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兩院院士章程修改的新聞已經鋪天蓋地,媒體報道事件的主角——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家單位的網站上,“章程”欄目還掛著2008年修改的章程版本。就像歷次有關院士的爭議被曝光時一樣,外界熱烈地討論著如何避免“南郭先生”混進院士隊伍、如何讓科學品行不端的院士放棄院士頭銜,而兩家學術機構回應甚少,保持著低調與沉默。
本次院士章程修改對推薦渠道、推出機制等公眾最為關心的環節做出了調整,體現出減少行政干預,還原學術氛圍的目標。章程修改獲得不少“好評”,但也有評論認為,修改章程依舊治標不治本,只要院士頭銜與特權的勾結不被打破,行政與學術的糾葛不被打破,任何制度堡壘都會被追求功名、利益的欲望攻陷。
壓力下的章程修改
兩院院士大會是中國科學界最高級別的會議,本屆大會于6月13日落下帷幕,這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例行大會,過往的院士大會上也曾多次修改院士章程,但今年的院士章程修改,卻引發了更多的社會關注。
媒體討論的熱情不難理解,幾年來,從海歸科學家饒毅宣布不參選院士,到“煙草院士” 謝劍平風波、張曙光賄選院士事件,再到至今懸而未決的學生舉報王正敏院士學術造假,與院士有關的負面新聞頻出。過去被視為至高無上的學術凈土,因為這些事件顯露出另一面。
院士評選中出現各種丑聞,被歸咎于院士評選制度,因此,公眾對院士制度改革充滿期待。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對改革院士制度提出了要求,這一次院士章程的修改,被視為院士制度改革的第一個動作。
按照《中國青年報》報道的描述,在6月11日中國工程院章程修訂案投票表決當天,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當著400多位院士的面道歉,“對中央安排的這項工作,(我們)準備組織得不夠充分,但也希望大家給以充分的理解和積極支持,我們將在以后的工作中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增選工作。”院士大會的幾天中,一些院士批評院士章程修改的“討論時間過于匆忙,征求意見不夠廣泛”。
從院長周濟的道歉中,可以窺見兩院院士章程修改面對的巨大壓力,這些壓力不僅來自之前輿論對院士制度的批評,更來自國家高層的關注。兩院院士大會的開幕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發言中,專門強調:根據廣大院士和各方面意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主要就是要突出學術導向,減少不必要的干預,改進和完善院士遴選機制、學科布局、年齡結構、兼職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以更好發揮廣大院士作用,更好發現和培養拔尖人才,更好維護院士群體的榮譽和尊嚴,更好激勵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青年才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講話中提到的“各方面意見”,應該包含了幾年來“問題院士”引發的各種社會批評。從目前院士章程修改的內容看,被修改的章程回應了此前各種爭議中提出的問題,但章程修改能否真正凈化院士評選制度,還取決于兩院的決心和執行力。
王正敏院士學術造假的舉報人王宇澄則日前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修改之前的院士章程,已經對院士在出現學術道德問題時該如何處理有明確的規定,只要執行相關規定,就可以達到純潔院士評選環境的目的,而目前的狀況是,在具體處理涉及院士的學術不端問題時,兩院的態度不夠明確。
院士“后門”堵得住嗎?
