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潔
[摘 要] 以SSCI數據庫2003—2013年數據作為統計源,借助知識圖譜的可視化技術手段,對這11年間的文獻數據進行計量研究。通過引文分析,了解高被引文獻和學科前沿,進而分析人文社科學術資源開放存取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 人文社科 開放存取 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中圖分類號] G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4) 03-0091-04
[Abstract] By using bibliographic metric method and visualizing technology, this paper selects dataset from 2003—2013 retrieved from SSCI and studies“open access”iF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studies find out the pivotal works and research fronts in this field and then provide some advices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pen access SSCI
開放存取(Open Access,OA),是國際學術界和圖書情報界為了解決逐年攀升的學術期刊訂閱價格與日益縮減的科研經費之間的矛盾、推動學術研究成果的自由傳播與免費共享、促進全球學術交流而采取的行動,是一種顛覆傳統的學術出版和信息交流模式。在開放存取模式下,任何人可以通過互聯網免費閱讀、下載、復制、分發、打印、搜索、鏈接和引用相關內容[1]。開放存取運動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1991年,美國物理學家保羅·金斯帕(Paul Ginsparg)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免費的科學論文預印本在線典藏庫arXiv(arxi.org)。2002年,開放社會研究會(Open Society Institute)在匈牙利通過了著名的“布達佩斯開放存取計劃”(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對開放存取這一概念進行了清晰明確的定義。2003年,“比塞斯達開放存取出版聲明”(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和“關于自然與人文科學知識的開放存取柏林宣言”(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 and Humanities)先后問世,標志著開放存取獲得了政府、大學、科研機構、社會團體及公眾的廣泛關注與支持。經過多年發展,開放存取運動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一系列成果。截至2008年,全球科研論文開放存取的比例已經達到20%[2]。各種機構知識庫、預印本文庫、開放存取期刊、科學家個人網站。大學開放課程資源大量涌現。德國、丹麥、荷蘭、美國等走在前列的國家已經將全面推動科學領域的開放存取提上國家層面,制定政策鼓勵發展。
然而,在不同的學科領域,開放存取這一模式被接受和認可的程度仍存在很大差異。大量研究表明,人文社會科學(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HSS)領域的開放存取資源較自然科學、技術與生物醫學(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Medical, 簡稱STM)領域少得多(Davis 2011; Adema,2010)。所有學科中,臨床醫學、分子生物學、數學、地球科學和化學開放存取期刊占總期刊數的比例超過15%。哲學、藝術、歷史、文學、音樂等人文領域的學術資源開放存取比例不到3%。在社會科學領域,開放存取期刊的比例大約為5.6%[3]。自2003年起,一些國外學者開始關注HSS領域和STM領域學術資源開放存取的差別,并就在HSS領域推進開放存取運動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具體實施方案進行了研究。
本文主要選取2003—2013年SSCI來源期刊發表的人文社科學術資源開放存取相關研究論文,通過文獻計量學方法分析其中的核心文獻和研究熱點,以期全面了解國外人文社科學術資源存取的研究現狀,為該領域的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1 數據選取及整體情況分析
在對該領域的研究中,筆者以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簡稱SSCI)數據庫為文獻來源。SSCI收錄社會科學50多個核心學科領域的3000多種學術期刊,數據可回溯到1900年。一般說來,相對于其他數據庫,SSCI收錄的研究論文質量更高,更能反映國際上人文社科領域開放存取的研究前沿。筆者以Open Access AND(humanit* OR social science*)為檢索式,以“主題”為檢索詞,在科學網(Web of Science,簡稱WOS)數據庫的SSCI平臺上檢索時間跨度為2003—2013年的數據,得到論文134篇,經過去重和人工判別,一共獲得77篇有效論文。總體而言,相關研究的論文數量隨年度變化而呈現增長勢頭(見圖1)[4]。11年間刊載相關主題論文數量最多的期刊是《美國信息科學與技術協會學報》(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共16篇;其次是《學術出版》(Learned Publishing),共15篇。第一篇研究人文社科學術資源開放存取的論文是2003年發表在《從信息到知識》(From Information to Knowledge)上的《建立人文社科期刊資源聯合在線數據庫》(Building a federated, onlin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database of journals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A Canadian initiative),該論文不僅介紹了加拿大人文社科學術信息期刊開放存取平臺Synergies(synergiescanada.org)的創立背景、技術架構與運營模式,還分析了人文社科學者對開放存取態度的調查結果,得出人文社科領域迫切需要建立統一協同的開放存取期刊平臺的結論。最近發表的兩篇相關主題論文均刊載于2013年12月出版的人文期刊《維多利亞文化》(Journal of Victorian Culture),兩篇論文都對以非期刊論文形式出現的人文學術信息資源開放存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深入闡述。endprint
2 高被引論文分析
