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ZHANG Yan;陸開文 LU Kai-wen;李瑞光 LI Rui-guang
(云南省應用技術研究院,昆明655000)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的高速發展,知識經濟成為本世紀發展主流,企業為了在幾何倍數技術更新速度和市場競爭加劇的快變型環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企業與同行、外部研究院所、事業單位或專家團隊進行合作已經成為必然趨勢。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在塑造產業核心技術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對于提升國家整體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國家的科技“十二五”規劃提出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實現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性跨越的目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屬于創新體系建設的范疇,其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又是技術創新中有別于傳統單一研究機構,介于市場和企業中間適應當前經濟發展需要的新型研究組織,具有節約企業研發總費用、迅速攫取經營機會和戰略優勢、實現資源互補、塑造行業的核心技術能力、組織學習等優點,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活動受到國家、產業和企業多個層面的重視,其發展勢頭很迅速,同時,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在發展過程中也表現出較高的不穩定性,主要是聯盟作為復雜開放的社會經濟系統,總是不斷地與外部環境進行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從而導致系統內部出現不平衡現象,這種不平衡會影響到內部不同子系統間協同性,其中政府對聯盟發展的引導作用就顯得尤其重要,另一方面,政府從國家政策支持、產業發展、市場需求等宏觀層面引導聯盟建立,從而延長研發聯盟建立-運行-終止周期,減少短期內解體的聯盟數量。因而,本文就內外環境中政府層面宏觀引導、管理體系兩方面對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協調機制構建和運行進行初步探索。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是指由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或其他組織機構,以企業的發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為保障,形成的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技術創新合作組織。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構建和發展,是整合產業技術創新資源,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的迫切要求,是促進產業技術集成創新,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2.1 目的與動因定位不準導致聯盟合作失敗 聯盟主體只關注到自身目標,沒有把聯盟目標與目標市場聯系起來,錯失了很多發展機會。如樂凱集團與柯達公司形成國際戰略聯盟,樂凱集團的聯盟目標是獲得柯達的資金、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從而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柯達公司的聯盟目標是實現在中國影像市場上擁有絕對的優勢地位,占領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打擊主要競爭對手富士,實現戰略轉型,從傳統影像業務轉向數碼影像業務。雙方的目標不統一,低估了數碼相機發展速度和短期內聚集龐大市場需求,過分專注自己的企業目的,20年的合作期限僅僅維持4年16天,雙方都沒能通過聯盟合作到達預期要求,最后柯達公司轉型緩慢,錯失發展良機,以被迫破產告終。類似的研發聯盟因目標與動因不明確,對聯盟成員的鼓勵相當弱,導致組織結構松散,聯盟往往不能開展實質性工作,導致溝通成本增加,違背了建立聯盟的初衷。然而,面向目標市場來設定具體目標會使聯盟得到超額的價值預期。如海爾與三洋的研發合資企業,新產品目標是六門電冰箱,這是海爾面向全球市場所做出的決定,最后新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良好表現證明了海爾決策的正確性[1]。因此,按照“政府引導、企業自主、市場主導”的思路,建立目標明確的聯盟,才有足夠的驅動力促進聯盟的健康發展。
2.2 追求短期利益導致生命周期過短 戰略聯盟內部不像生物個體一樣存在著必然死亡因子,通過聯盟成員努力,企業聯盟幾乎可以無限期的拉長其生命周期的某一階段,可以通過再創業實現不斷地“階躍”[2]?!半A躍”的支撐在于企業戰略聯盟能夠不斷地創新,不斷有效地進行聯盟內的自組織協同與資源整合,從而凸顯出自身的核心能力,促進聯盟在更高的平臺上開始新的生命周期?,F實中,聯盟成員為了追求短期利益,往往伴隨著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隨之日益加劇摩擦會導致戰略聯盟萌芽階段-形成階段-成熟階段-衰退階段生命周期大大縮短,有些聯盟甚至出現成員退出直接導致解體,一個生命周期都未完成。
2.3 聯盟成員社會資本不匹配導致組織不穩定 社會資本存在結構、認知、關系三個維度。結構維度,又稱為結構性嵌入,是指行動者之間聯系的整體狀態,強調社會關系網絡的非人格化一面,分析的重點在于網絡規模和網絡結構的特點,網絡大小、關系的強度、行動者的位置、聯通性等。認知維度,是指提供網絡成員共同理解話語、知識與意義系統的哪些資源,如語言、符號、文化和習慣,在組織內還包括默會知識等。關系性維度,又稱為關系性嵌入,是指通過運用關系或由關系手段獲得社會資源的過程,包括信任、互惠、懲戒以及身份識別,該維度強調社會關系網絡具體過程和事件,即關注社會行動、具體關系和策略運用。在結構維度方面,主導成員的規模或資源差;在認知維度方面,參與聯盟動機不一致、無共享的語言和溝通機制;在關系維度方面,聯盟成員的信任程度弱、成員之間聯系無制度規范,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聯盟組織不穩定性。
