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諾貝爾的自傳。說是自傳,其實很短,加上標點,才有一百零八個字。但就是這一百零八個字,卻給人以極大的震撼。
諾貝爾的自傳是這樣寫的:
艾·諾貝爾呱呱墜地之際,一個仁慈的醫生就該盡早結束他多災多難的生命。
主要優點:平素清白,從不牽累別人。
主要缺點:未娶,無家室,易發脾氣,消化不良。
唯一愿望:不要被人活埋。
最大罪過:不向財神頂禮膜拜。
一生重要事跡:無。
諾貝爾真是個怪人。誰都知道,他不僅發明了雷管,還發明了“達納炸藥”和“無煙炸藥”,而且他的研究還涉及電化學、生物學、纖維學、醫學、生理學等各個領域,僅發明專利就達三百五十多項。同時,他還是個文學巨匠,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小說。他臨終時創作的戲劇《復仇的死神》,雖然過了一個多世紀,情節仍很現代。同時,他還是當時俄國石油業的大實業家,擁有巨額資產。
更令全世界的人都嘆服的,是他的那份遺囑:“請把我的全部財產作為基金,以其利息作為獎金。把獎金分為五等份,作為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和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的獎金。把它每年獎給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不論世界上哪個國家的人都可以獲獎,我衷心希望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人獲獎。”
所有這些,難道不值得在自傳上寫上一筆么?這要是換了別人,會用多少筆墨來寫自己的成果、自己的奉獻、自己的艱辛、自己的榮譽?然而他,卻說個人的主要優點是“平素清白,從不牽累別人”,說自己的一生重要事跡是“無”。還說什么“不要被人活埋”是“唯一愿望”,“不向財神頂禮膜拜”是“最大罪過”。一個讓全世界的人都肅然起敬的人,怎么會“怪”到這種程度?
我只找到一種解釋:“真正偉大的人從不認為自己偉大。”這句話是和諾貝爾同時期的英國散文家哈茲里特說的。從這一點上說,諾貝爾是個聰明人。因為“偉大”不需要自己來張揚,更不能由自己去炫耀。相反,那些越說自己“偉大”、越說自己“光榮”、越說自己“有成就”的人,別人就越覺得他“不偉大”、“不光榮”、“沒成就”。
我國的資深編輯卞毓芳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評價諾貝爾:“他祖籍瑞典,卻漂泊異鄉;他體弱多病,卻精力過人;他生于貧寒,卻富埒王侯;他沒有文憑,卻是科學巨匠;他發明炸藥,卻篤愛和平;他辛勤理財,卻把遺產幾乎全部用于設立幾項大獎。”所以卞先生建議,應該把諾貝爾文學獎發給“諾貝爾本人”。
科學是來不得急躁的。1833年10月21日,諾貝爾出生于瑞典斯德哥爾摩一所簡陋的石房子里。他長大后四處求學,四處奔波,先后到過俄國、法國、美國、英國等。直到1896年12月10日逝世前夕,他還在進行著發明和創作。他的成功,就在于不論周圍發生了什么變化,也不論他人如何評說,自己六十三年如一日,總是埋頭學習,埋頭工作。
科學也是沒有國界的。在我們的國家,如今不知道諾貝爾的人很少。但我覺得,我們現在更需要關心和討論的,不是什么時候自己的同胞才能獲得諾貝爾獎,而是如何把諾貝爾的治學精神引進中國。
【選自汪金友著《成功之道》 中國文史出版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