從研究方法來看,不難發現被引次數較高的論文呈現出跨學科研究的特點,除了從圖書情報學角度出發研究這一議題,不少作者還分別用計算機科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該問題進行探討。刊載相關論文的,不僅限于圖書情報學和出版學類期刊,還有神經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刊物。例如,自然科學領域的頂級期刊《自然》(Nature)在過去11年中共發表13篇與開放存取和學術信息交流有關的論文,其中有4篇談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在學術信息交流方面的差異,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廣泛關注。2003—2013年間,該領域被引用次數最多的6篇論文(見表1),有4篇從交叉學科視角進行研究,給后來的研究者以方法和思路上的諸多啟示。
從研究內容來看,高被引論文的研究重點集中在人文社科開放存取的動力機制上。研究者普遍認為,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學術信息交流模式之間的差異是造成開放存取這種新型出版模式在人文社科領域不被廣泛接受的主要原因。假設擴大學術論文的影響力是最終目標,論文作者可以選擇在傳統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上傳到機構倉儲平臺、在個人網站上公開等多種不同方式實現這一目標。漢納斯科(Hanauske,2007)等用零和博弈、獵鹿博弈和量子博弈三種情景來分析作者的選擇過程,得出了令人沮喪的結論:從經濟學理性人的角度出發,人文社科論文的作者傾向于選擇“非開放存取”(non-open access),原因是在博弈過程中,開放存取對作者的激勵程度不足,即無法幫助其實現論文影響力最大化。與漢納斯科等用博弈論和數學公式推導殊途同歸,安特曼(Antelman,2006)用問卷調查方式也得出了相似結論。在調查了數學、物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6個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對開放存取所持的態度后,安特曼指出:作者自存檔這種開放存取“綠色道路”在學術科研人員群體中的被接受程度取決于開放存取在各自不同學科領域內的被認可程度,而與國家是否鼓勵、出版商是否支持沒有關系。從盈利模式出發,沃爾瑟姆(Waltham,2010)研究了8種美國人文社科領域一流期刊的出版運作成本和發行收益,指出即使所謂的“金色道路”,即作者自付費模式,也無法完全彌補人文社科期刊實施開放存取的成本支出。上述研究均解釋了開放存取運動在人文社科領域推進緩慢的原因:內在動力不足。
作為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新型學術出版方式,開放存取期刊和機構倉儲都存在評價指標體系不健全的問題。基于傳統期刊出版的學術論文,有一套相對完善的評價指標。通過SCI、EI、SSCI等引文索引建立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指標,可以明確顯示學術期刊的影響力,進而評價發表在該期刊上學術論文的影響力。但在互聯網上以獨立成篇形式發表的學術論文,缺乏權威的影響力評價機制。而且,在人文社科領域,許多研究成果并不以論文形式刊載在期刊上,而是以學術專著、書評、報告、會議發言等形式發表。遑論還有相當一部分高質量的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因為語言差異、學術偏見和程序障礙等原因沒有被權威引文索引收錄。科莎(Kousha,2007)等在分析了44種人文社科開放存取期刊出版的492篇論文的1530次谷歌引用后,提出了“非正式影響因子”(informal impact)的概念,指出基于互聯網引用的“非正式影響因子”彌補了原有基于期刊的“正式影響因子”(formal impact)評價能力的不足,為在人文社科領域發展開放存取減小了障礙。從本質上看,建立基于互聯網引用的學術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也是解決開放存取 “動力不足”問題的途徑之一。
3 研究領域學術前沿分析
特定領域的研究前沿可以用文獻之間的引用關系演進軌跡來定義。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教授開發的CiteSpace軟件將出現頻次增長率快速提高的專業術語確定為研究前沿,繪制前沿關鍵詞貢獻網絡圖譜,以可視化工具展現研究領域前沿及其演進軌跡。筆者利用CiteSpaceII軟件,分析77篇論文的標題、關鍵詞和摘要,參數設置關鍵詞(keyword)為節點,結果如表2、圖1所示。
表2統計出現頻次最高的熱點關鍵詞及其首次出現的年份,圖1顯示研究熱點的演進過程。對表2和圖1進行綜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學術論文(articles)、學術信息(scholarly information)、學術影響力(impact)、學術交流(scholarly communication)、互聯網(Internet)、電子期刊(E-journal)等是2005年到2008年的研究前沿。這一階段對人文社科學術信息資源開放存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人文社科學術信息資源開放存取理論的探索及基于互聯網的科技信息共享及開放存取運動對圖書館、出版商和學術界的影響,包括圖書館、出版商在新的學術傳播體系中的角色和職能的轉變等。
隨著開放存取運動的深入發展,特別是一些人文社科開放存取期刊和機構倉儲的興起和傳播,學者對人文社科領域學術資源開放存取的關注不僅局限于理論探索,而且結合一些典型案例進行研究。2008年以后,介紹開放存取期刊和數據庫的論文逐漸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國際上對發展中國家的情況關注度很高,介紹中國、南非、阿根廷等國家人文社科開放存取情況的論文紛紛出現。
2011年到2013年,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科研數據(research data)、科研產量(scientific production)等成為研究熱點。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歐美學界涌現出許多古籍數字化、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等新項目。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逐漸深入到人文研究的各個領域,數字技術與人文研究的結合成為學者關心的熱點問題。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和信息技術在科研過程中的廣泛應用,使社會科學研究也可能需要處理海量數據,如何做好科研數據的采集、儲存、管理、訪問和使用工作,吸引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縱觀近三年來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對數字人文的討論方興未艾,以科研數據管理為主題的論文層出不窮。endprint
從2003—2011年間以人文社科學術信息資源開放存取為主題的研究熱點演進過程可以看出,學術出版(scholarly publishing)一直都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不論是探索人文社科學術論文影響力評價新方法還是研究開放存取的內在動力,抑或討論基于互聯網的學術信息共享模式,都離不開對學術出版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的關注。
