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蔭
何謂高貴者?
高貴者,不趨炎附勢,不卑躬屈膝,擁有崇高的信念,并且有尊嚴地將之付諸于行動的人。
給高貴者以高貴,應是對高貴者最好的回報。
有這么一個真實的故事。
世界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臺,建于1675年,位于英國倫敦市東南郊的格林尼治小鎮。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決定,以經過格林尼治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也是世界計算時間和地理經度的起點,可見格林尼治天文臺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們,涉歷幾個世紀的風雨滄桑,一代接一代地堅守專業領域,為全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當英國女王參觀格林尼治天文臺,得知天文臺長、天文學家詹姆斯·布拉德萊的薪金級別很低時,極為詫異,表示一定要提高他的薪金。布拉德萊甚是不安,懇求女王千萬別這樣做,他說:“這個職位一旦可以帶來大量收入,那么,以后到這個職位上來的,將不再是天文學家了。”
布拉德萊臺長深知世俗的力量,那是一種忘乎所以而又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的力量,無所不至,無堅不摧。凜然的高貴,往往經不起世俗的蠶食與銷蝕,即便如英國這樣講究氣度和尊嚴的國度,布拉德萊臺長也擔心,投機鉆營者必然會擠掉學術精英,格林尼治天文臺自然將一日復一日地敗落。于他而言,唯一的選擇,便是遠離世俗,不屑于名利。
遠離世俗,給高貴者以高貴,這應該是諸如格林尼治天文臺、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英國的學術殿堂,歷經百年乃至千年不朽的一個原因。
然而,遠離世俗、看淡名利又談何容易。于高貴者,該需要何等的意志和操守;于主政者,又該需要何等的眼光與境界。人世間,更多的是給高貴者以世俗,誘高貴者以名利,甚至就是將名利視作高貴,讓原本高貴的人,淪入沽名釣譽的污泥濁水。
中國的“兩院”院士,可謂國之瑰寶,自是高貴,普通民眾敬而仰之,將他們視作科學的良心。然而,像布拉德萊臺長那樣的眼光,我們會有么?中國的院士,不幸被世俗捧上了名利的高堂,各種榮譽、各種待遇,唯恐不及,都安到了院士頭上。其中,最為顯赫的是,讓院士享受副省級待遇,學術傍上了官位,其用意,自然是讓院士更加地榮耀。給者愿給,受者愿受,豈不知,今日之給,即明日之失,中國的院士便有了衰敗的氣息。于普通百姓而言,只是不斷地聽到“院士造假”、“院士拉票”一類的丑聞,不斷地看到官員披上學者的外袍,鉆進院士的競爭行列。當然,院士自是院士,而在民眾的心目中,已經開始不高貴了。
給高貴者以名利,這種行徑,在當今實在太多。無比尊榮的大學校長,也正在步院士的后塵,從圣壇滑向泥沼。但凡文明國度,大學校長不僅有學養之精深,且有道德之風范,亦是社會之楷模,領銜一校之長,當是終身之榮譽。當年北京大學的校長蔡元培、胡適,乃一代宗師,豈是一個地方長官或一個部門首長的官位可比。然而,大學校長如今也擠入了浩繁的官員序列,政府或部門的一個官員,可以對大學校長指手畫腳,發號施令,權力凌駕于學術之上,大學校長自然唯唯諾諾。校長已然如此,令人仰慕的圖書館長、博物館長、檔案館長等,也早已褪去了職務的光環,成為安排官員的崗位,學養底蘊和學術風骨,已然被世俗驅趕。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終究需要一大批高貴者。高貴者是國家的脊梁、民族的精魂,是無數正在成長的青年的導師,讓高貴者高貴,自然是讓一個民族高貴,讓一個國家高貴。
給高貴者以高貴,這恐怕是對國人價值觀的一個考驗。
【原載2014年第7期《中國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