2.4 價值分配不合理加深聯盟內部矛盾 研發聯盟價值分配不合理是影響聯盟穩定性的重要因素。價值分配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如契約的完備性、聯盟各方的談判實力對比、監督機構、協調機構、執行機構、價值預期、價值留存等。價值分配通常是由初始投入的資源比例以及成立初期各方談判能力確定的一個分配比例,沒有考慮到聯盟各方對聯盟的實際共享,初期所確定的分配比例只是個預期值,但實際上,聯盟所創造真實價值很難公平分配,機會主義存在會導致實力較強的企業會試圖擠兌實力弱的企業,只考慮價值分配形式和數量,卻不考慮聯盟目前存在風險和潛在風險。
3.1 營造有利于聯盟發展的市場競爭環境 市場充分競爭環境是聯盟發展的必要條件,政府通過法規政策保證市場的良性競爭環境。首先進一步完善《技術合同法》、《知識產權法》等相關方面的立法工作,保障聯盟成員之間知識權益。聯盟成員之間既存在競爭關系,也存在合作關系,聯盟成員之間技術、知識產權、經濟利益等方面法律保障直接關系聯盟的穩定和發展。其次加強中介機構的建設,完善中介機構在技術評估、知識產權使用和轉讓、無形資產評估等方面服務體系的建設,鼓勵聯盟成員增強與中介服務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3.2 進一步完善政府支持政策,制定綜合性的聯盟發展政策 政府制定科學的宏觀政策引導企業聯盟發展,根據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及發展目標政府針對戰略新興產業制定產業政策,對于重點領域組織行業專家制定產業技術路線。其次是政府出臺各種優惠政策,不同產業不同項目的企業聯盟享有不同的各種優惠政策。對技術風險大的聯盟實施補貼政策、為促進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設立聯盟專項計劃,分等級的連續性支持聯盟開展工作,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轉型有突出貢獻的聯盟實行獎勵政策、根據聯盟產品的技術水平確定新產品的減免稅政策、對聯盟申請專項基金、專項貸款及聯合申請項目給予優先考慮。
3.3 制定地方特色的政策和暫行管理辦法 在國家相關的法律出臺前,地方政府先制定聯盟激勵政策和暫行管理辦法,以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快聯盟產學研的發展,如地方政府制定科學合理的后補助政策,聯盟對關鍵和共性技術有研究突破、中試成功、成果產業化后,政府分階段對聯盟進行階梯性后補助支持;積極完善地方的政府采購計劃,政府優先考慮聯盟的新產品;在惠民計劃中,鼓勵企業示范推廣聯盟的研發成果;在政府服務購買方面,同等條件下聯盟具有優先權;地方政府與銀行建立起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或平臺,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開展相關資訊和服務工作。如開展融資信息對接會,針對聯盟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銀行種子基金批量授信業務、知識產權質押貸、訂單貸、信保易融資、個人小額信用貸款等金融產品。
3.4 政府宏觀引導聯盟發展,指導聯盟制定技術路線圖,明確長期發展目標 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政府從社會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出發,以龍頭企業、骨干轉制院所為聯盟網絡中心點,引導相關企業或機構建立產業技術戰略創新聯盟,主導方自主選擇聯盟伙伴,決定自己的聯盟形式,通過政府穿線搭橋,減少合作伙伴選擇過程中一些不必要的環節,進而促進聯盟成立順利進行。政府鼓勵聯盟在產業技術路線的框架下制定更符合聯盟發展實際的技術路線,積極延伸產業鏈或聚集產業集群,研究聯盟內部產業關鍵技術或共性技術,結合聯盟成員的短期目標指導聯盟制定長期目標。如美國半導體制造技術聯合體是比較成功的政府-企業合作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政府對產業界的問題現狀透徹分析,并提出聯盟目標和實施步驟是獲得政府投入的前提和基礎,政府參與建議制定聯盟目標和技術研發時間表,但并不規定聯盟的研究方向和項目立項評議結果,而這些都是由聯盟企業來完成[3]。
3.5 指導聯盟探索長效穩定的產學研合作工作模式 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提出時間不長,各級政府雖正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聯盟成長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但政策制定和實施都處于摸索階段,政策對聯盟的保障作用還未充分發[4]。2008年國家有關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的指導意見》強調了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為主要目標,其實現有賴于三者之間的協同發展而政府部門應作為協調三方協同發展的主導力量[5]。政府協調和指導工作貫穿聯盟成立-發展-成熟-解散整個生命周期,才能協助聯盟建立長效穩定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其工作核心是定期指導和監督聯盟常設機構工作,針對不同聯盟的特點,指導聯盟探索有效的運行模式。為了保障聯盟的穩定運行,還需加強對常設機構創新管理培訓,鼓勵聯盟與政府、聯盟之間加強經驗交流和資源共享。
3.6 加大聯盟的宣傳,提高全產業鏈和技術成熟聯盟的社會影響力 鼓勵聯盟借助已有的信息平臺,定期宣傳聯盟的重大研發活動、科技成果,為成果產業化奠定基礎;成熟度高、發展穩定的聯盟可建立自己的信息發布平臺,再積極申請政府的后補助,維護平臺的運營和管理;政府倡導或籌辦的各種交流會、成果展、科技展、推介會,把聯盟成果作為宣傳專題,提高聯盟知名度,提高社會對聯盟的認知度。
3.7 加強基礎理論在聯盟體系構建和運行中的應用研究 通過政府設立的專項計劃引進專業的聯盟管理人才,同時積極吸收省內知名管理人員和致力于戰略研究的研究人員,組建成專業團隊,加強基礎理論在聯盟體系構建和運行中的應用研究,制定聯盟的發展戰略,研究不同產業聯盟的運行模式,針對聯盟存在問題為政府決策提供建議和對策。
[1]柯銀斌,康榮平,沈泱.中國企業跨國研發聯盟初探[J].經濟界,2013,1:33-47.
[2]潘思諭.中國企業國際戰略聯盟的理論與實證[M].第1版.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3]胡冬云.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的政府行為研究—以美國SEMATECH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21-24.
[4]趙長軼,曾婷,顧新.產學研聯盟推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186):47-52.
[5]張健,陳利華.產學研聯盟中的協同化及創新績效-以杭州市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3,6: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