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溪
前段時間,瓊瑤先寫信至國家某主管部門揭發國內知名編劇兼制片人于正抄襲,在沒有得到滿意答復的情況下,再起訴到法院,并索賠2000萬元人民幣。
其實,在自己的電視劇中“夾帶”他人成果,于正并不是第一人,他只不過做得太典型。國產電視劇互相借鑒,行話叫“扒”,早已成為行業潛規則。
講究一點的會扒國外的、大眾不太熟悉的。比如寧浩的成名作《瘋狂的石頭》結構和橋段與英國的《兩桿大煙槍》非常相似。不講究的,則扒國內的、身邊的,總之,能用得著的決不手軟。此次于正就是因為有扒瓊瑤名劇《梅花烙》之嫌而遭反擊。
國內電視劇扒得最多的要數韓劇,某些在國內熱播的韓劇,我們改了片名、人名,更換了故事發生地,再兌水稀釋,加上雜亂的情節,就算是新作。而改編需要經過原創者同意,購買版權,并明確標注“改編”字樣。
國產電視劇為什么扒劇成癮?為什么一些名著,比如金庸小說,被多次拍成電視劇?雖然有些公認拍得一蟹不如一蟹。
要打造新作品,需要很長時間,更何況在創造力普遍疲軟的當下,好作品并不多見。而且,嘗試新作品,投資者和制片方都需要承擔風險。所以要找保險的、成型的。要快,又要保險,扒成功的作品,就成為急功近利的制片方的捷徑。
于正喜歡“借鑒”他人作品,已經是公認的事,因此,圈內早就送了他一個外號“于抄抄”。瓊瑤起訴之后,網上一項公開調查顯示,90%以上的網友都認為于正是抄襲。就在瓊瑤站出來揭發他之前,已經有無數網友列舉了他之前多部作品與其他作品存在嚴重雷同的情節和橋段。畢竟,不勞而獲,不得人心。
但是,為什么在這種情況下,于正的事業仍然能繼續發展,而且節節上升?
維護一個行業的規則,一般靠兩樣東西,一是輿論,二是法律。顯然,現在的輿論更傾向于成王敗寇,只要收視率高,能捧紅明星,就能稱為成功人士,甚至是英雄。君不見,各個衛視的綜藝娛樂節目都驚人地相似?抄襲已經蔚然成風,人們并不以抄襲為恥。
接下來,看我們的法律,按照國內的著作權法及其相關司法解釋,相似度在20%以內,不構成抄襲。那么,一個劇本就可以抄這個20%,再抄那個20%,加起來,整部劇都是東抄西抄而來,但是在法律意義上仍然構不成抄襲。
筆者曾咨詢一位美國制片人,美劇是否存在抄襲的狀況,對方搖著頭回答,如果有人膽敢這么做,來自法律的懲罰幾乎會讓他傾家蕩產;就算僥幸逃脫法律制裁,一旦壞了名聲,也會讓他在行業內混不下去。
而我們的法律和輿論,似乎都沒能有效地為原創者提供保護。既然有捷徑可走,誰還愿意累死累活去搞原創呢?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回答了,為什么我們的影視界原創能力不足。
瓊瑤起訴于正,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侵權案例,而是具有標桿意義。此案結果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