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魏長青
政府該如何對待網絡民意
文_魏長青
網絡民意雖然經常批評政府,但是在批評的同時也在看政府的應對態度。如果政府應對得好,充分體現出與網絡民意站在一邊的真誠立場,反而更容易得到公眾的信任,這當是政府執政中的應有態度。
最近,隨著一批網絡“大謠”和“水軍”精英被打倒,網絡民意一貫的正義形象隨之受到牽連。然而,很多時候,人們看待事情總是非此即彼,一些網絡“大謠”被打倒的同時,一股貶低網絡民意之風開始刮個不停。
梳理對網絡民意的指責,主要可以分為四大類:一是質疑網絡群體理性程度,比如借用心理學中的群體極化理論以及政治學中的多數人暴政理論等;二是否定網絡民意的智力水平,指責網民是一群“烏合之眾”,他們“集體無意識”“盲目從眾”等;三是攻擊網絡民意的價值,比如指責網民所在的網絡社區責任感缺失,網絡民意干涉司法獨立,擾亂網絡和社會秩序等;四是渲染網絡民意在表達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瑕疵,比如傳言和謠言滿天飛、人肉搜索、容易被反動組織利用等。雖然以上指責都有一定的合理之處,但是,政府對待網絡民意的態度和方式不應因這些指責而變得消極。
網絡民意其實是在兩重矛盾下催生出來的:第一重矛盾就是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各種具體矛盾的積聚,第二重矛盾則是公民政治參與意識的激發與政治制度化的落后之間的矛盾。無論是哪種矛盾,它們都形成了一個占大多數人口的弱勢群體:轉型中的利益受損者是他們,難以進行有效政治參與和維權的也是他們。在現實社會中,當發生這一群體因為政府決策偏袒沒有被照顧到,或者與政府官員、富裕階層的人產生矛盾糾葛而自身難以維權的事件時,網絡民意便催生了。
網民其實就是電腦旁邊一個個活生生的百姓。美國社會學大師科塞認為,參與者的人格化程度極大地影響沖突的激烈程度。網民的參與其實是帶有人格化色彩的:參與者們感到自己是集體或群體的代表,他們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自己所代表的群體的理想而戰斗,是為追求社會正義這種“美好信念”而戰斗的。在實踐中經??梢钥吹?,有網民為了表達公共訴求可以不惜花費自己的大量金錢和精力,可以同質疑者爭得面紅耳赤,可以對政府部門的解釋不依不饒,而且每一起網絡輿情事件,我們都可以看到很多如此執著的網民。
網民的人格化參與決定了他們不但在態度上對政府不依不饒,而且還在理智上對政府的處理過程和結果進行“吹毛求疵”式的審視。這就向政府對網絡民意的處置力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政府在處置力度上不到位,處置過程和結果存在不公正的地方,是難以服眾的。在網民看來,對網絡民意這一正義性的事物的漠視說明政府責任心不夠強,對網絡民意進行質疑則說明其心術不正、良知缺失,而對網絡民意進行抵制則意味著要向正義宣戰。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政府的應對態度便不被容許存在半點虛情假意了,必須對網絡民意予以重視和認真解決。
很多學者建議在網絡輿情事件處置中應該控制影響,采取刪帖、關閉博客等措施。政府想防止事態擴大的初衷可以理解,然而,從網絡民意的正義性很容易看到,此類行為其實是對網絡民意的不尊重和不信任,甚至是在抵制網絡民意,其后果是相當嚴重的,會大大影響政府形象。還有學者提出應該第一時間公開信息,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要強調的是,第一時間公開的信息必須是客觀公正的,不能帶有任何偏袒的跡象。因為心理學中存在一個首因效應,政府第一時間公布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政府的處置態度,而此態度則直接影響著政府的公信力。
由于政府與網絡民意之間的沖突是兩個主體之間的,是由公共問題而起,因此,改變這種沖突關系的一個最直接的辦法便是政府主動與網絡民意站在一起,共同對付公共問題,讓政府和網絡民意在公共問題這個共同的“敵人”面前結成“聯盟”。如此,沖突的主體便發生了轉移。
總之,解決沖突產生的一個很重要目的就在于檢驗對抗雙方的友好或敵對關系。網絡民意雖然經常批評政府,但是在批評的同時也在看政府的應對態度。如果政府應對得好,充分體現出與網絡民意站在一邊的真誠立場,反而更容易得到公眾的信任,這當是政府執政中的應有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