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觀點
不能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用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5月9日在指導蘭考縣委常委班子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題民主生活會時指出,作風建設是永恒課題,要標本兼治,如果不講認真,就容易馬虎敷衍,即使花了很大精力也可能搞形式、走過場。(《新聞聯播》5月9日)
改革不來盼改革,改革來了怕改革,改到自己怨改革。
——國防大學政治部副主任、少將任天佑近日撰文說,有的人說到解放思想,口若懸河,有見識、有勇氣。但一碰到利益,尤其碰到與自己相關的利益就縮了回去。(《學習時報》5月5日)
當全部價值落于官位,也就異化了官位,即不求貢獻于社會,只求不斷升官,這實際成了套在官員頭上的無形枷鎖。
——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近日撰文指出,官本位導致官員承載了強大的社會和心理壓力。今日中國,官員大軍一直在膨脹,甚至出現了副局級縣委書記、正部級副部長這樣的怪胎,皆源于官本位。如此,怎能不累心?(《人民論壇》4月下)
人民公仆,何事不敢與民說,不能與民說?
——近年來,貪官之暴露有各種原因,但無不與家產不明有關系。對此,《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梁衡如是說。(《北京日報 》5月5日)
一場官僚體制下的改革能否成功,關鍵在于改革派能否取得廣大處于中間狀態的溫和派的支持,以及能否讓既得利益集團保持有限的支持或中立。只有這樣加以區分,才能使反對變革的保守派被孤立。
——學者蕭功秦近日接受采訪時,談到中國改革時如是說。(《南風窗》2014年第9期)
防止秘書特權現象彌散,必須讓使用秘書的首長承擔失察責任。
——《人民日報》刊發習近平在1990年的講話,提醒:“不能認為‘機關牌子大、領導靠山硬’而有所依仗,有恃無恐,更不允許濫用領導和辦公室的名義謀取個人私利。”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對此如是說。(《南方周末》5月1日)
堅守法律,對一些法律人而言是本分,是底線。對另一些法律人而言,不啻是高貴的上限。
——近日,青年學者羽戈撰文指出,堅守法律是法律人的底線和本分,中國最需要堅守法律的法律人。(《中國經營報》5月12日)
目前全國很多地方的省委書記不再兼任人大的黨組書記,我認為逐步省委書記連人大主任也不會兼任了,會讓獨立的人來擔任,來發揮人大的作用。
——陸續有省份“一把手”不再兼任人大常委會的黨組書記,這是一個頗為新鮮的動向。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之所以有這個調整,是中央慢慢看到原來的弊端,在逐步調整機制了。(《南都周刊》2014年第18期)
官員“不信蒼生信鬼神”,不僅害己而且害人,乃至于為術士妄人干政開啟“后門”。
——已被雙開的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其諸多違紀違規事件中,重迷信、講風水、擺道場等事項令人側目。據悉,李在任內曾“花千萬元請風水先生做道場,安排道士作法驅邪”。對此,評論人趙應介如是說。(《京華時報》5月3日)
當輿論沉浸于“三公消費數字得到遏制”的勝利中時,應警惕那些見不得陽光的費用跟公眾躲貓貓,以“會議經費”的方式變身為監督相對薄弱的“四公五公”。
——評論人曹林撰文指出,雷厲風行的中央“八項規定”成功地遏制了“三公消費”,但也要警惕那些花慣了錢的部門和官員玩數字游戲,使看得見的“三公消費”變身為看不見的“四公消費”“五公消費”。(《中國青年報》5月13日)
一旦走上公職人員的崗位,還只為稻粱謀,盤算些為官易與不易的“小九九”,甚至“吃著碗里的,望著鍋里的”,只能說是“拎不清”,其結果必然是“貪多嚼不爛”。
——評論人周人杰撰文指出,發財與為官,自古便是兩道,并如是說。(《人民日報》5月8日)
一些習慣“批字”“蓋章”的基層干部出現了“不審批不知道干啥”的不適應癥,造成簡政放權堵在了“最后一公里”。
——評論人盛勵曾撰文指出,對政府來說,取消、下放、轉移手中的權力,猶如割自己的肉,這種壯士斷腕式的“自我革命”并不容易。(《群眾?決策資訊》2014年第2期)
公款吃喝后只要在發票上顯示為“辦公用品”四個字,就順順當當、安安全全地報銷了,這讓我們又一次領教了“對策”制定機制的“智商、靈活和高效”。
——據新華社報道,自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實施以來,公款消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制。然而記者發現,當前利用發票進行公款消費的公職人員、國企管理人員仍不在少數,發票也上演了一幕幕“變形記”。對此,評論人岳建國如是說。(《大河報》5月15日)
“官網”休眠,“官微”失語,折射的是對民意的漠視,也反映出個別公權力部門執政能力的孱弱。
——日前,來自媒體的統計數據顯示,有96.5%的受訪者認為,當下一些政務微博沒能直面問題。評論人吳杭民對此如是說。(《人民日報》5月7日)
僅僅對“搞關系”予以道德譴責是無力的,也是沒有用的。
——近日,記者石破撰文指出,“搞關系”對社會造成的損害是無法客觀衡量的,除了譴責,有效地發現、揭露和懲罰,才能大大增加不正當“搞關系”活動的風險,從而減少這類活動的數量。(《南風窗》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