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明JIANG Zhi-ming;張思卿ZHANG Si-qing
(①大連科技學院,大連116052;②鄭州科技學院,鄭州450064)
目前計算機專業幾個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和網絡工程)的各自的課程體系中,有好多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普遍存在著重疊和交叉現象,比如:不同進制數的概念以及相互轉換方法的內容,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就出現了,但是在“C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等課程中仍然出現。由于內容重復和交叉的原因,使得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出現了很多重疊,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也有的時候因為各門課程教學時數的限制,有時候對已經在先期課程中出現過的教學內容采用省略不講的方式,而實際上先期課程中的這些重復的內容也沒有進行仔細講授(很多時候解釋說留到后面的課程再仔細介紹),造成有些內容出現了漏講的現象。在前面提到的幾門課程中尤其以“計算機組成原理”和“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這兩門課的內容重復和交叉的現象比較嚴重,為此我們對這兩門課內容進行一下分析比較,然后給出一種處理的方法。
計算機類課程出現內容重疊和交叉的原因,我們具體分析一下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很多課程從本課程體系完整性要求出發來編寫教材,這樣編寫教材的作者在內容編排上就盡量把本課程需要用到的所有基礎知識都羅列在自己的教材中,難免就會出現不同課程之間內容重疊和交叉的問題。
②有些課程的開設先后順序不一樣,比如本來應該先開某一門先導課程,然后才開設本門課程,但是課程安排上可能出現順序上的顛倒,導致部分知識沒有學過,所以一般來說教材的作者不敢把一些可能重復的內容刪除掉。
③另一種情況是,雖然明知前期先導課程中有同樣的教學內容,但是教材的作者怕先期課程結束后相隔時間長,擔心學生忘記或者當時就沒有學好這些內容,因此也不敢輕易省略這部分重復的內容。
④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教材的作者對所有的計算機專業各門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不是十分清楚,或者是按照傳統的教材編排來編寫教材,難免就會出現內容上的重復和交叉。
⑤最后一種情況是教材的作者為了教材的字數能夠到達一定的量,把本來可以省略的內容硬性加入到教材中,這樣可以增加教材的篇幅和字數。因此也造成不同課程的教材自然而然出現了內容重疊和交叉的現象。
不管是上面那種原因,在目前各課程教學時數不斷減少和教學內容不斷壓縮的情況下,教學內容不進行優化就很難完成培養計劃要求達到的目標,因此,對計算機各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下面就作者近幾年連續多輪講授“計算機組成原理”和“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這兩門課,對這兩門課的內容進行一下分析比對,然后給出一個可行的處理方法。
“計算機組成原理”和“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這兩門課在計算機各專業作為必修課,通常在第三和第四學期開設,教學時數都是64學時(也有的學校是80學時或者48學時),這兩門課的內容有很多是重疊的,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哪些內容出現重疊:
①多數教材中,計算機基礎知識:計算機的發展簡史、特點、分類和主要性能指標這些內容出現重復,而且這些內容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也已經出現過。
②數制和不同數制的轉換、定點數、浮點數運算在這兩門課中也有重復。
③微處理器(CPU)的基本結構與組成在兩門教材中也有重復。
④指令系統在兩門課程中都出現了重復。
⑤尋址方法也有重復。
⑥存儲器的組織技術在兩門課程中有部分重復。
⑦CPU中的寄存器介紹也出現了重復。
這些重復的內容有一些是完全相同的;有一些是在兩門課程中各有偏重,也就是說在一門課程中可能做簡單的介紹,而在另一門課程中有詳細的介紹。不管是哪種情況,如果不對這些內容進行適當的處理,就會出現重復的內容重復講授的問題。
本文作者在連續多年反復講授這兩門課過程中,曾經采用過的一些方法,例如將這兩門課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取舍和優化,使得重復的內容僅僅只在一門課程中進行講授,也就是把兩門課程中重復的內容放到其中的一門課中進行講授。對重復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優化處理后,效果非常明顯,不僅解決了內容重復的問題,而且壓縮了講課時數,同時大大提高了授課的質量。
鑒于“計算機組成原理”和“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這兩門課程的特點:前一門課程側重于硬件知識,而后一門課程側重于程序設計。在設計這兩門課程的教學方案時,依據各門課程的特點,盡量將硬件知識的內容在第一門課程中詳細介紹,而和程序設計有關的內容盡量放在后一門課程中講授。同時也要照顧到兩門課程中各自需要用到的基礎知識的內容,不能太偏重于一門課程考慮教學內容的安排,為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做出了如下的決策:
①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內容全部在“計算機組成原理”這門課程中進行講授,包括在“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中所需要用到的一些基礎知識,在“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中講深講透。
②數制概念和不同數制的轉換、定點數、浮點數運算這些內容兩門課程中都需要用到,而且在其他計算機類的課程中也會需要這些知識,所以在“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中對這部分內容進行詳細的介紹,這樣就不用再在“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課程中重復講授了。
③微處理器(CPU)的基本結構與組成的內容在“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中僅僅做一個大致的介紹,這部分內容和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把詳細的介紹放在“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課程中講授。這樣讓學生在詳細了解微機CPU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可以很順利的進行匯編語言的程序設計。
④指令系統的詳細介紹也放到“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課程中進行,在“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中,只給出概念,羅列一下各個指令的名字,讓學生有個初步的印象就可以了。
⑤尋址方式這部分內容放在“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這門課中詳細介紹,在“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中只給出各種尋址方式的名稱,不做深入的解釋。
⑥存儲器的組織技術這部分知識放在“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中做詳細介紹,在“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課程中僅講授和程序設計有關的存儲器的知識。
⑦寄存器的概念在“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中只需要提一下,知道微處理器中各個寄存器的名稱就可以了。具體詳細的介紹放在“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課程中進行。
這樣我們可以把以上重復的內容分別在哪門課程中進行講授或者重點放在哪門課進行講授做一個表格,見表1。

表1 重復內容講授安排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列出的是重疊和交叉內容的講授安排,有很多教材可能沒有這么多重復內容,這就需要讀者自己根據具體情況來篩選講授的內容,不要采用一刀切的做法,讀者也可以根據自己各課程教學目的要求來安排講授內容。
以上僅僅是對“計算機組成原理”和“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兩門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了分析和比較,給出了一種處理重復內容的授課方法,對于其他課程有類似情況的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進行分析和比較,通過分析和比較給出一套合理的處理方案。通過近幾年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在做了以上教學內容調整后,發現學生再不會像以前那樣,因為課程內容有重復而不愿意聽課,內容銜接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同時也提高了效率,壓縮了課程的教學時數。計算機類的課程甚至其他專業的課程也有很多類似的情況,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何設計好教學方案對教學質量的影響很大,要想不斷的提高教學質量就需要對課程內容,尤其是有重疊和交叉的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優化和整合,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科學合理,才能實現普遍意義上的教學質量的提高。
[1]黃穎等.計算機組成原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5.
[2]蔣本珊.計算機組成原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9.
[3]尹艷輝等.計算機組成原理教程[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9.
[4]卜艷萍等.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6.
[5]肖剛強等.匯編語言程序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11,4.
[6]王成端等.匯編語言程序設計(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
[7]譚浩強.C語言程序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1.
[8]宋麗芳等.C語言程序設計[M].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13,4.
[9]王殿復編.新編計算機文化基礎[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2002,8.
[10]王立娟等.大學計算機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