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祥
近年來,很多政府部門利用網絡、微博等開拓聽民意、察民情的新渠道,取得了較好效果,但也出現了打官腔、擺官架的“神回復”,主要有三類:一是千篇一律型,不管什么問題,回復都是“正在調查”、“盡快處理”。2014年9月2日,浙江寧海九千萬粒毒膠囊事件曝光后,網民紛紛追問事件真相,相關部門回應“在調查中”,再問便是“在進一步調查中”;二是答非所問型,你問A,他答B,多見于對“敏感”或“影響地方形象”之類問題的回復。2013年3月,河北滄縣環保局局長鄧連軍回答當地河水變紅問題時,就是不說是否污染,而是強調“紅色的水不等于不達標的水,比如放上一把小紅豆,煮出的飯也可能是紅的”;三是無厘頭型,其回復不知所云,讓人哭笑不得。2014年5月,陜西咸陽市政府官網的部門信箱中,回答公積金問題的留言是“asdasd”,即鍵盤中間左側連續的三個字母,網民“翻譯”為“啊是的啊是的”。
凡此種種,都可歸入“神回復”之類。
許多網民對“神回復”有意見,有的認為是忽悠公眾,漠視群眾利益;有的認為損害了政府公信力,易出現民意堰塞湖;有的認為回復者應“洗洗澡,治治病”……
對于這些意見,站在網民的角度看,完全正確;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也無不妥,應當支持;可如果站在回復者的角度看,似乎也有難處,是不得已而為之。
如果我是回復者,我就會有以下考慮:
作為“政府”,一天到晚泡在文山會海里,忙呀,哪能管網民那些芝麻小事!你提出了問題,給你回兩個字就很不錯了,已經是轉變作風見成效了!若不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硬性要求”,一個字也懶得回。不信你去查一查,看過去“網民問政”有幾個回的。就是你千里迢迢來上訪,到辦公樓傳達室了,我照樣忙著,沒工夫理你的茬。你就等著吧,隨你等到什么時候!
讓你等的理由多著呢!我不是傻子,你那個破事,不管輕閑自在,管了惹一身騷。機關里的聰明人,遇到這種事都是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推了躲了你也沒招,不喜歡我也好,不支持我也罷,我照樣做我的官,你能奈我何?有領導稀罕我就中!你有意見可以,到廁所去提吧!
誰讓你們“哪壺不開提哪壺”,盡提一些很難回答的問題?搞得人家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的確是“不好說,說不好,不說好”。如果你非要逼著我說,那就只能打打官腔,說說原則話。比如有領導干部被多次舉報后失聯,負責調查的專案組反復“排查”之后,仍然“泥牛入海無消息”,沒有任何說法。網民不滿意,追問政府“他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像這樣的問題,真的是大難題,鬼知道他跑哪去了!是加拿大、法國還是美國?不能亂說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總不能回答“也許、可能、大概、差不多”吧!只能如實奉告“正在調查”。
還有最關鍵的一條,回復者也有苦衷。從實際情況看,政府網站并不是政府領導操作,“書記信箱”、“市長信箱”也不是書記和市長在回信,而是機關人員代辦,書記和市長隔十天半月問問情況就不錯了。那些“神回復”多是工作人員的杰作。而工作人員是“丫環拿鑰匙——當家不做主”,不說原則話又能怎樣?如果說得很具體,上面不高興,下面要結果,那就“攤上大事了”!只能“怎么穩妥怎么來”,將球踢給有關部門,并回復“積極督促處理”,這樣“既能完成任務又不會因出錯而被問責”。
所以呀,網民有網民的想法,回復者有回復者的難處。要想網民與回復者能夠相互理解,就有必要“換把椅子坐坐”,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從網民的角度看,“置之不理”是瀆職,“研究研究”是忽悠,“正在調查”就是“神回復”;可如果從回復者的角度看,“神回復”有其必然性!
假如有一天,風水輪流轉,網民成了“回復者”,我敢斷定,在“躲貓貓”、“打太極”的環境氛圍中,也難得有讓人滿意的回復,而只能是“神回復”。
【原載2014年10月31日《諷刺與幽默·眾生 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