕固溫、阻擋氣流從而調節城市小氣候,城市綠化林帶還可吸收噪音降低噪聲分貝;在降雨量大時,城市林木及草地能夠保持水土流失;土地干旱、風大時,林木可防風固沙。此外,城市森林還可維持物種多樣性,為各種動物提供棲息場地。
1.2.2 經濟服務功能 城市森林中的林木資源相當豐富,每年城市道路兩旁產出的大徑材木料經濟價值相當顯著;由于城市森林的影響,生態環境改善的同時各種公園及花園的建立,從而帶來周圍地段地價升值,進而促進房地產開發和資金的涌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對娛樂休閑的要求也不斷增加,城市森林游憩開始成為人們理想娛樂之一,城市森林旅游也在不斷創造可觀的經濟價值。
1.2.3 社會服務功能 城市森林的社會效益主要表現在促進人們身心健康、提高人們精神狀態,彰顯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影響[4];同時其社會效益還表現在提高市民環保意識、美化市容、為城市增加游憩場所。此外,城市森林建設帶動了苗木培養、綠化維護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增加了就業崗位,對社會穩定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 我國城市森林的研究內容及現狀
我國城市森林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迄今為止,雖然時間短暫,但城市森林的研究發展迅猛,許多專家學者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下面主要從4個方面進行闡述。
2.1 我國城市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研究 城市森林同其他城市綠地或園林不同,在保護城市生態環境、降低城市空氣、噪音等的污染以及改善城市碳氧平衡方面起到無可比擬的作用。早在1995年,桂來庭在“城市森林的結構及生態作用”[5]中就對城市森林的生態功能、效益及意義等作了相關研究。接著,1998年陳自新等的“北京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研究”[6];2000年張慶費的“上海主要綠化樹種抑菌物質和芳香成分分析”[7];2002年柴一新等的“哈爾濱市綠地系統生態功能分析”[8]。吳力立等在“南京城市森林的氣溫研究(2003)”[9]中分別就一些重點城市森林的某個方面對城市森林的生態功能進行了定性或定量分析。此外,還有相關學者從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整體或者單方面對其生態功能進行研究或評價,如周堅華的“城市生存環境綠色量值群的研究—綠化三維量及其研究(1998)”[10]、蔡春菊等的“城市森林生態效益及其價值研究綜述(2004)”[11]、王洪俊等的“城市綠地中空氣負離子水平的初步研究(2005)”[12]以及胡艷琳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功能的評價(2005)”[13]等。
2.2 我國城市森林景觀格局的研究 景觀格局是許多景觀斑塊長期演變的結果,森林景觀格局則是由各種大小不一的森林斑塊長時間作用的產物[14]。城市森林景觀格局的研究主要包括:林木與環境的關系、園林的規劃與綠化以及城市綠地研究等。1998年,栗娟等選取廣州市4個不同區域分析了該市城市森林的道路、公園等的綠地空間分布格局[15]。2000年,宋樹龍等運用不同的景觀格局指數分析了廣州城市森林的景觀格局[16]。2003年,吳澤民等應用GIS技術分析了合肥市城市森林的景觀格局并研究了各景觀組分間的空間關系[17]。同年,朱文泉等運用RS技術并結合實地調查,研究了沈陽城市森林的群落結構和景觀格局特征[18]。2004年,胡勇等運用景觀格局分析指標研究了南京市城區內的綠地景觀[19]。2005年,周廷剛等結合景觀生態學原理與地理信息系統綜合評價了寧波市城市綠地的景觀構成[20]。同年,賈樹庭等用GIS軟件和生態學原理,選取不同景觀基質和景觀評價指標對小興安嶺的森林景觀進行了分析[21]。周春國等結合景觀分析指標并對中山陵景區進行優勢樹種劃分,分析了各景觀要素的分布規律[22]。