4 研究現狀及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二十余年來,隨著開放存取運動的大規模興起,學術界對開放存取的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人們對人文社科學術資源開放存取的關注程度還遠遠不夠,盡管論文數量逐年增長,但總量仍然不足,這表明該課題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
關于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學科在學術信息交流方面的差異,現有研究已經相對完善,或者說基本解決了為什么要在人文社科領域實施開放存取,以及實施起來有什么障礙的問題。在開放存取資源的質量評價、長期保存、資金投入、運作模式和內在發展動力方面,已有研究還十分薄弱,這為后來的研究者提出了該如何發展人文社科領域學術信息資源開放存取的問題。
人文社科學術資源的數字化與網絡化是必然趨勢,其開放存取的內在動力和模式創新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作為一個新興課題,圍繞該問題展開研究工作的相對穩定的研究團隊和作者群體還沒有形成,被廣泛引用的重要論文還沒有產生。從研究熱點演進路線來看,理論和實踐聯系尚不夠緊密;很大程度上,理論落后于實踐。尤其地,在宏觀政策、學界認可、質量控制、案例推廣應用等方面,還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注 釋
[1]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OL]. [2013-12-07].http://www.budapestopenaccessinitiative.org/.
[2][3]Bjrk, B. C.; Welling, P.; Laakso, M.; Majlender, P.; Hedlund, T.; Gunason, G. N. (2010). "Open Access to the Scientific Journal Literature: Situation 2009". In Scalas, Enrico. PLoS ONE 5 (6): e11273. doi:10.1371/journal.pone.0011273. PMC 2890572. PMID 20585653
[4]由于存在索引時滯,截至筆者統計時,2013年的數據尚不完整。
[5]表中關鍵詞中文為作者所加。
參考文獻
[1]Lessig, Lawrence. Free Culture[M]. New York. Penguin Press.2004
[2]Suber, Peter. Open Access[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2010
[3]Valsiner, Jaan. Opening and closing of knowledge fields: New technologies and reconstructing of the social capital within science[J]. Culture & Psychology. 10(4):497-520.2010
[4]Hajjem, C., Harnad, S. and Gingras, Y. Ten-Year Cross-Disciplinary Comparison of the Growth of Open Access and How It Increases Research Citation Impact[J] IEEE Data Engineering Bulletin 28(4):39-47
[5]Swan, A. The Culture of Open Access: Researchers' Views and Responses[A]. in Jacobs, N., Eds. Open Access: Key Strategic,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Chandos.2006
[6]Waltham, Mary.The Future of Scholarly Journal Publishing among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Associations[J].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42(3):257-324.2010
[7]Kousha, Kayvan. Thelwall, Mike.The Web impact of open acces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9(1):495-507.2007
[8]Frandsen, F. Tove, Nicolaisen, Jeppe. Interdisciplinary difference in database coverage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bibliometric research[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59(10):1570-1581.2008
[9]Hanauske, Matthias, Bernius, Steffen, Dugall, Berndt. Quantum game theory and open access publishing[J].Physica A 382: 650-664. 2007
[10]Printer, Frances. Open Access for Scholarly Books[J].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28:183-191.2012
[11]Antelman, K. Self-archiving practice and the influence of publisher polic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J].Learned Publishing. 19(2):85-95.2006
[12]Hardisty, David J. and Haaga, David A.F. (2008)."Diffusion of Treatment Research: Does Open Access Matter".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4(7):821-839
[13]Adema, Janneke.(2010)Overview of Open Access Models for eBook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OL]. [2014-04-05].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 doi=10.1.1.177.4886&rep=rep1&type=pdf
(收稿日期:2014-02-14)endprint
從2003—2011年間以人文社科學術信息資源開放存取為主題的研究熱點演進過程可以看出,學術出版(scholarly publishing)一直都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不論是探索人文社科學術論文影響力評價新方法還是研究開放存取的內在動力,抑或討論基于互聯網的學術信息共享模式,都離不開對學術出版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的關注。
