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禹
“徐老師,最近都還好吧?孩子們都很想念你,你什么時候再來貴州呢?”前幾天,我收到了貴州省畢節市大水鄉大石小學高莉老師發來的短信。看到短信,我撥通了高老師的電話。高老師對我說,她現在教學前班,每天和孩子們在一起很開心。暑假里,別人曾勸她外出打工多掙點錢,但想到自己十多年的代課生涯,想起學校里那些可愛的孩子,她還是放棄了打工的念頭。能夠教書,一直是高老師心中最大的愿望。
2004年至2005年,我曾在大石小學支教一年。那一年,高老師帶給我許多感動。轉眼間,十年過去了。時間在變,但高老師帶給我的感動沒有變。
2004年,我剛到大石小學支教的時候,作為代課老師,高老師一學期只能拿到五百元的工資。雖然工資微薄,但高老師沒有一句怨言。當時,她的兒子威威剛滿兩歲。為了照顧威威,高老師背著他給學生上課。當我在隔壁教室聽到威威哭的時候,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中午放學后,高老師不能回家吃飯,她還要打一籃豬草,威威就被放在路邊,默默地望著媽媽。每當我看到這一幕,就會從學校旁邊的小賣鋪里買些糖果拿給威威,以這種樸素的方式來表達對高老師的敬意。
結束貴州支教后,我先后二十多次去貴州看望那里的老師和孩子們。每一次,高老師單薄、瘦小的身影,以及對教學崗位的默默堅守都深深地烙在我的腦海里。2008年,我再次來到大石小學,作為少數民族,高老師有了第二個孩子。由于丈夫在外面打工,她如同四年前那樣,依然背著孩子給學生上課。下了課,六歲的威威會幫媽媽背著妹妹遛圈圈,哄妹妹不哭。對城市的孩子而言,六歲還是在媽媽懷里撒嬌的年齡,但對威威而言,六歲就意味著要學會幫媽媽分擔。
2012年,當地清退代課老師,那時候高老師心里難受了好多天,她舍不得離開自己喜愛的教學崗位。高老師轉為學校的工勤人員,負責給學生做飯。后來,學校辦學前班缺老師,高老師又主動請纓當起了學前班的“孩子王”。2013年,威威得了一種“怪病”,手腳無力,而且慢慢出現萎縮的現象。為了給孩子治病,高老師四處求醫,后來輾轉來到貴陽。面對高額的醫藥費,她經常悄悄流下眼淚。有一次,十歲的威威看到媽媽眼睛紅紅的,就對媽媽說:“媽媽,干脆我不醫了,我們家哪來那么多錢,回家開點藥吃就會好的,還有學前班的學生在等你。”在大石小學支教的華中農業大學志愿者張貴禮、安琦、祝仲坤、王德鑫等紛紛捐款和募款,幫高老師渡過了難關。威威出院那天,高老師特地給我打來了電話,說回到學校一定要好好教學,來感謝好心人對威威的關心和幫助。
新學期開學了,高老師心中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著學前班還能繼續辦,這樣她就可以繼續給孩子們上課了。
“彎彎的小路彎上了天邊邊,悠悠的白云掛在那天邊邊,天邊邊那樹紅杜鵑,默默地開過了多少年……”這是湖南好心人士江暉為大石小學默默奉獻的老師們寫的一首歌。現在這首歌成為了學校的校歌,每周學校集合的時候,孩子們那童真、嘹亮的歌聲就會回蕩在山間。高莉老師以及“高莉老師”們正在用無言的行動、無悔的付出歌唱著,而這歌聲真的是最美的。
與此同時,我也在想:全國還有多少位情況像高莉一樣的老師?他們的處境令人關注,他們的工作意義重大,誠愿全社會能給予“高莉老師”們更多的關愛與扶持……
【原載2014年第20期《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