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武

上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絕對是新聞熱詞之一,國務院多個會議涉及此主題。
6月6日,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推進會在京召開,李克強總理作了重要批示。
6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簡政放權措施,促進創業就業。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舉起手中一份材料:“這里面列出的有些審批事項,設立8年來,竟連一次申請都沒受理過。說起來都好笑!”
然而,有些行政審批想取消,卻還沒那么容易。
改革背后的利益博弈
5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第五十六條規定:對在我國首次上市新品種、使用新原料和首次進口的保健食品實行注冊管理;對其他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實行備案管理。
由此,很多保健食品的注冊管理將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
但是,據悉,廣東保健食品行業幾十家企業正在聯名起草意見書,反對實施備案制,希望阻止備案制的出臺。
一些全國性的行業組織和企業,也發出了反對的聲音。比如,同仁堂健康藥業相關負責人就對媒體表示:現在“遵守法律的企業反倒成為政策不穩定的受害者。”目前,同仁堂手持90多個批文,尚有40多個批文正在申請,一旦取消審批制則意味著一大把批文變成一沓廢紙。
這引發了網上一陣吐槽。比如,評論人石述思說:“太監最大悲劇是自宮后發現人人皆可入宮了。”
保健食品注冊管理審批制、備案制之爭由來已久。
早在2009年9月,近70家保健食品企業參與,10余位保健食品企業高管代表聯合起草對《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送審稿)》的修改意見書。該意見書倡導“實行備案管理”,提出“將保健食品行業管理由當前的重審批、輕監管扭轉為開放準入、有效監管。實現‘強化原料審批,淡化產品審批,重視市場監督的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框架。”
但是,這一訴求遭遇眾多質疑。
“已經夠亂了,還要更亂嗎?”一位保健食品評審專家就曾表示,“備案管理是發展趨勢,但現階段不合時宜。技術上不可行,在企業信用和政府監管等方面都不具備條件。”
取消一些臃腫繁雜的行政審批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為什么會遭受反對?改革究竟動了誰的奶酪?
瘋狂而畸形的批文交易
根據現行規定,保健食品應當依法通過審批并取得產品注冊證,拿到“小藍帽”標志。企業申報一個保健食品批文的平均成本一度達到30萬元左右。部分在國內外已經長期銷售的產品,也需要逐號審批。
審批制取得了一定的監管效果,但同時也給企業帶來沉重負擔,社會資源和行政資源存在錯配和浪費。多年來,保健食品行業創新更多的是圍繞生產工藝,而非真正的新產品開發。
因此,過去十幾年沿用的審批制被斥為“有缺陷的做法”。而這種“有缺陷的做法”卻繁榮了批文交易市場。
一旦實行備案制,首當其沖的是產品批準文號的交易價格,一些產品的批準文號或許將如上述同仁堂管理人士所稱,“變成一沓廢紙”。
一些有門道的個人或中介機構,即便在審批制非常嚴格的時候,每年也可以拿到幾十個產品批準文號。報批是一些中介機構的強項,找代理既省心又省時間,基本上只要準備好代理費就可以最終獲得批文。
比如有一則中介廣告稱:專業高效,多年申報經驗,與各部門具有良好合作關系,聘請評審專家為顧問,將風險降到最低,不成功退全款。還為申報客戶提供市場分析及對策、免費招商一年的“超值服務”。
本刊記者調查得知,代理機構的保健食品批文轉讓價格一般都在25萬~45萬元之間,少數品種的轉讓價格甚至達到80萬元。單一成分的產品批文轉讓價一般在20萬元以下。曾有一段時間,保健食品審批趨嚴的傳言肆虐,批文轉讓行情漲聲一片。
一些業內人士曾預測,至少有六成保健食品產品批文是通過代理機構獲得的。與此同時,由于產品上市后缺乏有效監管,企業用于報批的樣品往往與正式生產的產品存在差別,少數企業甚至戴著批文的“小藍帽”胡作非為,生產假冒偽劣產品。
比如,2006年四川省工商局曾公布對40個批次保健品監測結果顯示,有13個批次鈣含量不夠,2個批次鋅含量不夠,3個批次維生素含量不夠,產品難以達到宣稱的保健功能。
備案制不是不監管,而是強監管
看來,保健食品注冊管理制度,改或不改都有人反對。
堅持審批制的一方斥責備案制一方,“不是真正意義上想備案管理,只是借用備案一詞,想要降低產品上市門檻。”
在備案制具體操作層面,行業內也有很多分歧,基本也是各自利益各自表達。那么,審批制改備案制,是否就意味著監管放松呢?
基于國際監管經驗,備案制并不意味著不監管,而是隨時監管、違者必罰,企業的僥幸心理會大大減少。對于政府部門來說,這可能增加了監管工作的內容,對其監管能力也是嚴峻考驗。但是,新監管模式的效果必定較“重審批、輕監管”舊模式要顯著得多。
保健食品行業多年來不僅存在“夸大宣傳”,還存在“違法添加”,在保健食品中違法添加藥品似乎已經成為行業潛規則。
比如,在改善睡眠類保健食品中添加“安定”,在調節血糖類保健品中添加降糖藥。短期服用可能危害不明顯,但是長期服用會對身體造成極大損害。2005年,有關部門在上海等地進行專項調查,在抽檢的207個批次保健食品中,有197個批次存在違法添加藥品問題。
由于保健食品檢驗檢測涉及項目多、指標多,如果加上違法添加,其難度往往比藥品檢驗更大。再加上實行分段監管,食品檢驗檢測資源沒有完成整合。食檢涉及問題可能更多。
好在,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2009年前后對保健食品、檢驗機構等基本情況進行了一次摸底調查。這一努力能提高新監管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
有人說食品安全是“生產出來的”,也有說是“監管出來的”。國外有效的食品安全風險控制機制,也往往在于可以隨時發現風險并及時控制。因此,中央也提出了要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減少前置審批,加強和改進事中、事后監管。
審批改備案是一種趨勢,不是改不改的問題,而是具體改革節奏和細節問題。中央一系列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成效已經表明,它能有力激發市場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