2.3 我國城市森林的經營規劃及技術研究 對城市森林經營規劃及技術的研究,能很好地為建設城市森林服務。以整體生態網絡為前提,結合點、線、面的設計思路,將各森林群落中個體相融合,因地制宜,這樣的城市森林規劃研究主要有“城市森林規劃的理論與方法綜述(楊學軍等,2001)”[23]、“城市綠地規劃分析與評述(曹鑒燎等,2001)”[24]以及“城市森林的規劃設計調查探索(何時珍,2005)”[25]。此外,對城市森林構建技術及個體案例分析主要有“城市森林的布局模式與綠色南京的營建(葉鏡中,2003)”[26]、“寧波市城市森林建設構想(湯社平,2003)”[27]、“岳陽市城市綠化樹種的選擇及配置模式研究(吳際友等,2004)”[28]和“城市森林建設中自然和人文景觀要素的綜合應用(李榮錦,2005)”[29]。2005年,孫志立在分析長沙市森林公園建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下,為該市森林公園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30]。同年,趙清等以南京市某風景區為例,對該風景區的景觀分類進行了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劃分不同的等級[31]。endprint
3 我國城市森林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 功能定位存在偏差 雖然城市森林作為新興學科得到國家和政府等重視,但社會上的一些不同觀點對其認識存在偏差,從而影響了城市森林的正常發展。局限于城市森林的面積和功能,在解決城市環境問題上城市森林需要正確的定位,要認識到城市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各個系統的密切配合[32]。在城市森林的研究過程中不要總強調其生態功能而忽略了社會、經濟、文化等功能,要多功能整體發揮適應城市發展的節奏。城市森林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包括林業、氣象、環保、城市規劃等在內的多部門配合。由于我國各地區各部門存在利益糾紛、管理脫節以及條塊分割等嚴重問題,從而導致城市森林研究過程中相關行業的資料得不到共享,進而造成重復研究和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科研成果得不到充分應用。
3.2 發展缺乏系統性和均衡性 雖然我國城市森林建設不斷地取得新成就,但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城市森林研究理論及思想發展較晚,基礎設施較差,資金投入不足,長期重視經濟建設而忽略了生態環境的發展。此外,由于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的差異,從而造成不同地域的城市森林及綠化水平也存在不均衡性。因此,在大量研究和總結城市森林建設管理系統的前提下才能為城市森林的管理和決策者們提供科學的指導[33-34]。盡管研究內容基本涵蓋城市森林研究的各方面,但從研究的深度上來看,各地區的研究內容系統性不強,缺乏連續性,借鑒和繼承其他國家的成果很多,創新性成果很少。研究成果與實踐應用的時間都較短,沒有建立完善的數據庫,缺乏堅實完備的科學理論體系。研究尺度僅限于局部區域的城市森林,全國范圍內的城市森林結構和功能的研究尚未形成體系。
3.3 實踐經驗不足 由于城市各管理部門條塊的分割,導致城市中心區域的園林綠地規劃同城市邊緣的林業規劃不統一,管理系統上矛盾重重,阻礙了城市森林的正常建設。在一些城市森林建設過程中,往往為了開發而損毀已有生態林,為了形象而種植單一樹種,為了美化城市而盲目擴大綠地面積,這些不科學的做法時有發生。此外,為了追求綠化速度,重視種植忽視管理,出現栽后苗木大量死亡,病蟲害嚴重等,致使綠化質量嚴重低于正常標準,同時也造成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的浪費。一些地方城市為了短期提高城市覆被率,進入國家級園林城市行列,不惜花高價從外地引進大樹、古樹、稀有樹種,這些急于求成的做法,在移栽過程中極大地破壞了樹木原有的根系和樹冠,造成死亡率上升,同時也違反了國家關于古樹名木的保護原則。
4 我國城市森林發展趨勢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城市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也在不斷地加快發展。城市森林作為一項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無論在發展尺度、服務功能、經營管理上都會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其建設和發展必須符合城市發展的需求。我國城市森林將會沿著以下幾方面的趨勢發展下去:(1)現有的城區范圍滿足不了城市森林的擴展需求,城市周邊區域會給未來城市森林的發展創造空間。(2)人與自然結合也要求城市森林同自然相結合,逐步去除人為的干預,實現城市與森林空間布局的自然化。(3)森林與水源本來就緊密相關,實現城市森林與水體的結合將會使城市環境質量和觀賞度同步提升。(4)因地制宜,結合區域氣候環境培養地方特色林木,塑造城市形象,傳播城市文化[35]。
參考文獻
[1]陳乃玲.南京城市森林生態價值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8.
