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周士君
從“褡褳布”到“包子鋪”
文_周士君
褡褳布,因縫制裝銅錢的錢袋——褡褳而得名,是一種土布,粗而厚,價格低廉,特別耐磨。
清咸豐年間,陜西朝邑縣人(今陜西大荔縣)閻敬銘出任山西巡撫。閻為官素來清廉,口碑極佳,雖為官多年,卻不嗜鋪張,少有家財,堪稱兩袖清風。閻敬銘任山西巡撫期間,時值山西遭際大災荒,百姓啼饑號寒。閻則更顯其勤儉本色,摒棄威儀,整日身穿以褡褳布縫制的官袍迎來送往,凡見身著綢緞之下屬,必責罵之,甚至罰其捐餉,賑濟災民。于是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下屬紛紛效行,百官均以褡褳布官袍裝扮其廉。此后,凡赴任山西之新官,見閻敬銘前,必先添置一套褡褳布官袍,以做清廉狀。褡褳官袍風行官場后,引得褡褳布價格暴漲,遠高過絲綢綾羅行情。后有穿絲綢官袍新官拜見,閻大為不悅,直言其太過奢侈。被冤之新官斗膽相辯:“下官哪敢奢侈,實在添置不起褡褳布縫制的官袍了!”閻敬銘方才大悟。原來眾官為取悅他巡撫大人,紛置褡褳布官袍,以充其“扮廉”道具,使得褡褳布價格飆升,今非昔比!
閻敬銘以褡褳布縫制官袍,本圖其價格低廉,結實耐用,其此番做派,決無絲毫作秀“扮廉”之意,反屬其清廉修為之常態,乃真情流露。但被眾下官過度炒作與仿效后,褡褳官袍也便不免因太過矯情高調而荒腔走板。而驅動其走調變味的,恰恰是從古至今都在官場盛行不衰的“庸俗政治學”。深諳此道的百官曉得,一旦投身仕途,只有善于揣摩“上峰心意”,巧為逢迎,方能贏其青睞,并贏得更多升遷良機,至少亦步亦趨,與上司保持一致,行為上不會鑄成大錯,更不會攤上不必要的政治風險。
有時,歷史也不免會開個善意或惡意的玩笑。自從習總書記只身到慶豐包子鋪買過包子后,伴隨慶豐包子于網路躥紅,荒腔走板的“包子政治”亦風靡官場,且各式庸俗化解讀愈加泛濫無忌。如此將“包子政治”庸俗化,正是沿襲甚久的官場流行病之怪情狀,與當年風行褡褳布官袍何其相似!《揚子晚報》2014年1月20日報道,慶豐包子被端上了江蘇“兩會”的餐桌,可謂把這種在舊官場一直泛濫無忌的“庸俗政治學”演繹得惟妙惟肖,形神兼備。據大會服務人員說,“這里的慶豐包子是正宗的,和習主席吃的一樣,也都是豬肉大蔥餡。但為提倡節儉,避免浪費,代表委員們吃的包子,比正常銷售的小了一號。”另據《北京日報》2014年2月6日報道,因習總書記光顧過北京慶豐包子鋪后,這里便因其一餐而成名,直至演繹成了一處游客熱衷光顧的京城熱門景點。為此,店里還不得不增加了維護秩序的人員。
實際上,總書記到包子鋪執意排隊用餐,除盡顯其低調出行不擾民等慣常作風外,更為眾官送來一股清廉簡樸新風,足令“一頓飯一頭牛”之饕餮官員汗顏不止。可經某些官員庸俗化解讀與演繹后,遂成一種逢迎媚上、唯領導行為是從的獻媚與拍馬歪風勁吹之怪狀,儼然閻敬銘與褡褳布之歷史鬧劇的翻版與重演。換言之,盡管時間已過了一個多世紀,但某些官員與國人大腦的思維模式,并未真正與時俱進。
由“包子政治”推衍出的庸俗化丑劇,著實令慵官投機逢迎之畸形人格與做官丑態盡顯無遺,同時更折射出現實的尷尬:即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目標,對當下一些官員而言,又何等的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