4 研究現狀及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二十余年來,隨著開放存取運動的大規模興起,學術界對開放存取的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人們對人文社科學術資源開放存取的關注程度還遠遠不夠,盡管論文數量逐年增長,但總量仍然不足,這表明該課題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
關于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學科在學術信息交流方面的差異,現有研究已經相對完善,或者說基本解決了為什么要在人文社科領域實施開放存取,以及實施起來有什么障礙的問題。在開放存取資源的質量評價、長期保存、資金投入、運作模式和內在發展動力方面,已有研究還十分薄弱,這為后來的研究者提出了該如何發展人文社科領域學術信息資源開放存取的問題。
人文社科學術資源的數字化與網絡化是必然趨勢,其開放存取的內在動力和模式創新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作為一個新興課題,圍繞該問題展開研究工作的相對穩定的研究團隊和作者群體還沒有形成,被廣泛引用的重要論文還沒有產生。從研究熱點演進路線來看,理論和實踐聯系尚不夠緊密;很大程度上,理論落后于實踐。尤其地,在宏觀政策、學界認可、質量控制、案例推廣應用等方面,還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注 釋
[1]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OL]. [2013-12-07].http://www.budapestopenaccessinitiative.org/.
[2][3]Bjrk, B. C.; Welling, P.; Laakso, M.; Majlender, P.; Hedlund, T.; Gunason, G. N. (2010). "Open Access to the Scientific Journal Literature: Situation 2009". In Scalas, Enrico. PLoS ONE 5 (6): e11273. doi:10.1371/journal.pone.0011273. PMC 2890572. PMID 20585653
[4]由于存在索引時滯,截至筆者統計時,2013年的數據尚不完整。
[5]表中關鍵詞中文為作者所加。
參考文獻
[1]Lessig, Lawrence. Free Culture[M]. New York. Penguin Press.2004
[2]Suber, Peter. Open Access[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2010
[3]Valsiner, Jaan. Opening and closing of knowledge fields: New technologies and reconstructing of the social capital within science[J]. Culture & Psychology. 10(4):497-520.2010
[4]Hajjem, C., Harnad, S. and Gingras, Y. Ten-Year Cross-Disciplinary Comparison of the Growth of Open Access and How It Increases Research Citation Impact[J] IEEE Data Engineering Bulletin 28(4):39-47
[5]Swan, A. The Culture of Open Access: Researchers' Views and Responses[A]. in Jacobs, N., Eds. Open Access: Key Strategic,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Chandos.2006
[6]Waltham, Mary.The Future of Scholarly Journal Publishing among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Associations[J].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42(3):257-324.2010
[7]Kousha, Kayvan. Thelwall, Mike.The Web impact of open acces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9(1):495-507.2007
[8]Frandsen, F. Tove, Nicolaisen, Jeppe. Interdisciplinary difference in database coverage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bibliometric research[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59(10):1570-1581.2008
[9]Hanauske, Matthias, Bernius, Steffen, Dugall, Berndt. Quantum game theory and open access publishing[J].Physica A 382: 650-664. 2007
[10]Printer, Frances. Open Access for Scholarly Books[J].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28:183-191.2012
[11]Antelman, K. Self-archiving practice and the influence of publisher polic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J].Learned Publishing. 19(2):85-95.2006
[12]Hardisty, David J. and Haaga, David A.F. (2008)."Diffusion of Treatment Research: Does Open Access Matter".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4(7):821-839
[13]Adema, Janneke.(2010)Overview of Open Access Models for eBook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OL]. [2014-04-05].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 doi=10.1.1.177.4886&rep=rep1&type=pdf
(收稿日期:2014-02-14)endprint