[2]童麗麗.南京城市森林群落結構及優化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7.
[3]王洪俊.城市森林結構對空氣負離子水平的影響[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8(5):96-98
[4]張鼎華.城市森林[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5]桂來庭.城市森林的結構及生態作用[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1995(3):49-51.
[6]陳自新,蘇雪痕,劉少宗,等.北京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研究(I):北京園林綠化現狀分析[J].中國園林,1998,14(55):57-60.
[7]張慶費,龐名瑜,姜義華.上海主要綠化樹種抑菌物質和芳香成分分析[J].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2000,9(2):62-64.
[8]柴一新,祝寧,李敏,等.哈爾濱市綠地系統生態功能分析[J].應用生態學報.2002,13(9):1117-1120.
[9]吳力立,張芳.南京城市森林的氣溫研究[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7(6):22-27.
[10]周堅華.城市生存環境綠色量值群的研究一綠化三維量及其應用研究[J].中國園林,1998(5):61-66.
[11]蔡春菊,彭鎮華,王成.城市森林生態效益及其價值研究綜述[J].世界林業研究,2004,17(3):17-20.
[12]王洪俊.城市森林結構對空氣負離子水平的影響[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8(5):96-98.
[13]胡艷琳,戚仁海,由文輝,等.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功能的評價[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5(3):19-24.
[14]傅伯杰,陳利頂,馬克明,等.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15]粟娟,孫冰,黃家平,等.廣州市綠地應用樹種結構分析[J].林業科學研究,1998(5).
[16]宋樹龍,李貞.廣州市城市植被景觀多樣性分析[J].熱帶地理,2000,20(2):121-124.
[17]吳澤民,吳文友,高健,等.合肥市區城市森林景觀格局分析[J].應用生態學報,2003,14(12):2117-2122.endprint
[18]朱文泉,何興元,陳瑋.城市森林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2001,20(5):55-59.
[19]胡勇,趙媛.南京城市綠地景觀格局之初步分析[J].中國園林,2004(11):34-36.
[20]周廷剛,郭達志.基于GIS的城市綠地景觀結構分析研究)以寧波市為例[J].生態學報.2005(5).
[21]賈樹庭,郭修生,黃玉清,等.小興安嶺森林景觀結構分析分析[J].林業勘查設計,2005(1):51-55.
[22]周春國,溫小榮,丁勝,等.中山陵風景名勝區森林景觀格局動態分析[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29(2).
[23]楊學軍,許東部,唐東芹.城市森林規劃的理論與方法綜述[J].生態經濟,2001(7):38-40.
[24]曹鑒燎,蘇啟林,劉一明.城市綠地規劃分析與評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1(1):97-100.
[25]何時珍,李明華.城市森林的規劃設計調查探索[J].林業資源管理,2005(3).
[26]葉鏡中.城市森林的布局模式與“綠色南京”營建[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3(l):13-15.
[27]湯社平,陸志敏,顧國琪.寧波市城市森林建設構想[J].浙江林業科技,2003,23(6):73-76.
[28]吳際友,程政紅,程勇,等.岳陽市城市綠化樹種的選擇及配置模式研究[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0(3):200-208.
[29]李榮錦,張正明,王希華,等.城市森林建設中自然和人文景觀要素的綜合應用[J].中國城市林業,2005,3(2):17-21.
[30]孫志立.長沙城市森林公園建設與發展思考[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5,24(3):43-45.
[31]趙清,丁登山,閻傳海.南京幕燕風景名勝區景觀生態評價與規劃[J].地理科學,2005,25(l):113-118.
[32]薛建輝,李蘇萍.城市森林效益與可持續性研究展望[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2.2.31-35.
[33]袁琳,劉存倉.森林社會效益評價探討[J].林業經濟,2003(7):43-45.
[34]黃世典.森林物種生態自然度開發與應用[M].北京:生態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
[35]李明干,任靑,王福全,等.淺談紫金山風景林地自然回歸[J].江蘇林業科技,1998,25(增刊):6-9.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