設置院士制度的初衷是授予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以榮譽,但多年后,中國的院士榮譽開始變味,院士頭銜與權力與利益掛鉤,使得當院士成為獲取“特權”的渠道。為了當選院士,各種“跑院士”的門路長期存在,直到2013年張曙光受審,院士評選的“后門”第一次向公眾暴露。
2013年,原鐵道部副總工程師、運輸局局長張曙光因涉嫌受賄受審,法庭上他供述,受賄的巨款用于為參評院士做準備,因為這個事情“需要用錢”。張曙光的錢都“打點”了誰至今沒有答案,張曙光案在張曙光受賄這一環節停了下來,賄款去向的調查未見公布。張曙光曝出的院士評選黑幕,給公眾提供了想象和議論的空間,兩院院士評選的權威性在公眾心目中被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
早在2005年,已故的鄒承魯院士就曾明確批評單位推薦制度,他提到:我不主張取消院士制度,但是應該取消“單位推薦”。國外是沒有單位推薦的,單位推薦弊端非常多。
從目前曝光的一些丑聞看,院士候選人自己和所在的單位在爭取院士榮譽的過程中,更容易采取不正當的行為,因此,新修改的院士章程,將部門、單位推薦的資格取消,提名途徑僅保留院士推薦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為了堵住“后門”,在增選投票環節,新章程增加全體院士投票“終選機制”。《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規定:新當選院士由具有投票權的全體院士投票產生。選舉實行等額無記名投票,獲得贊同票數超過有效票數二分之一的候選人當選。
修改推薦和增選投票制度的目的,是讓院士評選回歸學術,減少其他因素對評選的干擾,但顯然,僅僅靠章程的修改,很難達到這樣的目標。比如,新章程規定“有關學術團體”可以推薦候選人,目前對“學術團體”還沒有出臺更為詳盡的說明,但中國的學術團體很多受行政部門影響,院士參評者有各種方法對這些學術團體開展“公關”。
退出機制依舊是難題
本次院士章程修改,最受關注的是院士退出機制。
最早將院士退出機制引上臺面的,是“煙草院士”謝建平。謝建平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的科學成就是卷煙的“降焦減害”。當選后,控煙人士最先提出從事煙草行業的科學家不應該獲得院士榮譽。后來,秦伯益院士與103名院士聯名申請復議并撤銷謝劍平的院士資格,秦伯益院士最近接受媒體采訪時解釋說,他反對謝建平當選院士的原因并非反對煙草行業,而是謝建平的“減焦降害”科研項目是偽命題。中國工程院曾表態希望謝建平主動退出,但謝建平沒有回應這個“希望”。
謝建平事件至今沒有下文,給公眾留下院士“大門”只進不出的印象。事實上,舊版的院士章程中,就已經有院士退出的規定,歷史上被除名的院士有兩人,一位是中國科技大學原副校長方勵之,另一位是華東理工大學原校長陳敏恒。其中,方勵之被除名有政治方面的原因,陳敏恒被除名有科學道德的問題,也有經濟方面的原因。endprint
另一個轟動一時的事件是王正敏院士被舉報學術造假。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生王宇澄多年舉報同一單位的王正敏院士學術造假,王宇澄是王正敏參選院士時的助手,幫助王正敏整理申報材料。王正敏當初的7位推薦人中,有4位院士以聯名信要求嚴肅調查王正敏涉嫌學術造假事件。王宇澄近日告訴《新民周刊》記者,他還在堅持通過各種渠道舉報王正敏院士,但至今沒有任何部門找他調查,中國科學院也拒絕與他溝通。
新章程增加了勸退的規定,當院士個人行為嚴重違反科學道德、品行嚴重不端、嚴重損害院士群體和學部聲譽,勸其放棄院士稱號。但目前的規定只是一個原則,怎樣判斷院士的學術道德,通過怎樣的程序“勸退”等都沒有詳細的操作規定。
長期批評中國院士制度的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顧海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此次章程改革有一定的進步,但作用不必高估。他認為,“勸退機制”本身是很“軟”的一種制度,缺乏強制力,被勸退的院士本人多半不會做出響應。顧海兵認為,此次章程的改變并不徹底。從根本上來說,院士制度的問題在于學術不獨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本身是隸屬于國務院的事業單位,院士的選舉過程放在“兩院”進行就是對其他學術團體的一種不公平競爭。對于此類學術榮譽的選舉,應是由獨立的學術共同體而不是實體單位來承擔。顧海兵主張取消“兩院”。他認為“兩院”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如今其功能完全可以分散到各大學來進行。
《中國科學院章程》修改的主要內容
推薦渠道:取消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各部委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等的推薦資格。院士候選人由院士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學部主席團可根據學科發展需要設立候選人特別推薦小組,不受理本人申請。有效候選人由學部主席團審定。
自動放棄:明確院士有權放棄院士稱號。
增選過程:各學部初選實行差額無記名投票,差額比例為百分之二十。各學部參加投票選舉的院士人數,應超過本學部有投票權院士人數的三分之二。獲得贊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數三分之二的候選人,按學部主席團確定的名額,根據得票數依次產生本學部終選候選人建議人選,經各學部常務委員會審查確認后,由學部主席團確定終選候選人。
新當選院士由具有投票權的全體院士投票產生。選舉實行等額無記名投票,獲得贊同票數超過有效票數二分之一的候選人當選。
退出機制:明晰何種情況“勸退”,何種情況“撤銷”。但原章程中撤銷院士稱號的具體操作要求和過程沒有再進行表述。
當院士個人行為嚴重違反科學道德、品行嚴重不端、嚴重損害院士群體和學部聲譽,勸其放棄院士稱號。上述情節特別嚴重的,以及危害國家利益,觸犯國家法律的,撤銷其院士稱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