從2003—2011年間以人文社科學術信息資源開放存取為主題的研究熱點演進過程可以看出,學術出版(scholarly publishing)一直都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不論是探索人文社科學術論文影響力評價新方法還是研究開放存取的內在動力,抑或討論基于互聯網的學術信息共享模式,都離不開對學術出版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的關注。
4 研究現狀及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二十余年來,隨著開放存取運動的大規模興起,學術界對開放存取的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人們對人文社科學術資源開放存取的關注程度還遠遠不夠,盡管論文數量逐年增長,但總量仍然不足,這表明該課題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
關于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學科在學術信息交流方面的差異,現有研究已經相對完善,或者說基本解決了為什么要在人文社科領域實施開放存取,以及實施起來有什么障礙的問題。在開放存取資源的質量評價、長期保存、資金投入、運作模式和內在發展動力方面,已有研究還十分薄弱,這為后來的研究者提出了該如何發展人文社科領域學術信息資源開放存取的問題。
人文社科學術資源的數字化與網絡化是必然趨勢,其開放存取的內在動力和模式創新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作為一個新興課題,圍繞該問題展開研究工作的相對穩定的研究團隊和作者群體還沒有形成,被廣泛引用的重要論文還沒有產生。從研究熱點演進路線來看,理論和實踐聯系尚不夠緊密;很大程度上,理論落后于實踐。尤其地,在宏觀政策、學界認可、質量控制、案例推廣應用等方面,還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注 釋
[1]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OL]. [2013-12-07].http://www.budapestopenaccessinitiative.org/.
[2][3]Bjrk, B. C.; Welling, P.; Laakso, M.; Majlender, P.; Hedlund, T.; Gunason, G. N. (2010). "Open Access to the Scientific Journal Literature: Situation 2009". In Scalas, Enrico. PLoS ONE 5 (6): e11273. doi:10.1371/journal.pone.0011273. PMC 2890572. PMID 20585653
[4]由于存在索引時滯,截至筆者統計時,2013年的數據尚不完整。
[5]表中關鍵詞中文為作者所加。
參考文獻
[1]Lessig, Lawrence. Free Culture[M]. New York. Penguin Press.2004
[2]Suber, Peter. Open Access[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2010
[3]Valsiner, Jaan. Opening and closing of knowledge fields: New technologies and reconstructing of the social capital within science[J]. Culture & Psychology. 10(4):497-520.2010
[4]Hajjem, C., Harnad, S. and Gingras, Y. Ten-Year Cross-Disciplinary Comparison of the Growth of Open Access and How It Increases Research Citation Impact[J] IEEE Data Engineering Bulletin 28(4):39-47
[5]Swan, A. The Culture of Open Access: Researchers' Views and Responses[A]. in Jacobs, N., Eds. Open Access: Key Strategic,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Chandos.2006
[6]Waltham, Mary.The Future of Scholarly Journal Publishing among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Associations[J].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42(3):257-324.2010
[7]Kousha, Kayvan. Thelwall, Mike.The Web impact of open acces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9(1):495-507.2007
[8]Frandsen, F. Tove, Nicolaisen, Jeppe. Interdisciplinary difference in database coverage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bibliometric research[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59(10):1570-1581.2008
[9]Hanauske, Matthias, Bernius, Steffen, Dugall, Berndt. Quantum game theory and open access publishing[J].Physica A 382: 650-664. 2007
[10]Printer, Frances. Open Access for Scholarly Books[J].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28:183-191.2012
[11]Antelman, K. Self-archiving practice and the influence of publisher polic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J].Learned Publishing. 19(2):85-95.2006
[12]Hardisty, David J. and Haaga, David A.F. (2008)."Diffusion of Treatment Research: Does Open Access Matter".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4(7):821-839
[13]Adema, Janneke.(2010)Overview of Open Access Models for eBook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OL]. [2014-04-05].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 doi=10.1.1.177.4886&rep=rep1&type=pdf
(收稿日期:2014-02-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