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翔


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而是“反脆弱”。這是美國學者納西姆在《反脆弱:從不確定性獲益》一書中提出的觀點。
什么叫反脆弱性?作者認為有些事情能從沖擊中受益,當暴露在波動性、隨機性、混亂和壓力、風險和不確定性下時,它們反而能茁壯成長和壯大。作者認為事物有三個特征:脆弱性、強韌性和反脆弱性。脆弱的事物喜于安寧的環境,而反脆弱的事物則從混亂中成長,強韌的事物對環境幾乎是漠視的。作者將反脆弱的理念通過文化、衛生、生物、政治制度、技術、城市組織、社會經濟生活等諸多方面存在的蛛絲馬跡進行透徹的剖析,充分說明反脆弱的獨到之處,人們認為的貌似最安全的事物可能是不堪一擊的,而看似混亂不堪的事物反而具有隨機性和反脆弱特征。
書中舉了個非常通俗易懂的例子,一個拳擊手的身體狀況可能是強韌和硬朗的,不斷取得賽事的成功,但當他被女朋友甩了以后,卻成了一個感情脆弱容易流淚的人;而你的祖母可能身體很虛弱,但個性卻很強硬,當祖母遭受襲擊時她會堅強地進行反擊。這就是兩種事物的表現所彰顯出來不一樣的實質。人們容易被同流合污,思想意識很難獨立,因為會飽受身邊很多人的影響,所以看待事物顯得保守有余,而沒有任何冒進風險中求成功的勇氣。拳擊手可能很強韌,但他在某些方面卻是脆弱的,而一個老太太可能很脆弱,但卻很容易在反抗事物中變得強悍有力。作者如此循循善誘,目的就是告訴我們不要被一些事物的表象迷惑,而應該認識到事物的本質。
非常有意思的是美國另一個知名的統計學家兼作家特納·西爾弗撰寫的《信號與噪聲》通過大量的實例闡述如何排除各種干擾噪聲,為信號把脈。他認為很多不可能的事物是可以通過預測來掌握的,關鍵是如何去更為科學地做好預測。而《反脆弱》作者納西姆認為蓄意的人為預測可能會有不錯的結果,但卻是非常脆弱的,因為他相信反脆弱更是一種把握未知更為有效的理性手段。
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其實明白《反脆弱》所帶來的意義讓人似乎更多希望,這正如老子說過的話: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人們可能會陷入一種悲傷的失敗,但能夠從脆弱中看到反脆弱的意義,不啻為自我的拯救,實現另一種不可能的成功。所以在迷茫中沉淪的人是悲觀的,因為他看不到希望,而相反從失敗中不斷總結超越自我的人最終會到達成功的彼岸。關鍵是對待事物的態度和信心。
作者比較犀利地批判了一些大公司,認為像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大公司依然存在是非常不幸的一件事,因為賣糖水或賣糖水替代品,讓消費者身體輸入令生物系統紊亂的東西,導致糖尿病滋生,并讓一些生產商在生產代償性藥物的過程中賺得盆滿缽滿。而小公司或手工業者賣給我們的往往是健康食品,他們提供的商品似乎是自然的和我們自發性需要的。所以他認為大公司的存在是脆弱的,而一些小公司和手工業者卻是反脆弱的,因為受眾的口碑不一,所以能夠決定它們存活的幾率。
作者還從政治的角度分析脆弱性和反脆弱性的國家,瑞士被認為是最具反脆弱性的國家。作者認為瑞士的人們生活慵懶,沒有宏偉的抱負,這種穩定性帶給該國反脆弱性的抵御風險的能力。從經濟的角度看,瑞士也是全球最具強韌性的地方,而且很多世紀都如此。
納西姆是當今最偉大的思想者之一,他很少參加各種交際應酬,大部分時間都習慣在書房中閉關研究自己的課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對該書的評價是:這本書改變了我對世界如何運作的看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